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文的结构

    王文雄

    【摘要】从浑然一体的美、照应圆合的美、形式灵活的美、跌宕起伏的美等方面去探索与鉴赏高中课文的结构美,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

    【关键词】结构美;语文教学;鉴赏能力;审美体验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文学形象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欣赏课文的结构美,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一、浑然一体的结构美

    文章讲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也是文学作品结构美的最基本标准。在文学作品中,结构主要表现为文字排列、纲要、脉络、顺序、线索、铺垫、照应、伏笔等,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体现了作者的具体思路,美的形象与美的意境必须通过精美的结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第八章中便提道:“戏剧情节的各个部分必须用这样一种方式连接在一起,以致任何一部分如果挪动或置换,就会使整部作品松动脱节。要是某—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就绝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此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更是成为审美的标准之一。不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其结构形式都是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只有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才能最恰当地表现主题思想。

    譬如王蒙的著名小说《春之声》,小说通过写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通过一系列本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对比,表现了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新转机。为了表现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芜杂的内容组织起来,小说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聚集在人物心理的直接袒露上,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正是由于采用这种“放射性结构”,才使作者能纵笔所向,古今中外、乡风城貌,全无拘束,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内涵。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读完作品,不但不觉得杂乱无章,还使人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二、照应圆合的结构美

    文学作品中的照应圆合的美,指的是作品中通过交代和照应所体现出来的美。“交代”,即文章后面要写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先提示交代一下,使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感到突然。这种交代,通常称为“伏笔”或“悬念”。“照应”,是指前边交代过的话或事情,后面应让它有个归宿和结果,使读者理解前面作者为什么要那样交代。“交代”和“照应”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交代,必须有照应,否则交代就是多余的。反之,有照应必须先有交代,否则照应便成了无本之木。交代和照应多见于记叙文,但议论文有时也需要交代和照应,通过前后呼应而形成美感。照应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题突出,使读者读到文末,能体会到文章的开头之意,回味全文。在议论文中能强化论点,在散文中能够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厚度与深度。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也就是说,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一篇文学作品,结构照应手法多种多样,有首尾照应、文题照应、对话照应、细节照应、关键词语照应、悬念照应、伏笔照应等。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开头:“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接着作者论述了改造的理由,结尾写道:“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就是对开头交代的照应。可见,写文章正确使用交代和照应,能使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楚,结构更加严密,从而使文章有头有尾,浑然一体。

    三、形式灵活的结构美

    文学作品追求浑然一体,追求和谐对称。但过分的均衡对称就是死板,就没有了灵动的美。因而,文学作品的结构美,也表现在整齐中有参差而美,因虚实结合、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布局合理而美。

    如戴望舒的《雨巷》,诗行的停顿基本为一句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停顿时值基本一致,这使诗歌读起来节奏显得整齐统一。但为了使诗歌更加生动,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使之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特质。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同时,为了使诗歌节奏整齐和谐,作者使用了复沓的句式。以第三、四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同时,作者运用词的重叠,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十分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四、跌宕起伏的结构美

    在叙事性散文、叙事诗歌、小说、戏剧当中,往往以情节的起伏跌宕为美。这些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合理布局,巧妙安排,使内容层层深入而美,因跌宕起伏而具有深刻的理性美。《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情节组成故事,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结构美,永远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该文在结尾处更有神来之笔。它没有按一般的方式自自然然、水到渠成地结尾,而是巧妙地设置暗局、玄关,突然地峰又回、路又转,在结尾处设置一个更高的高潮,让人欣赏到别一番绚丽的景色,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引起深深的思考。

    文学作品跌宕起伏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悬念的设置、意料之外的结局、环环相扣、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峰回路转的情节转折等。作品通过一个一个的悬念,吸引着读者看下去,造成忽而“山穷水尽疑无路”忽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欲罢不能。我们在教学当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矛盾冲突、情节转折来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跌宕起伏的美。如学习《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到文中祥林嫂命运的转折点。祥林嫂本来在四老爷家干活干得很好,第一处转折在祥林嫂被婆家抓了回去,卖进山里,这是祥林嫂悲剧生活的开始;然而后来有了第二处转折,祥林嫂生了阿毛,生活渐渐安宁起来;第三处转折,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连阿毛也被狼吃掉了,这是比被卖更沉重的打击,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情节急转直下,人们并没有因此同情祥林嫂,而是以种种的封建思想摧残祥林嫂,直到这个开始还抗争的女人最后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从对转折点的分析,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人们想争取那一次又一次将要到手的幸福生活是如何的艰难,认识到封建思想对人的摧残是何等严酷。

    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结构形式既是相对独立的,有时又是相互包容的、互相渗透的。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结构美,是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教会学生进行“审美阅读”,就是给学生一双发现和鉴赏文学作品的美的眼睛,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领略文章之美的方法,也能让学生从对文章精妙之处的细细咀嚼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使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借以提高精神境界,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审美享受。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