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与提升策略
张平+彭舟
摘 要:以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为工具,以984名大学生样本为数据源,分别开展了描述性和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最终确定6因素模型为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合理模型。对大学生政党认同发挥重要影响的因素依次为学校因素、大众媒体、家庭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这些因素交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政党认同。由此提出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提升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视典型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等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政党认同;结构方程模型;生成机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19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93-05
一、引言
大学生政党认同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以及对党的政治行为的正向支持与服从。良好的政党认同,有助于政党巩固执政合法性,维护社会环境稳定;也有助于政党在实施方针、路线、政策时获得公民的支持,赢得更多人的参与;更有助于政党自身构成人员凝心聚力,以共同的目标为引领,激发政党成员前进的动力。
学界关于大学生中国共产党认同状况的描述中,既有积极乐观的一面,如大学生认同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果,深知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真切地意识到党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强,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1]。同时,也有消极表现,如一些大学生认为党的政策不利,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质疑[2]。针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现状,学者们分析了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何[3] 、家庭和同辈群体政治体验好坏[4]、执政党执政绩效的高低[5]、大众媒体传播内容的好坏[6]、学生在高校期间的身心特点以及面临的就业压力[7],等等,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综上研究,学界对于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因素的分析中,只是以思辨方式提出了若干影响因素,缺乏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于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程度的分析,由此无法科学深入地辨析有效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内在机理,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亦显乏力。鉴于此,本文以S市984例大学生样本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提出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对策建议,为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
1.研究设计
(1)问卷编制 借助相关文献的理论梳理,建构了包含6个维度的预调查问卷,分别为政党认同、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大众媒体。并以方便抽样的方式抽取了70名大学生实施预调查。对预调查问卷数据实施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并进行了语言调整,最终确定正式问卷包括与预调查问卷相同的6个维度,共29题。本研究正式问卷的信度为0.976。
(2)被试 在S市采取三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9所高校中1100名大学生样本,回收问卷107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84份,有效率为91.4%。
样本的总体人口统计学特征为:男性占46.3%,女性占53.7%;大一学生占18.4%,大二学生占51.5%,大三学生占15.9%,大四学生占14.0%,大五学生占0.2%(医学类学生);人文社科类学生占26%,理工类学生占60.4%,农业类学生占4.5%,医药类占9.1%;重点高校学生占17.7%,普通高校学生占82.3%;学生党员占10.5%,团员占84.5%,群众占5.0%;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占62.6%,为农村的占37.6%。
(3)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和Mplus6.12两个软件进行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有限样本为984份,通过使用SPSS17.0将数据随机分为两批,其中492份数据用于探索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结构方程模型。另一批492份样本数据为效度样本,对通过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的大学生政党认同模型进行校对和验证,通过严谨的科学数据的方式探索出的政党认同模型具有严谨和可靠性。
2.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次调研大学生政党认同度的均值为7.7分,最小值为1分,最大值为10分,由此可见大学生政党认同度较高。这一认同水平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文章最终将以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结构方程模型加以说明。结构方程模型普遍用于线性统计方面,能够鉴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将正式问卷的政党认同、家庭因素、學校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大众传媒6个潜变量带入结构方程模型,其中大学生政党认同是结果变量,其余5个变量为前置变量,6个变量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假设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其中一批492份样本数据,选用带有稳健标准误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拟合度检验,最终发现拟合度最佳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注:标明的指向表示一个潜变量对另一个潜变量的直接影响,路径数字表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程度。
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耦合情况即为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由图1可知,大众媒体、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五个前置因素,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就源自于这五个因素之间的互动规律。其中,大众媒体、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五个因素对政党认同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除了这五个因素对政党认同的直接影响之外,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与耦合联系,即政党领袖会经执政绩效间接影响大众媒体和政党认同;执政绩效经大众媒体间接影响政党认同;学校因素经家庭因素间接影响政党领袖和政党认同;家庭因素经政党领袖间接影响政党认同。即学校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家庭因素这四个因素都是中介因素,其他因素都可以通过它们对政党认同发挥间接作用。
上述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合理模型是否具备可靠性、稳定性和科学性,需要利用另一半492份作为比对数据进行验证。通过使用软件进行校验得出模型拟合度和测定样本拟合度结果如下表1所示。在进行效度样本验证中发现,卡方值与自由度比值为2.36<5,表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很好;RMSEA=0.053,也充分表明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良好;TLI=0.913,CFI=0.921,二者都超过判断值0.9,进一步说明模型拟合度很高;SRMR=0.048<0.08,说明模型存在的残差极小,模型拟合度优良。通过以效度样本进行检验,最初得出的大学生政党认同的模型获得数据的证明,最终得出这一方程模型具备严谨和可靠性。
3.我国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合理模型路径系数总效应
为深入探索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详细说明对政黨认同各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需要进一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直接系数和间接系数的求和,最终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总效应。详细数据见表2。
