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六位一体”能力建构模式

王玉娥
摘要:自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变革。自媒体以其门槛低、个性化、交互强等特点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追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新的契机、资源和路径,也给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需要以网络媒介素养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从理論研究、师资建设、教育课程、法制建设、实践平台、家校协作等方面构建“六位一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六位一体;建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8)02-0073-07
随着以自媒体为标杆的Web 3.0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已不再是虚拟社会,而成为大学生实际生存的方式之一。通过2017年7月CNNIC披露的权威数据可以了解到,我国网络居民规模于2017年7月已经高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网民占比96.3%,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的使用率达到了92.1%,与其他手机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自媒体平台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从网民职业结构看,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达到了25%。大学生作为学生中年龄较大、生理较成熟、学历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人群。在2016年最常用的APP中,微信以79.6%的比例高居榜首,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8.89亿,其中大学生用户已经达到2700万左右。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又正值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通常表现为迫切希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始关注自我,个人意识逐步增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道德观念模糊,其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自媒体环境下负面消息的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定的后果,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超出法律底线的事情。因此,面对日益丰富、多样而复杂的自媒体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接触、理解、辨别、使用和处理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及自媒体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广义地讲,就是人们对于各类媒介信息的认知及批判能力,还包括通过媒介信息优化个人生活品质以及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媒介素养涉及的能力相对较多,具体而言就是对差异化信息的解读、认知、选择、质疑、思辨和创造性以及创造媒介信息的多种能力。
网络媒介素养(network lite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克苦劳提出,认为网络媒介素养由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能力组成。网络媒介素养是公民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和接收的,区分、使用、控制、转换、再加工不同质的网络信息构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水平、技巧和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受众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和使用、辨析和批判、转换和创造、道德和审美的能力的辩证统一。
自媒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自媒体信息进行认知、理解、判断、选择、质疑、评估、创造、生产和回应的能力,以及在处理自媒体信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判断、逻辑分析、全面平衡、理性传播、严格自律、温暖情怀等态度。
二、自媒体及其传播特征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每时每刻都被爆炸式的信息所包围。美国知名作家丹·吉尔默对当前网络媒介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在2002年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界定。
自媒体具体指的是传播者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点对点或者点对面这两种方式来把一些自主收集或者是经由把关筛选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差异化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又被称为个人媒体或者私媒体。例如微信、BBS、贴吧、微博等平台就属于自媒体的范畴。自媒体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媒介方式,其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它不是单向被动传播,而是构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多向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有独特的传播特征。
(一)门槛低、易操作
在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旧媒体时代,媒体不仅是国家的代表,而且是各种组织的“代言人”,这就决定着必须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用以支持媒体的正常发展,同时还必须借助专业性手段用以保证媒体的正常运转。在传统媒体时代建立媒体平台,不仅需要国家级的审批、相关部门的监察,而且要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难度很大,准入性低。然而,在自媒体环境下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民众只要配置一部能够联网的智能终端(手机、电脑等)即可接收信息,成为网络空间中的一员。其后,只要在对应自媒体平台中完成各相关的注册手续,便能够通过简单的模板,在运营商及服务商创造的网络环境下,根据照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使用布局管理工具,迅速达到有效管理个人媒体平台的目标。这些平台不仅能够发布文字等静态信息,而且能够发布视频等文件,界面简洁友好。不仅如此,整个注册以及平台管理全过程均不需要付费,无需付出任何成本。在这里,无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职业贵贱,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及基础文化知识,就能够通过自学或在他人引导下成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也是人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
(二)平民性、个性化
“平民性”主要是指传播媒体主体的“草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脑已逐步发展成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机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网络覆盖性逐步增强,民众的自媒体平台建设拥有了稳定的技术支撑及物质保障。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或是宁静的乡村,无论是漂浮在商海或是稳坐在写字楼,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平台,如QQ、微博、微信,自由进入贴吧或论坛网络社区。总之,无论社会地位如何、身处何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沟通渠道,普通民众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即已经由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旁观者”演变为自媒体时代中的“行为主体”。在能够自我控制的沟通平台上,信息传播的来源以及途径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自媒体环境下,传播者是独立的、不受控制的,更是自由的,传播内容均基于主体的主观意志,极具个性化。传播主体可进行个人情感的传达,可传播个人见闻,还可以就国家管理事务进行评论。他们可以表达个人的独特见解,也可以表达个人的利益诉求。如此一来,自媒体激发了人们展示、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促进人们在不同阶段的权利观念及自我意识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自媒体时代将一个个活力四射的生命以及多姿多彩的思想带到我们面前,促进了世界的多样化发展。
