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刘艳云 夏红雨
摘 要: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社会各个行业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普遍较低,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本文对高职毕业生可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高高职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开展后续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原因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高职毕业生可就业能力较低,不利于高职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毕业生可就业能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可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可就业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因此,新形势下高中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毕业生可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一)办学理念同质化情况严重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部分高职院校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寻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模仿其他院校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长此以往导致办学理念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不同高职院校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自身的特色,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久稳定发展,高职毕业生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1]。而且由于办学理念同质化严重,高职学生所选接触到的知识都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及专业能力基本一致,高职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这种情况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阻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市场的重视程度较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导向性,对市场导向性的关注较少,在实际工作中盲目追求工作开展的进度,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多是盲目沿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造成了大量时间及精力的浪费,使得人才培养的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并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形势愈加严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不能明确市场需求,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可能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长久以往,高职院校会在逐渐丧失自身的优势,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久稳定发展。此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可程度较低,并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与企业保持高效的沟通,难以及时准确获取企业需求,企业对教学工作的认可度较低,也对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思想观念较为陈旧,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多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质量得不到必要的保障[2]。还有部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实践途径,學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熟练应用相关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由于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较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物质层面的保障,实践场地较少,实践设施及设备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工作的需求,实践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多的限制,使得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质量较差。
(四)就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不够充分,并没有意识到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多是将就业指导工作简单的划分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并不能发挥出就业服务体系应有的作用。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老师是由其他学科老师进行兼职,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知识,而且时间较为紧张,并不能高质量的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水平普遍较低,工作开展的进度及质量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也会对毕业生可就业能力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3]。还有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具有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但是就业指导教师缺乏责任意识,并不能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及标准开展工作,难以始终保持严谨认真工作态度,工作中随意性及盲目性较大,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不利于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高职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办学理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明确时代发展趋势,正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转变自身办学理念,树立较强的创新意识,不断扩大自身竞争优势,展现自身特色,以此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院校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确保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符合当前实际工作的需求,以此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进而促进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高职院校应注意对人才培养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从制度层面规范人才培养工作,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以此实现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明确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明确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促进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各个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结合自身教学能力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一致,进而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以此促进毕业生的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注意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与企业保持高效的沟通,积极借助企业力量,注意对企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以此为基础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人才保障。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应注意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改进,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理论成绩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可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重,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此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场地,注意实践设备的采购及应用,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提高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并不理想,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得不到显著的提升,不利于毕业生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明确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安排专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以此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向现有人员详细讲解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及意义,切实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能力及思想素质,帮助人员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此外,高职院校应注意对专业人才的聘用,为就业指导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对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学生可就业能力进行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發展,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影响力,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长久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并不理想,毕业生可就业能力较低,难以为社会提供稳定可靠的人才保障,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可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细致的分析,积极转变自身观念,明确社会对自身的要求,通过转变办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及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手段对工作进行改进,以此实现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彦新.大数据时代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因素分析[J].办公自动化,2017,22(07):40-41.
[2]沈娟芳.高职院校毕业生首次就业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刘效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与问题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基于校级教育教学一般资助课题《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可就业能力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HNECT048);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行业企业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K19BZY049)
作者简介:刘艳云(1978—),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据库、大数据,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