通过表2可以明显看到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直接效应的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众媒体、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执政绩效、政党领袖。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间接效应的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政党领袖、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执政绩效。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总效应是指将影响因素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加总的结果。以总效应的高低解释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更为合理,总效应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系数均考虑在内,避免只考虑直观的、显而易见的原因,而忽略了深层次、有助推作用的原因。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总效应的分析显示,学校因素(0.917)是对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力最大因素,充分说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大众媒体(0.908)是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排在第二,充分说明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大众媒体的红色立场是否坚定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排列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家庭因素(0.906),尽管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领域在大学校园,但是其家庭的影响是长期的、稳定的,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仍旧左右着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排序第四位的影响因素是政党领袖(0.869),政党领袖的间接作用最大,学校、家庭都会通过其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直接效应值较低,因此总效应排序第四。排序第五位的影响因素是执政绩效(0.756)。坚持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彰显政党的执政水平,提升大学生对政党的评价。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策略
依据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中的总效应排序,应该从学校因素、大众媒体、家庭因素、政党领袖和执政绩效入手,逐一深入探索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策略和措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党认同程度,为其日后工作实践中坚定党的信念,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的领导和执政合法性奠定基石。
1.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引领大学生心智发展方向
高校是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首要因素,它是指高校中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形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等。首先,发挥课堂教育的基础作用。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哲学等社会科学课程任教教师的自身水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专业课等课堂教学中有机切入政党认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实施政党认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课既要坚持党的方向,又要保证课堂教育与时俱进,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打造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学习,进而学有所得[8]。其次,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高校的学生活动除了要具备娱乐、竞赛、创新等最基本要素外,还要注重将爱国爱党内容融入其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活动的形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政党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政党认同感。最后,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后虽然教学环境相对宽松,但是高校的学业压力丝毫不亚于中学阶段,加之还面临的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如果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往往会将心中的各种不满归因于社会,进而扩大到对政党执政能力的怀疑,从而降低自身对政党的认同度[9]。
2.强化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对政党形象的正面宣传
由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数据可知大众媒体对提升政党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提升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度,必须抓好大众媒体这个舆论平台。首先,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强调媒体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真实、客观报道社会政治事件,严厉打击不顾事实真相恶意造谣的无公德心媒体,通过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为政党认同打造良好的网络宣传平台。其次,政党领袖不仅直接影响执政绩效,也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注重对政党领袖事迹的正面报道,大众媒体应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在政党领袖开展各项重大工作时应及时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当然大众媒体也应在适当时刻,对政党领袖一阶段来的优秀事迹进行梳理宣传。既要报道政党领袖的国内事务处理工作、外交事务,更要关注政党领袖爱民恤民的事迹,通过塑造政党领袖的人格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度。例如,网络媒体经常以头版头条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倡廉工作,叙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风采和地方调研,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感受了政党领袖的能力和魅力,无疑会为其政党认同度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政治参与平台作用。在宣传政党方针政策的同时,确保大学生能够在媒体平台上发言发声,顺畅地利用大众媒体表达内心的政治见解,一方面释放大学生心中的政治不满,另一方也为政党提升执政能力建言献策,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目的。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家庭爱国爱党教育的氛围
家庭因素是指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的父母、长辈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教养内容等。本研究中家庭因素是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力排序第三位的因素,因此,应该予以强烈关注。首先,注重丰富家庭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为孩子讲述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促进孩子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逐步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这些家长都应该给予正确的解释,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党认知[10]。其次,改善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家长应把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处理好,留出充分的时间培养孩子爱国情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甘于奉献的精神,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道路问题,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由路径系数得出的总效应影响系数可知执政绩效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所有党员要以身作则,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践行者。