(三)交互强、传播快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幕后是强大的利益主体,报纸等印刷媒体是你写我读,电视等电子媒体是你演我赏,甚至于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门户网站,均为单向传播方式,即是由上而下的点对面、一对众式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有着明确的发送主体及受众群体,发送主体基于利益团体的主观意志来决定要传播的内容,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受众所能接受到的则是经过发送主体过滤的美好内容,大部分人均是被动接受的沉默者。即便接收主体对于所接受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质疑亦或是发布一定的反馈,受传播方式不足的影响,也无法及时地反馈给发送主体。但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此种由利益集团垄断的管理局面备受冲击,由原本的单向传播演变成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的立体传播结构,并且在该结构中信息的传播不受控制。这是由于当前我国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人人享有言论自由的环境,所有人都能拥有属于个人的媒体平台,更能够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内容或信息的收发。收、发两主体问的界限逐步模糊,两者的时空距离基本重合,时效性发挥至巅峰,这是传统媒体时代所不及的。在自媒体的支持下,人们能够实现个人交流,获得展示机会,充分发挥和挖掘自身。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生产或者转发信息,随之而来的就是出现信息冗余和爆炸的直接结果。同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逐渐改变了观众的传统阅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动态阅读类型,人们可以不择时空地进行阅读,比如在地铁里或是在飞机上,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APP进行有效阅读,同时信息开始简洁化和碎片化,这正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必然结果。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娱乐类应用偏好明显
大多数大学生的兴趣点均集中于媒介所播放的娱乐性栏目及内容,从全球电影、电视剧,再到种类纷繁的综艺节目,他们始终无法停止其热衷的脚步。游戏更是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娱乐消遣的主要内容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
2016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数字分析调研报告》显示:从用户学历结构来看,大学生游戏用户规模达到了35.9%,在整个用户学历结构中稳居首位。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是一门大学必修课,其主要用来消磨时间和缓解现实压力等。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或倾诉,那么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寻找另外一种途径排解心中的郁闷,这时网络游戏就成了大学生发泄情绪的首要选择方式,更有部分大学生希望在游戏中体验到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成就感和自我感。
(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够
大學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工具并能够利用其及时、快速地掌握主要信息源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种技术和能力被称为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大部分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时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和计划,要么是漫无目的地浏览网络信息,要么只是在需要完成作业或完成毕业论文时才接触网络媒体。总体而言,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检索信息以及收集信息资料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能力严重不足,且通常缺乏信息分类与信息传播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库、外文期刊的使用检索知识缺乏了解,更缺乏对信息有效性和权威性的质疑精神。
(三)辨析信息的能力不强
传统媒介的管理审核是比较严格的,通常不会有过于糟糕的信息发布,但在以自媒体为主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内容鱼龙混杂,令人防不胜防,当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同时被呈现时,大学生无法辨析信息的真伪且无法抵抗不良信息。传播学中“刻板成见”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几乎无人能做到与每个群体的每个人进行交流,而只能和其中的部分群体和部分人进行交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往往是由部分去推知全部。大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一旦阅读到某些与自己认知相符的信息,就确信不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认为是正确的信息就会慢慢成为自我认知的储备。这些未经认真分析和筛选的信息,极易导致阅读内容的片面化,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看待问题的片面化。应该说,一些大学生看待问题易走极端化、片面化,正是缺乏信息辨析能力的体现。
(四)信息道德法规意识差
信息道德法规意识是指媒介使用者在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几乎不了解媒介接触的安全规则。重庆高校74.3%的大学生对于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对于娱乐性强、吸引眼球的网络信息,86%的同学表示会不假思索地进行转发。这充分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不具备网络信息法规知识,不了解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匿名发布信息即可不考虑后果的行为是典型的网络道德意识缺乏、媒介行为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五)家庭网络媒介素养欠缺
家庭作为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介最早的场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不可忽视的环境。家长扮演着大学生课外业余时间了解、辨别以及运用网络媒介的主要引导者,在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通常被称为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外围方式。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家庭教育理应承担起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网络媒介素养的责任。在当前网络信息肆意横行、无处不在的环境下,负面信息蜂拥而来,家长通常对大学生采取的是“保护主义”的做法,即杜绝学生与网络媒介接触,以免孩子遭受到网络负面与低俗信息的影响;部分家长略开明一些,他们会对孩子接触的网络信息进行判别,避免孩子遭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然而这些行为并不利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
(六)网络媒介监管不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受众带来话语主动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网络信息,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自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极强的传播力是导致网络生态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网络监管应运而生。作为伴随网络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网络监管在世界范围内都刚刚起步。众所周知,网络本身的特征便是应用内容庞杂,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监管的困难。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尝试网络监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条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络环境,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络监管制度不够明确细化、盲点较多,多头执法、时间滞后、可行性不强等。
