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学策略探微
张晓培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华夏儿女应具有感恩之心。然而,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孩子多半娇生惯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感恩之心逐渐丢失。“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民族思想、道德情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修养的教育与熏陶。”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课程,同时承载着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的重任,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将道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教会学生感恩,学会做人。”现以《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为例,浅谈渗透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寄情于读,品悟母亲之伟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是有情感的鲜活生命,以情化人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实质上是情感的教育,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丰富情感性,用灵动的文字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提高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觉悟,净化自己的灵魂。
感恩首先要知恩,学生只有真正感知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出母亲的恩情,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才会有油然而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中,以朗读为载体,寄情于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情感,打动学生心灵,品悟母亲的伟大。在阅读教学时,我分为初读与精读两个层次,初读时采用学生自由读和小组齐读两种方式,以达到正确流利的效果,在初读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使学生初步接触感知母亲。第二个层次是精读感悟,通过精心指导学生有重点的阅读,深入感知和品悟母亲博大、无畏的胸怀。我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在“我”与母亲、护士的对话中,指导学生用不同语气表现相应人物角色,如护士责怪的语气,“我”后悔的语气,妈妈宽慰的语气,学生在用情朗读中催发内心情感,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关键词语的意蕴,亲情在朗读中滋长。
二、寓情于演,体验亲情之可贵
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切身的经历会收获感动,真情来自真实的行动,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母爱之可贵,我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寓情于演,组织学生开展角色表演,在实践行动中去表达内心情感,润泽感恩之心。
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当学生阅读理解了“我”抱母亲的原因之后,我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为了使学生能够用逼真的动作表达母子亲情,将人物演绎得精彩,我反复组织学生探讨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动作,我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回忆自己生病时母亲的照顾情形,体验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接着,我邀请一位瘦小的女生扮演母亲,一位身高力大的男生扮演“我”,一位女生扮演护士,让他们根据故事发生的情节进行表演,我和其他学生一起为表演者旁白,师生合作共同演绎病房的情景,学生模仿妈妈平时抱自己的方式,从使劲抱转为轻轻抱,初抱没想到母亲如此之“轻”,脸上表现出惊讶的表情,再抱时生怕弄疼生病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母亲抱起,学生从抱起换床单到抱着母亲入睡,两次抱母亲的行动让学生为母亲被生活重担压得身体瘦小而难过,为自己平时没能替母亲承担重担而感到惭愧。“老师,我们也要表演!”孩子们情绪被激发,我又邀请了两组学生表演,一组比一组表演得真切,他们身临其境,真情演绎,表演让学生体验到亲情之可贵。
三、融情于写,抒发感恩之情怀
叔本华说过:“作品是心灵的精华。”写作是表达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境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让学生心中涌动的感恩之情得以抒发,我组织学生开展练笔活动,让学生融情于写,在写作中抒发感恩情怀,表达对父母恩情的感激。
海塞說过:“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创作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有些小学生不喜欢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心中缺少真挚情感,他们没有体会到写作的欢乐,未能生发出写作的激情。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我设计了练笔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我采用辩中激情,引领学生在激情辩论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在辩论中创生灵感,催使将真情实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习了课文后,你们对母亲有了怎样的认识?”我抛出话题,“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情、教诲之恩。”“母亲是世上最伟大的人,她无私无畏、胸怀博大。”“我们要热爱母亲,不能惹母亲生气。”“我们要感谢母亲,主动为母亲分担忧愁,长大要报答母亲的恩情!”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学后的收获与感想。“那就请同学们用美妙的文字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恩情怀吧。”在我的激励下,学生激情澎湃,写作欲望被激活,感恩之情自然流淌,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写作点化了学生情感,点亮了学生的感恩心。
赫尔巴特说过:“道德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让我们立足语文课堂,将感恩教育渗透于阅读中、表演中、练笔中,在教学中有效开展道德教育,实现智慧与品德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