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回归素朴探寻“安吉游戏模式”
黄海清
当前,多数幼儿园的游戏场面都非常热闹,超市、医院、银行、烧烤摊等数不胜数。孩子们在纸箱子做的取款机和货架前,不断重复着已经玩过许多次的游戏,眼神淡漠,看不到惊喜和专注,伪游戏状态下的孩子有时候甚至不是玩,而是在敷衍。热闹只是表象,许多玩具的功能已经固定化,能让孩子探索、发现或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很小,游戏成为追求结果的活动。如何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游戏回归素朴,需要教师长期实践与反思。本文指向真实的安吉游戏案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探寻、追问与思索。
一、源于儿童的真实
与安吉游戏的邂逅源于2017年6月,笔者作为参观者访问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幼儿园,观摩了孩子们丰富的游戏活动。当我来到幼儿园,看到脸上挂着汗水和泥水的孩子在巨大的快速滚动的油桶上两脚轮流熟练踩动,看到在高达几米的绳索上自上而下滑行着的勇敢身影,看到搬着梯子爬上高坡的孩子结实的小腿和执着的眼神……孩子们脸上倔强自信的笑容一下子打动了我,那种笑容是久违了的朴素和自然。孩子们是在游戏,更是在体验生命的乐趣。那是真正的童年,是值得成人珍视的童年。正如安吉游戏创始人程学琴所言:“童年是值得崇拜,值得敬畏,值得深深去爱。”
当我充满期待地去捕捉孩子们游戏的瞬间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案例一:涂鸦墙
涂鸦墙设在一块很大的场地上,不只有一面墙,还有好几块墙面,材质各异,木质墙、玻璃墙、砖墙等。墙面一侧有水龙头,幼儿可以随时冲洗。
孩子们系着围裙,拎着装有颜料的小桶,在墙面上创作,准确地说是在涂鸦。孩子们在玻璃墙面上用厚颜料涂,因为颜料太薄会滴落下来;在木质墙面上用一半浓度的颜料涂;在砖墙上可以涂薄一些,然后一遍一遍地加涂。孩子们用不同的色彩表现着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画面。有的孩子不满意自己的创作,拿起水管直接往玻璃墙上冲刷,溅起的水花淋得他们满身都是。慢慢地,孩子们知道要拿着水管离远一些斜着冲,彩色的颜料水缤纷落地。孩子们的思想天马行空,没有人教他们应该怎样作画,没有刻板的临摹,更没有标准的范画,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当孩子们弄翻颜料、弄得满身是水时,他们会自己冲洗干净,用手抹一下脸上的水,然后开心地投入到涂鸦游戏中。他们神情专注,一遍一遍地涂着,涂得不满意再冲掉重新来。当画到高处的墙面时,孩子们小心地用刷子将颜料调匀,仔细地画着。虽是涂鸦,但孩子们一点儿也不懈怠,有的孩子被画成了花脸,彼此对视做个鬼脸后又接着涂鸦……
没有喋喋不休提醒着的老师,没有人教给孩子什么样的材质应该用什么浓度的颜料涂,孩子们一遍遍的涂鸦经验才是最真实的游戏体验。在这里,孩子是游戏的主人,他们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其中的乐趣。此刻,来自成人的经验对于他们来说是苍白的,他们更愿意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得弥足珍贵的经历。
二、源于冒险的喜悦
在安吉,最常见的工具是梯子、油桶和轮胎,孩子们搬着比自己体积长好几倍的梯子到处跑。当一个小女孩有些吃力地搬着梯子上高坡时,我想帮助她,但她的眼神似乎在对我说“不”。于是,我停住了脚步。小女孩先把梯子挪上去,然后跃上小坡,擦了擦汗,欣喜地去找同伴了。在这里,梯子有时是桥梁,有时是平衡木,有时是运输通道,还有的时候是船舱。孩子们用油桶和梯子搭建成各种障碍,有的梯子架在轮胎或油桶上,还有的梯子组合在一起架得很高。当搭建的障碍有些摇晃时,孩子们会在讨论后重新搭建。搭好后,孩子们翻过障碍,从油桶上来回跳跃,爬过梯子,反复地玩,不亦乐乎。
当搭建过程出现问题时,孩子们习惯自己讨论,有时候会争执不休,讨论很长时间。教师会在一旁倾听,但很少参与讨论。架在油桶上的梯子会摇晃,看得我们提心吊胆,但孩子们根本不当一回事,即使有孩子不小心掉下来,其他孩子也会立刻跑过去扶平。梯子稳当了,孩子们继续游戏。有时候,孩子们把几个梯子组合在一起,架得特别高,即使大班孩子爬过去也会充满挑战,孩子们勇敢而坚定地在高梯上攀爬、行走,丝毫不怯懦。这样的孩子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他们用力支撑的双臂和结实的小腿充满力量。如果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那在这一刻,孩子们的生命是被点亮了,这些光芒将照亮他们的一生。
案例二:蜘蛛侠
一个男孩子利用双臂的力量从几米高的吊环上滑了下来,绳索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对于成人来说都是挑戰,他们却一点儿都不退缩。孩子们无畏的精神打动了我。当然,也有女孩子玩吊索游戏,她们开心地笑着,用骄傲的眼冲看着我们这些大惊小怪的成人。我把这种游戏称为“蜘蛛侠”,除了需要臂力之外,还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因为孩子稍微有一瞬间的犹豫就可能会失手摔下来。我不知道孩子们最初玩该游戏时经历了什么,但他们—定是克服了纠结、犹豫、恐瞑、怯懦,一定摔疼过、害怕过,甚至受伤过,但他们最终战胜了自己,在冒险和探索中享受了喜悦。拥有一颗勇于冒险的心对他们将来面对的充满挫折的人生是多么重要!