四、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六位一体”能力建构模式
网络既拓展了人们生存、生活的空间,又是一个需要自身规范的家园,它“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娱乐化和康、庸俗化倾向,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严峻挑战”。尽管自媒体独有的特征给大学生网络媒介行为带来了许多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可乘之机,但我们既不能因此而拒绝使用它,也不能因为不良行为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而对此置之不理。正如马克思所言:“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便是土地的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笔者立足于上述对当前自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六大路径。
(一)深化理论研究:现状→理论→实践
自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包括多个方面,如现状、内涵、目标、内容、路径等。在当前自媒体环境下,应当重视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模式,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创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模式,具体而言需要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提升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传播能力和水平,第二是现阶段不同的传媒课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整合,第三是社会与学校这两种教育资源怎样形成立体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运作体系,第四是怎样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五是怎样实现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在校教育和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之间的匹配,第六是如何做到自媒体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各高校应成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工作。首先,召集高校从事新闻传媒和思政工作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制定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质量的实施方案;其次,邀请社会相关领域的名家名人,指导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学习;最后,按照性别、年龄、专业等指数选取差别样本,建立数据库并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掌握各种类别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整体现状及特点,为优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选择。
(二)加强师资培养:自学→培训→提高
客观地说,我国国民整体上都没有接受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和其他民众并无多大的区别。但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任,就不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而且要有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意识。师资力量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是不容忽视的,应当努力构建一支专业化且具有应变能力、熟悉自媒体传播规律的师资团队来从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教师应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关注和积极应对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首先,提高对周围环境认知的敏感度。高校教师应了解自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征,意识到自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将自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其次,掌握信息知识。高校教师的职业需求要求其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各类自媒体信息的识别、判断、分析,對重要信息必须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控制,认真研究自媒体信息舆情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和改进措施。再次,树立引导舆论的意识。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高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舆论方向,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经常关注社区、论坛、QQ、微信,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以获得准确的信息,作为教育管理学生的决策依据。然后建立培训机制。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应完善培训体系,包括政策支持、时间保障、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最后,应根据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发实训课程,通过研讨会等多种渠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将技术培训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总的说来,高校教师需要通过自学、培训、研讨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才能胜任网络信息知识“把关人”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引路人”的角色。
(三)开设教育课程:知识→素养→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先后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的教育课程中,但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当代大学生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这种自发状态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虽然具有快速获取网络信息的本领,但是却不具备准确科学评价网络信息的能力,造成他们缺乏有效运用网络媒介能力的结果。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将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能力上升到党和国家培育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层次上来,在原本的公共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开设网络媒介素养通识课,内容不仅限于认知能力,还要涉及到相关的操作能力,详细来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理论,帮助学生熟练运用电脑以及网络;二是对网络信息以及媒介同民众及社会问的关系进行解读,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坚决抵制外来低俗文化;三是要有客观清醒的网络认识,可以理性划分客观现实和媒介现实;四是学会自我管理,对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动机及情绪可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五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及技术的有效性,并据此解决实际问题;六是对网络系统建立起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明确信息来源直至传播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更好地消化负面网络信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打造网络信息批判反应认知体系。概括而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是让大学生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并尽量妥善地处理因网络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构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通识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来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辨析、处理和使用能力,为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媒介提供理论基础。
