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在青少年德育素养中的开发与利用

    逯红伟 马泽龙

    一.鄉土民俗文化的基本特质

    (一)礼治文化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自己出生地的乡土礼治文化影响。这样的影响基本上来自于家庭、聚集地传统以及民族。比如说,家有家规,父母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教育他们怎么样为人处世,要养成怎么样的优秀品质。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孩子去做对事,说对话,及时发现恶习的源头并制止,让青少年的德育素养的培养有一个健康而严格的家庭管束氛围。还可以让孩子积极了解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和活动,学习先人的智慧,聆听先辈的教诲。

    (二)务实文化

    务实是任何人、任何行业的基本特质,我们做人兴业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才能稳定发展,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和身外之物,难免会误入歧途。所以乡土民俗文化往往还会用一种生活环境氛围长时间的去影响每一位青少年去处理每一件事情。举个例子,一个小镇上,大家都是繁忙的工作,也没有多繁华。长时间下来会给青少年造成踏实稳重,不盲目消费等环境影响,也同样属于乡土民俗文化的范畴。而且务实文化影响的时间段往往是在人年轻的时候更大一些。

    (三)家国文化

    “一玉口成国,一瓦顶成家。家是千万国,国是千万家”。这句歌词是对家国文化最好的阐述。对于青少年而言,从家庭文化中渗透出来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往往比社会以及学校直接灌输教育的要更加真实和重要。乡土民俗文化往往更从实际上改变青少年心中成熟阶段的真切感受,当然对于家国文化的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青少年,在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都要始终贯穿始终。

    二.乡土民俗的务实文化有利于打造青少年积极的人生观

    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是自己人生观不断树立的培养过程,乡土民俗的务实文化有利于青少年的应用到自身成长挫折中去,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看法。青少年的成长时间段是比较特殊的。这个时间段抹去了过去的幼稚,但是在走向成熟的路上也是刚刚迈开脚步,少不了稚气未脱,迷茫和冲动。所以对于要面对的新的事物以及新的关系和处理方法,青少年往往不能单独完全应对。但是一个好的环境会提供一个好的乡土民俗文化。其中务实文化对于每一个青少年的影响都是从最初就已经开始埋下了种子。它会影响青少年看待事物的具体看法,也就是世界观。然后会给青少年许多心理安慰、指导以及暗示。这样青少年在不断的挫折与成功中感受成长的道理,积累人生经验,并不断打造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和应世态度。

    三.利用乡土民俗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对乡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创新,切实发挥德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及建设,城市逐渐代替了农村,人们的生活也逐渐的现代化。许多传统而古老的乡土民俗文化渐渐变得久远,被人们渐渐淡忘。所以难以再发挥出乡土民俗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用。所以加强对乡土民俗文化的保护以及不断创新,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教育大计。

    (二)倡导青少年认知和实践乡土民俗文化,感受乡土民俗文化的德育魅力

    对于倡导青少年认知和实践乡土民俗文化,最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指导。其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尊重乡土民族文化,并鼓励青少年将乡土民族文化不断运用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中。而且家长要不断拓展对青少年在乡土民俗文化层面的宣传及学习。学校也要在青少年身上加强对乡土民俗文化的学习的监督和鼓励。还可以积极组织校园活动及课外拓展等,不断纠正学生自己的错误行为,并用乡土民俗文化不断勉励自己,真实感受乡土民俗文化的德育魅力。

    (三)以乡土民俗文化为依托构建立德育体系

    每个学校都要有自己全面而成熟的德育体系。教师要将当地乡土民俗文化融入课堂,并且以此为依托建立一个完整的德育体系。首先这样会将学校和家庭连在一起,可以更直接的管理学生的德育发展和心智成熟。其次这样做可以将乡土民俗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最后乡土民俗文化在学校与其他科目的教育不断交流和互补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创新和领悟,去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新时代的乡土民俗文化。

    (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会宁民俗文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 BY[2019]G456号)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实验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