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过渡,夯实基础—初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文篇
张云兰
【摘 要】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必须经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初高中衔接,而文言文版块知识点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在词法、句法,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方面进行补给,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
一、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能力要求跨度较大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评价来看,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现状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从应试角度看,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比例明显加大,150分的试卷,古诗文阅读占去近36分,约五分之一的比例,若不算写作的60分,文言文就占到基础卷的三分之一了,其比重可谓不小。而2017年考试说明中又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
三、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高一教材中文言文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高,边学边补,不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上上策。
第一、厘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翻译文言长句、难句。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学生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甚至在汉语中出现表语、宾语补足语等概念。我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还是要占一席之地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学生还是要掌握的。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难句、长句通过语法知识来解决,既直观方便,又准确规范。在学习《语文》必修一文言单元前,我就系统地给学生补给了词法与句法基础知识,为文言文长句、难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这个句子字数不多,但文言现象较多,“知其事者”在句中充当定语,是“宾客”的限制成分,属于文言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白衣冠”是偏正+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即“白衣”“白冠”,“皆”为副词,“白衣”“白冠”又处在谓语位置,又是文言知识中的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现象,解决了这几处障碍,这个句子的翻译就迎刃而解。文言文中,像这样的复杂的句子比比皆是,只有用词法、句法去解决,才能打到“达”“雅”“信”的理想效果。
第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形成古代文化常识体系。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相关内容及时补充与之关联的古代文化常识,循序渐进,形成体系。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夜夜达五更”)时,可插入“纪年纪时”这块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古代文化常识体例繁多,只有循序渐进,步步积累,才能形成体系。
第三、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判识方法,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例:文言文句子中,常有名词带宾语,名词带状语,名词前有否定词等现象,这时,该名词一定活用作动词。翻译时,如果名词带宾语,就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还可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蹄踢”。如果名词带状语,就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例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第四、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文言句法,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言文句式分两大类:固定句式与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每一类都有规律可循。
第五、积累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对历年来选文体例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学习。比如:
(1)积累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课(考核、督促、征收),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劾(举报,检举,揭发),短(进谗言,说坏话)、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让。
(2)积累常见的复音词。如: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用事(掌权,主管),视事(在任,在职;办公),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3)积累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如:乡(通“向”)、详(通“佯”)、蚤(通“早”)倍(通“背”)、禽(通“擒”)、畔(通“叛”)、趣(通“促”)、内(通“纳”)、郤(通“隙”)、被(通“披”)。
(4)积累表示时间的词。如:①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②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从前)、尝,昔、向。③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訂版】2016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