高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校指导服务中心、学院辅导员等教师更要认真研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政策,在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言传身教,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日常事务,提高服务效率,从而增强政党認同度[12]。其次,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的进步,人民逐步步入小康社会,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以及机会均等问题逐步凸显。面临纷繁多变的社会矛盾,党一方面要继续做大“蛋糕”,增加体积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二次分配工作,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的制度确保所有人均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高校党政机关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要做好学生的评奖评优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后,政党还需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党的一切政策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在新时期逐步提升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另外还需要严格党的干部遴选机制,干部任用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由此不断提升制定、执行、评估政策的能力,巩固政党认同的执政基础。
5.充分利用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发挥榜样的精神引领性
首先,各级学院要结合学校党委政策在学院内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一方面坚持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有据可依,更要将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通过新媒体各种平台推送宣传,为普通学生树立大学生行为标杆,引领大学生向党的看齐意识。其次,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力度,提升大学生对政治信息甄别能力。大学生要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在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这些理论,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动屏蔽社会谣言,坚定始终不渝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信念。
参考文献
[1] 罗章,张俊伟.分析与对策: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以重庆市学生联合会的专项调查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104.
[2] 倪春纳.交心运动的政治学分析——基于政党认同的视角[J].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2(2):56-67.
[3] 艾玲娟. 中部地区高校师范生执政党认同问题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为考察对象[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 刘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 长白学刊,2010(1):31-35.
[5] 柴宝勇.政党认同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04.
[6] 阮宏波.大众传媒与政党认同的关系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2):28-31.
[7] 汪根木.社会结构变化视域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对中国政党制的挑战[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45-48.
[8] 孙太怀.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与政党认同浅析[J].观察与思考,2004(10):51-53.
[9] 祁洋波.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35-139.
[10] 孙杰.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与政党认同教育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4):91-93.
[11] 马英华.论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41-45.
[责任编辑:张学玲]
摘 要:以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为工具,以984名大学生样本为数据源,分别开展了描述性和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最终确定6因素模型为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合理模型。对大学生政党认同发挥重要影响的因素依次为学校因素、大众媒体、家庭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这些因素交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政党认同。由此提出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提升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视典型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等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政党认同;结构方程模型;生成机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19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93-05
一、引言
大学生政党认同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以及对党的政治行为的正向支持与服从。良好的政党认同,有助于政党巩固执政合法性,维护社会环境稳定;也有助于政党在实施方针、路线、政策时获得公民的支持,赢得更多人的参与;更有助于政党自身构成人员凝心聚力,以共同的目标为引领,激发政党成员前进的动力。
学界关于大学生中国共产党认同状况的描述中,既有积极乐观的一面,如大学生认同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果,深知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真切地意识到党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强,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1]。同时,也有消极表现,如一些大学生认为党的政策不利,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质疑[2]。针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现状,学者们分析了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何[3] 、家庭和同辈群体政治体验好坏[4]、执政党执政绩效的高低[5]、大众媒体传播内容的好坏[6]、学生在高校期间的身心特点以及面临的就业压力[7],等等,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综上研究,学界对于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因素的分析中,只是以思辨方式提出了若干影响因素,缺乏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于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程度的分析,由此无法科学深入地辨析有效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内在机理,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亦显乏力。鉴于此,本文以S市984例大学生样本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提出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对策建议,为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
1.研究设计
(1)问卷编制 借助相关文献的理论梳理,建构了包含6个维度的预调查问卷,分别为政党认同、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大众媒体。并以方便抽样的方式抽取了70名大学生实施预调查。对预调查问卷数据实施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并进行了语言调整,最终确定正式问卷包括与预调查问卷相同的6个维度,共29题。本研究正式问卷的信度为0.976。
(2)被试 在S市采取三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9所高校中1100名大学生样本,回收问卷107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84份,有效率为91.4%。