(四)加强法制建设:规则→秩序→规范
在人人都可以充当记者的自媒体时代,新闻的创作者、传播者必须要了解相关新闻法规,这是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积极、创新、自由等思维特点,自媒体环境下传播的技术化、个性化和自由化,使得大学生成为自媒体中的活跃分子。从技术支持和社会需要看,自媒体传播条件已经具备,但要使自媒体传播达到成熟、可信,还必须有传播法律和伦理的约束,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自媒体的开放性使它成为了很好的话语平台,自由表达、自由传播变得非常容易;但不可否认,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及把关机制的缺失扰乱了自媒体的传播秩序。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宪法中,对言论自由保护的同时都有相应的限制,其中就包括公民在网络上言论发表的自由。自媒体的言论自由有法律的底线,一旦逾越这个底线,有关机关和个人可通过司法途径追究内容制作者或者运营者的法律责任,情节轻的承担民事责任,情节重的可能会受到刑事处罚。因此,政府要完善各种网络媒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制裁网络犯罪、限制不雅内容、掌控传播秩序,从而约束网络媒介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政府应当牵头各相关部门建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高校要大力宣传、学习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的大量涉及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网络法治意识,掌握网络法律知识,敬畏网络法律规则,守住网络文明底线。作为传播者,每个大学生不仅应该积极参与,而且应该以实际行动抵制不良信息传播,以责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以积极精神参与公共生活,以实际行动遵守网络规范,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框架内,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表达者。
(五)搭建实践平台:体验→内化→提升
教育活动的根本宗旨就在于促进人全面、均衡的发展,实践作为教育的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实践育人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形成的育人理念。作为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关键性场所,高校拥有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先天条件,能够提供较好的物质保障及环境基础,应始终围绕着实践育人的目标,结合大学生日常实际,从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和实践平台三个角度人手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不断丰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渠道。自媒体环境下,在校园里应用性最强的媒体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为主,这些校园自媒体是大学生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校园媒体平台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对媒体运作流程、特征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明确了信息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应掌握的理论及技巧,并且对现实社会同网络媒介的差异也建立起了正确的认识,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得以提升,媒介使用能力得以强化。大学校园里最典型的模式就是团队式合作,不同专業的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一起建立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网络媒介实践。立足于网络媒介社会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团队可定期邀请专业的传媒老师或传媒单位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团队成员以组为单位完成从策划到同受众互动的每一个环节,独立自主地落实各个环节的工作,老师的任务仅限于对方法进行指导、对内容进行把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现实需要,而且有着极强的实践价值。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始终存在着“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自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更应该将实现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同现代媒体手段有机结合。例如,在“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便可以借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方式做好产品的宣传、销售等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从而促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迅速提升。
(六)实现家校协作:关注→垂范→引导
为避免孩子被电子产品“绑架”,家长应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校协作的作用。家长应在遵循趋利避害原则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关注:安全问题和成瘾问题。安全问题就是关注和防范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伤害;成瘾问题就是关注和防范孩子因无节制地使用电子设备而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第二,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家长应从我做起、自我约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第三,家长应在“爱与管束”中找到平衡点,既不过于严苛,也不能放纵溺爱,而是温柔而坚定地建立和执行规则。孩子成年后独立意识更强,家长应以平等心态和孩子多沟通,培养孩子自主生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第四,重视家庭核心素养教育。将家庭教育的重点从“日常生活习惯培养”提升到“培养孩子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能力”上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控力、判断力和交往力。第五,引领孩子善用网络媒介的学习功能、娱乐功能、交往功能、生活功能、表达功能。让网络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生活的好助手、娱乐的好工具、沟通的好渠道、表达的好方式。第六,建立新型亲子关系。家长在与孩子建立有效陪伴的亲密关系后,还要思考在当下网络媒介时代,如何与孩子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孩子身心特征和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亲子关系。通过这样的新型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进一步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孩子,争取做孩子学习、生活的向导,而不是“无所不知”的权威。通过和孩子做约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引导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家长在关注孩子使用网络媒介的同时,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
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要想迅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优势,构建上述多层次、多维度的“六位一体”能力提升模式,才能实现合力育人的目的。
(编辑:段明琰)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