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志愿服务的教育学价值分析

赵 旻
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奥运志愿者的良好形象与突出表现,志愿者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既是对大学教育的全面检验,也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启示。
一、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与大学教育有机融合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给《奥林匹克运动》一书题写的序言中曾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能达到其崇高的目的。”
奥运会志愿服务是公民教育和公民社会建设的有益形式。大学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梯。随着民主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中国社会也正在从一个集中的、依托公有制的社会集合体走向个性化的、公民化社会组织形式。在这一阶段,全社会都面临观念的转轨。比如,在居住方面,商品房改变了以单位分配住房为依托的集中居住格局;在工作关系方面,聘任制改变了终身制、公私不分的“大集体”观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独立承担社会义务的实际考验,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认识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能力。
奥林匹克主义、志愿服务精神、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有机结合,成为大学生的宽广课堂。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其中所包涵的教育本性。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们认识到这是世界给中国的机遇。对于高校来说,直接参与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深切地感受奥林匹克主义,让奥林匹克的精神、理念在大学里传承和光大,是对大学教育内容的极大丰富。以往大学生包括大多数观众看奥运会,关注的只是金牌和胜利者。只有置身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大学生才能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深切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参与者,了解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精彩比赛背后,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服务者和工作人员,用劳动、智慧、汗水、理解支撑着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理念水乳相融,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提供了重要契机。
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的发扬,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拓宽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大学教育十分强调专业教育,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直接挂钩,这实际上限制了大学教育的自由和创新。很长一个时期,大学的专业限制非常严格,专业设置也非常专细,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以工厂加工产品的方式进行的。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有了更多的追求,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爱与尊重的满足,也更加注重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人才资源更加依赖市场来配置,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常择业”现象,也就是“学非所用”,就业与专业学习不是直接对口,社会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这引起了教育专家和教育主办机构的重视,针对人才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人才培养宽口径,重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新要求。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外,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要求。大学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要想在新世纪发扬历史上自由教育的精神,使教育更好地为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服务,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阐明自由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要进行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奥运会为大学生创造了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重要的教育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在生活中受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在“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论层面他又进一步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思想对今天的大学教育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体验和认知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志愿服务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志愿服务中提升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志愿服务是专业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任何过程和环境一旦被赋予崇高的精神都具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奥林匹克主义、奥运会志愿服务和高等教育体系因为其教育的内在本质而互通,也由于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外在形式而相融。奥运会是一次特殊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学习机遇,对大学生不仅仅是体力、压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磨练。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教育给大学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二、奥运志愿服务是展示和检验的平台,塑造了一代青年的形象
奥运志愿服务赛会志愿者中,“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了多数,国际社会在青年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代富有热情、充满人文情怀的青年。这些主要为独生子女的青年,被誉为“鸟巢的一代”。他们实践着为他人服务、为奥运服务的承诺,享受着担当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作贡献的自豪。来自社会的赞誉和认同,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80后”及“90后”人群的担忧形成对比。“80后”及“90后”曾被比喻为“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这种批评,在青年志愿者的出色表现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了。以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为代表的志愿者群体,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志向胸怀和文明素养,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
青年志愿者受到如此好评,不是偶然的。第一,这是以往教育工作成果的展示与检验。高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强大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志愿精神的产生是基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积极思考,而这个思考与个人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人生经验相关。持续的、深入的大学教育,在大学生中培育了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壤,这种子一定会发芽生长的。第二,奥运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进行了一次价值选择。在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的选择时,很多学生面临多种机会,如有些公司也高薪聘请服务人员,借奥运之机,做来京团体的引导或在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很多学生正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压力,假期正是梳理知识、准备冲刺的关键阶段。学生们在服务奉献与优厚报酬的比较中,在个人前途与社会需要的冲突中,作出了参与志愿服务的选择。第三,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在培育志愿精神。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完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组织。这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的构架是志愿者。这一代青年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更期望投入热情与力量,参与到公共社会的管理中;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懂外语,会社交,有团队意识,所以能够在更多领域,包括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富有热情却不缺乏理性,喜欢挑战但也接受规则,彰显个性却也更加宽容。这种意识和责任,是伴随现代社会而产生的,一旦萌芽,绝无可能压制、消失,相反还将蓬勃成长。”
志愿服务融入生活,志愿服务也表现了志愿者的人生体会。志愿者在奥运服务过程中,获得了一次深入接触社会实际、切身了解与认识国际事务的实践机会,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而且检验了他们的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志愿服务活动强化了爱心与奉献,是大学生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他们勇敢地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志愿服务既是一项个人自愿的选择,也是高度综合的艰巨任务,通过积极参与培养了大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志愿服务使大学生经历了磨炼,考验了意志,体会到了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繁杂内容和复杂程序。志愿者的表现,体现了学校的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我们常说,奥运会是一个机遇,机遇究竟在哪里,就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也就是重视社会服务、重视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
三、奥运志愿服务的文化学价值
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工作的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其核心的语义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是指那些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地、不为报酬而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从这个简单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志愿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
志愿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伴而行,其中不乏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相爱”以及“助人为乐”、“推己及人”等一系列孕育着“志愿”理念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一直为世人所倡导。中华民族宽厚待人的品格成为我国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底蕴。志愿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今年的“5·12”大地震,志愿者行动的巨大感召力把中国博爱扶困的传统美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赋予它以时代的内涵;奥运志愿服务,同样培育了全民族的志愿服务精神,年轻的志愿者依靠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凭借道德教化的感召力,在奥运服务中重新解读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志愿精神与大学文化有着共同的教育基础。《奥林匹克宪章》明确定义了“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奥林匹克主义。奥运会是以体育活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运动,尽管体育竞赛中部分内容已经市场化,体育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由于体育能够给社会带来共同的旨趣,给人民带来激励与快乐,所以,“体育依然是最需要人们以奉献精神投入的事业”。现代社会生活的阶层分化,职业的高度专业化,社会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已经将人们分割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和利益群体。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竞争和优胜劣汰,这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但也带来了世态的冷漠和人情的疏远。奥运会吸引了不同领域人们的共同关注,也调动了共同的志趣。大学生志愿者们参与奥运服务,是在无私地为完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参与服务的过程正是感受和接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大学文化是在继承、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大学文化所追求的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完全可以从体现奥林匹克主义的志愿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元素。大学文化的熏陶保证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奥运的人格趋向,大学生从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中体会、学习的思想内涵又会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开放和深化。
志愿精神充分体现民族自强和自立的精神。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承诺。和平、繁荣、友善,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基础。奥运会的成功,印证了我国社会的长足发展和经济水平,志愿服务群体可以更直接地传递这种辉煌与骄傲。奥运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舞台,对于志愿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有益于塑造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自我,需要各种实力的支撑,文化“软实力”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实力。文化软实力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实力的反映。在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中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雍容大气,体现了一种民族自强和自尊,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自信。奥运志愿者的微笑为正在崛起的中国增加了助推力,使世界在赞许志愿者的同时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生命个体最根本的思考与关怀。志愿者精神就是这种文化价值的表达。”
奥运志愿服务精神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发展的平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创办伊始,坚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目的很清楚:奥运会就像播种机,举办之地必能传播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举办之地参与的人们都能近距离感受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客观发展的,不主动融入,必然会被无情淘汰。奥运会是一个直接的、可以产生持续效应的文化大聚会,志愿者拉近了奥林匹克与广大民众的距离,他们带给奥林匹克大家庭本民族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者也是文化和文明的使者。■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王 成]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