样本的总体人口统计学特征为:男性占46.3%,女性占53.7%;大一学生占18.4%,大二学生占51.5%,大三学生占15.9%,大四学生占14.0%,大五学生占0.2%(医学类学生);人文社科类学生占26%,理工类学生占60.4%,农业类学生占4.5%,医药类占9.1%;重点高校学生占17.7%,普通高校学生占82.3%;学生党员占10.5%,团员占84.5%,群众占5.0%;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占62.6%,为农村的占37.6%。
(3)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和Mplus6.12两个软件进行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有限样本为984份,通过使用SPSS17.0将数据随机分为两批,其中492份数据用于探索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结构方程模型。另一批492份样本数据为效度样本,对通过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的大学生政党认同模型进行校对和验证,通过严谨的科学数据的方式探索出的政党认同模型具有严谨和可靠性。
2.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次调研大学生政党认同度的均值为7.7分,最小值为1分,最大值为10分,由此可见大学生政党认同度较高。这一认同水平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文章最终将以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结构方程模型加以说明。结构方程模型普遍用于线性统计方面,能够鉴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将正式问卷的政党认同、家庭因素、學校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大众传媒6个潜变量带入结构方程模型,其中大学生政党认同是结果变量,其余5个变量为前置变量,6个变量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假设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其中一批492份样本数据,选用带有稳健标准误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拟合度检验,最终发现拟合度最佳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注:标明的指向表示一个潜变量对另一个潜变量的直接影响,路径数字表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程度。
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耦合情况即为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由图1可知,大众媒体、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五个前置因素,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就源自于这五个因素之间的互动规律。其中,大众媒体、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五个因素对政党认同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除了这五个因素对政党认同的直接影响之外,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与耦合联系,即政党领袖会经执政绩效间接影响大众媒体和政党认同;执政绩效经大众媒体间接影响政党认同;学校因素经家庭因素间接影响政党领袖和政党认同;家庭因素经政党领袖间接影响政党认同。即学校因素、政党领袖、执政绩效、家庭因素这四个因素都是中介因素,其他因素都可以通过它们对政党认同发挥间接作用。
上述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合理模型是否具备可靠性、稳定性和科学性,需要利用另一半492份作为比对数据进行验证。通过使用软件进行校验得出模型拟合度和测定样本拟合度结果如下表1所示。在进行效度样本验证中发现,卡方值与自由度比值为2.36<5,表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很好;RMSEA=0.053,也充分表明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良好;TLI=0.913,CFI=0.921,二者都超过判断值0.9,进一步说明模型拟合度很高;SRMR=0.048<0.08,说明模型存在的残差极小,模型拟合度优良。通过以效度样本进行检验,最初得出的大学生政党认同的模型获得数据的证明,最终得出这一方程模型具备严谨和可靠性。
3.我国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合理模型路径系数总效应
为深入探索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详细说明对政黨认同各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需要进一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直接系数和间接系数的求和,最终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总效应。详细数据见表2。
通过表2可以明显看到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直接效应的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众媒体、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执政绩效、政党领袖。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有间接效应的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政党领袖、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执政绩效。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因素的总效应是指将影响因素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加总的结果。以总效应的高低解释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生成机理更为合理,总效应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系数均考虑在内,避免只考虑直观的、显而易见的原因,而忽略了深层次、有助推作用的原因。对大学生政党认同总效应的分析显示,学校因素(0.917)是对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力最大因素,充分说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大众媒体(0.908)是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排在第二,充分说明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大众媒体的红色立场是否坚定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排列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家庭因素(0.906),尽管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领域在大学校园,但是其家庭的影响是长期的、稳定的,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仍旧左右着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排序第四位的影响因素是政党领袖(0.869),政党领袖的间接作用最大,学校、家庭都会通过其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直接效应值较低,因此总效应排序第四。排序第五位的影响因素是执政绩效(0.756)。坚持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彰显政党的执政水平,提升大学生对政党的评价。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策略
依据大学生政党认同生成机理中的总效应排序,应该从学校因素、大众媒体、家庭因素、政党领袖和执政绩效入手,逐一深入探索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水平的策略和措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党认同程度,为其日后工作实践中坚定党的信念,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的领导和执政合法性奠定基石。
1.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引领大学生心智发展方向
高校是影响大学生政党认同的首要因素,它是指高校中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形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等。首先,发挥课堂教育的基础作用。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哲学等社会科学课程任教教师的自身水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专业课等课堂教学中有机切入政党认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实施政党认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课既要坚持党的方向,又要保证课堂教育与时俱进,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打造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学习,进而学有所得[8]。其次,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高校的学生活动除了要具备娱乐、竞赛、创新等最基本要素外,还要注重将爱国爱党内容融入其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活动的形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政党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政党认同感。最后,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后虽然教学环境相对宽松,但是高校的学业压力丝毫不亚于中学阶段,加之还面临的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如果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往往会将心中的各种不满归因于社会,进而扩大到对政党执政能力的怀疑,从而降低自身对政党的认同度[9]。
