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未来,因材施教创“双优”
蒲光明
在从教二十几年的经验中,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外界刺激因素的增加,原来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论几乎失去了其原来应有的成效,固有的观念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适得其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认清教育短板、改变教育现状以达到教师优教,学生优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一、认清当今大环境下孩子们的改变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高科技、信息化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而这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们的知识来源、视野范围以及生活方式。书本不再是获取新知识的唯一途径,他们的求知领域已经超越了书本上原来所安排的范畴。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难免会对原有的教育课堂失去应有的兴趣。所以改变、创新我们的教育方式则成为了有效教育的唯一捷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结合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影视经典、优秀动画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有一次在讲小数、小数点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引用了武林外传里面吕秀才通过改变礼单上小数点的位置从而化解了同福客栈收到假彩礼危机的片段,让学生更直接且快速地了解到了小数的概念以及小数点存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学习上猎奇的心理,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把握“双主”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一次演讲中,他突然走下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只见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这时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然后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其实以上填鸭式教育现象在现存的教育模式中并不少见,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不注重对他们理解能力和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主动权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众多的教学反例。放眼当前,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其实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采用引导、鼓励等方式激发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尽量把“老师今天要讲的是……”换成“今天,哪位同学可以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模式。
三、因材施教创“双优”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孩子对于相同知识的接受能力跟理解能力是大相径庭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智力情感发育阶段不一样,所接触到的外界刺激因素各异而形成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但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且完整存在的个体,想要解决学习成绩上的两极分化,我们的教育就更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者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找准教育的契机;二者巧妙结合孩子的兴趣以及所授知识,形成兴趣转移;三者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点,正确引导、激发出其潜能来弥补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曾经在我的课堂上,班上的孩子都在冥思苦想着一道工程类应用题的解法,只有一个孩子自顾自地在本子上画些什么,我悄然走过去,发现他正在画一款当下十分流行的名为植物大战僵尸的小游戏。我顺手拿过他的本子说:“嗯,画得不错,很有天赋。那么如果一个向日葵每天吐出一个太阳,一只僵尸每天进军两格,收集七个太阳可以阻止僵尸行动,一共二十格,请问在第几格的时候可以阻止僵尸?”我看到那个孩子的眼神从害怕变成了兴奋,他飞快地解出了那道题,从此爱上了学习。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兴趣牵引、因材施教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四、言传身教,引领发展
教育解析开来看为教化、培育,不仅要教书更重在育人。老师是学生青少年时期的价值导向者,方向引领者。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自己先做到,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孩子不能仅仅通过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年代,我们不光注重孩子的成绩,更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良善的思维体系。作为引路人,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孝亲尊师。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来教化学生。我们坚信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对孩子的学习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身为人师任重而道远。
在如今大信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抓住教育契机,完成优质的教学活动。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创新才能引领未来,因材施教才能创“双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