三、源于生命的回归
在安吉,草地、砖路、土坡上,随处可见泥土、沙子、水,这些素朴的事物是大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案例三:玩泥
幼儿园设有专门的木质工作台,台子不是在班上,而是在大厅里。宽敞的桌子配上长长的椅子,孩子可以坐着玩,累了还可以在椅子上躺一会儿。泥巴是真正的黏土,用一个大缸盛着,孩子可以自由取放。不玩的时候,就把泥土放回缸里,用木盖盖好,既可以保湿,又保持了泥土的黏性。除了黏土之外,还有塑料模具、木棒、削泥刀等工具.这些工具分类放在旁边的柜子里,柜子最上方是平台,可以展示幼儿的作品。
孩子们认真地搓、揉、捏、敲击、创造着,有的用模具在按压、整形,有的用小木棒轻轻地捶打和修改作品,所有工序没有成人的干涉和指导。不—会儿,孩子们额头上就沁出了细细的汗珠,他们用小手抹一下接着做,神情专注、安静甚至严肃。那是—种深层次白勺J陕乐体验,不是短暂的快乐表象,是游戏过程和儿童精神世界完美和谐的交融,是生命最本质的回归。当孩子们满意了自己的创作后,会将做完的泥工作品放在展示台上,作品大小、形态各异,体现了孩子们独—无二的、杰出的创造性。
教师在哪儿呢?他们在角落里拍照,记录孩子们的创造过程。“教师只是在—旁观察,充分信任儿童、解放儿童,让儿童实现自我发展。这种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自主,最符合幼儿天性、最体现幼儿生命本质的一项活动。我欣喜地感到,这就是我多年来追求却未及的游戏状态。”谈及安吉游戏,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华爱华如是说。
四、源于生活的课程
安吉的幼儿园,没有固定模式的课程,因为一日生活中处处皆课程。孩子们在进行某些游戏前,会穿上合适的外套、靴子,所有工具按照分类标志摆放,孩子们按需取放。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会将工具整齐地收纳好,物归原处。他们很有秩序,懂得规则,这是最初的学习。
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孩子们的记录,每个班都有,有关于游戏的记录,也有生活活动的记录。记录工具很齐全,各种彩笔、记号笔等应有尽有。教师通过提供图书、照片、工具等丰富的支持性环境和材料,帮助幼儿营造记录的氛围,唤起他们的记录兴趣,帮助他们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孩子们的记录大多是图画方式,有时加上符号和少量的文字。孩子们的图画很复杂,也很清晰,详细地记录了游戏的故事、设计图及作品等,是游戏的一个缩影,浓缩了孩子们游戏的过程和游戏中的喜悦。
程学琴和我们分享了大量安吉游戏的图片,也有生活记录图。其中有一个小、中、大班幼儿喝水记录,不同的记录方式和轨迹,小班的图示简单,中、大班逐渐复杂,有喝水的量、器具和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表达的意思也更完整。幼儿在记录过程中发展了前书写能力,逻辑思维得以提升。程学琴说:“记录的价值体现还在于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增长和丰富科学认识。促使幼儿从自发、自在的探索者走向自主自为的探究者。”这是伟大的一步,也是幼儿能力发展的一个跳跃阶段。
游戏是延续的,暂时的游戏结束意味着下一轮新游戏的开始。因此,游戏结束后的讨论环节同样生动。孩子们讨论游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式、独特新奇的玩法,教師作为伙伴安静地倾听。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都会鼓励幼儿表达游戏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和发现。孩子的记录引发了教师的思考,他们将生活提炼成新的课程,贯穿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这些课程源于孩子,源于孩子的生活,源于孩子和老师共同记录的点点滴滴。
让游戏回归素朴,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意义上的。除了给孩子提供宽广的游戏天地,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孩子在游戏中的异想天开、不断生成和创造的品质。“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真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完善规划,不断挑战,从而达到自身最大的潜能。”程学琴如是说。
在安吉,教师是守望者,他们守望着的眼神始终追随着孩子,他们以安吉人独特的方式关注着孩子,深深爱着孩子,爱着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