2.强化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对政党形象的正面宣传
由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数据可知大众媒体对提升政党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提升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度,必须抓好大众媒体这个舆论平台。首先,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强调媒体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精神,真实、客观报道社会政治事件,严厉打击不顾事实真相恶意造谣的无公德心媒体,通过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为政党认同打造良好的网络宣传平台。其次,政党领袖不仅直接影响执政绩效,也对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注重对政党领袖事迹的正面报道,大众媒体应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在政党领袖开展各项重大工作时应及时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当然大众媒体也应在适当时刻,对政党领袖一阶段来的优秀事迹进行梳理宣传。既要报道政党领袖的国内事务处理工作、外交事务,更要关注政党领袖爱民恤民的事迹,通过塑造政党领袖的人格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度。例如,网络媒体经常以头版头条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倡廉工作,叙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风采和地方调研,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感受了政党领袖的能力和魅力,无疑会为其政党认同度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政治参与平台作用。在宣传政党方针政策的同时,确保大学生能够在媒体平台上发言发声,顺畅地利用大众媒体表达内心的政治见解,一方面释放大学生心中的政治不满,另一方也为政党提升执政能力建言献策,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政党认同的目的。
3.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家庭爱国爱党教育的氛围
家庭因素是指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的父母、长辈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教养内容等。本研究中家庭因素是大学生政党认同影响力排序第三位的因素,因此,应该予以强烈关注。首先,注重丰富家庭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为孩子讲述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促进孩子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逐步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这些家长都应该给予正确的解释,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党认知[10]。其次,改善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家长应把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处理好,留出充分的时间培养孩子爱国情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甘于奉献的精神,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道路问题,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由路径系数得出的总效应影响系数可知执政绩效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所有党员要以身作则,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践行者。高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校指导服务中心、学院辅导员等教师更要认真研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政策,在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言传身教,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日常事务,提高服务效率,从而增强政党認同度[12]。其次,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的进步,人民逐步步入小康社会,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以及机会均等问题逐步凸显。面临纷繁多变的社会矛盾,党一方面要继续做大“蛋糕”,增加体积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二次分配工作,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的制度确保所有人均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高校党政机关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要做好学生的评奖评优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后,政党还需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党的一切政策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在新时期逐步提升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另外还需要严格党的干部遴选机制,干部任用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由此不断提升制定、执行、评估政策的能力,巩固政党认同的执政基础。
5.充分利用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发挥榜样的精神引领性
首先,各级学院要结合学校党委政策在学院内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一方面坚持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有据可依,更要将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通过新媒体各种平台推送宣传,为普通学生树立大学生行为标杆,引领大学生向党的看齐意识。其次,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力度,提升大学生对政治信息甄别能力。大学生要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在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这些理论,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动屏蔽社会谣言,坚定始终不渝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信念。
参考文献
[1] 罗章,张俊伟.分析与对策: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以重庆市学生联合会的专项调查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104.
[2] 倪春纳.交心运动的政治学分析——基于政党认同的视角[J].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2(2):56-67.
[3] 艾玲娟. 中部地区高校师范生执政党认同问题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为考察对象[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 刘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 长白学刊,2010(1):31-35.
[5] 柴宝勇.政党认同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04.
[6] 阮宏波.大众传媒与政党认同的关系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2):28-31.
[7] 汪根木.社会结构变化视域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对中国政党制的挑战[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45-48.
[8] 孙太怀.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与政党认同浅析[J].观察与思考,2004(10):51-53.
[9] 祁洋波.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35-139.
[10] 孙杰.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与政党认同教育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4):91-93.
[11] 马英华.论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41-45.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