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策略
在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中,文言文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难以掌握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们就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找到使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愉快,自己也善用的教学方式。而游记类文言文在其中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它用词考究、注重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是与其它文言文的区别,因此游记类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应有其专门的目标、獨特的方法。学习游记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能体会到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文章从审美教学的意义、内容、运用三个方面,对游记类文言文的审美教学策略进行初探。
一、游记类文言文与审美教学
在《中国游记文学史》中梅新林提出“游记文学产生的前提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这也是衡量是否为游记作品的一个核心标准”。所至、所见、所感是游记类文言文必备要素,“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凝练的语言记录游行景物特点、抒情或阐发议论,篇幅看似简短却包含语言、画面、结构、风格之美。早在1906年王国维将教育分为智育、德育、美育,可见“语文教学与美育关系密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正是审美教育。因此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容忽视,而游记类文言文作为美的载体,正是一个契机,所以在游记类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抓“游记”之美,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在美中畅游,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力。
二、审美教学的内容
审美体验的前提是读懂,在观照审美对象中,欣赏直观美、探寻内涵美,对于文质兼美的游记类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字词教学,要深入文本的语言美、自然美。
(一)语言美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距离,故教学要先回归语言。但回归不是翻译式教学,而是开放性探索。首先,重视预习,学生尝试解决部分字词,疑难字词随文处理。但这只是认识语言的第一步。“文学不简单是对语言的运用,而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认识,是语言的形象,是语言在艺术中的自我意识”。文学语言是作者诗性言语的凝结,带有审美的特质。解读文学文本语言其实是与作家的思想碰撞,因此鉴赏文学语言是审美活动。
汉语不仅是审美的工具,其自身也有美的特质。文字的多义性和词类活用,使语法具有灵活性、表意具有多义性。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的“奔”:“大路谓之奔”,因“若”为比况动词,只与名词搭配,故“奔”活用为名词,指飞奔的骏马,“猛浪若奔”则是: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因为语言的弹性,抽象静态的文字构成了动态画面,具有形象色彩,扩大了语言的审美功能。汉语作为有声调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韵律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2字,平声字212,仄声字190。几乎等额的平仄,组合搭配上充分展现了语言的抑扬顿挫。
(二)自然美
读懂文本仅为学生打开了美的大门。走进美,还需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再现自然。“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游记类文言文因审美意识独立而生,因此构建之景都经作者的审美过滤,带有主观色彩。因此欣赏自然美要入画、入情、入理。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赋予词句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三段的“阴风”“浊浪”等象征阴暗的词的出现体现情感之悲,“虎”“猿”这类猛兽,寓意气势汹汹,充满杀气,体现了内心的担忧与恐惧。作者常借用形象寄寓意蕴,因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感官上的收获、情感上的感悟,还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品味文人所寓之理。
三、审美教学的策略运用
审美教学缺失是多重因素造成。教师首先要提高审美教育意识,将自身培养为审美素质的传播者。其次将理念与教学结合,突出游记类文言文的景、情、理一体。更要目中有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关注审美体验,在教学互动中共同品读、探究美,鼓励学生创造美。
(一)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不高,一方面是教师对兴趣是学习内驱力的认识不足,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薄弱,因此在审美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多元导入,调动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导入,作为教学的开始,若设计巧妙则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单一的导入方式会让学生审美疲劳,也不能展现游记文言文的多重美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导入,做到引人入胜,激活学生审美兴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从视觉、听觉角度创造气氛,让学生如临其境。造境又可与诗文对比学习结合。此外还可以解题导入,如《三峡》可从“峡”的字形入手,板书甲骨文写法,讲解字源,请学生猜想“夹”本义。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造字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一方面直观的板书又使学生目中见“峡”,脑中有画,为把握山水特点做铺垫。
2.适当补充,积累能力
学生审美感悟不深与知识能力的储备不足有一定的关系。知识能力不足,一方面是文言积累不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审美时,要关注学生的文言积累,随文归纳。另一方面是背景知识欠缺,作品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挑选与作品关联密切的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补充,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作者,从而能探究创作深层内涵。
3.关注体验,放慢节奏
审美养成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师只是拉近作者与学生的桥梁,不能代替学生审美体验。体验感悟,探索情理,再生成个人审美情趣标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放慢节奏,给学生想象、回味空间,使得教学动静交替、张弛有度。正如人本派倡导的静默法,给学生静默体验的时间。
(二)加强师生审美互动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与学生互动的意识,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为交流讨论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1.落实预习,提高效率
预习是常见的作业,但是具体的预习情况教师却很少关注,以至预习形式化。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王荣生提出,教学内容由“课文本身特質”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应该主要针对学生困惑之处,不是全面撒网。预习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在预习中能自行解决一些字词问题,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快速进入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2.整体感知,梳理线索
游记文学是作者游览时“耳得之声”“目遇之色”“情思之核”与“审美之趣”融合的结晶,兼备记叙、描写、抒情或议论。在感知课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梳理行文线索,打破时间空间隔阂,重走作者的游览之路,反复阅读,感景物、境界之妙。游记本质上是空间转换的艺术,柳宗元利用空间变换的线索,清晰、紧密地衔接起了《小石潭记》。除了游踪转换外,作者还会注意时间衔接,如《桃花源记》,在空间的转化中,辅以时间推进。也有以聚焦景物为线索,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即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最后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诵读想象,由情入理
游记文言文学习不能止步品自然之景,还要由景悟情,由情入理,因此可以以诵读、想象的方式,让学生入景入情入理,以《醉翁亭记》为例:
首先请学生借助注释,解决读音、停顿。随后教师点评,请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味道。立足整体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随后教师朗读,请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笔记录下脑海中所现画面,将文字转化成形象、意象;其次,教师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用几句话来说一说看到这些景象的内心感受。
(三)鼓励学生审美创造
审美教学,只停留在感知、鉴赏美,忽视表现美、创造美的深层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从审美教育的职能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源于生活,是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写作练习和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融入美、创造美,将语文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将审美从思维理念转变为创新能力。
1.写作练习
学生探究文本时,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观念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开始有构建自己审美体系的意识,产生创作的欲望。写作为学生提供了抒发美感、创造美的平台。由于初中生文字运用尚不熟练,所以可以仿写练习,学习作者描摹山水、抒情方法、炼词锻句。此外,还可以扩写练笔,发挥想象力,二次创作,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体会汉语的张力与弹性。
2.课外活动
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组成,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因此审美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打通,将课堂上的审美体验延伸到生活,在延伸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情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作课本剧。让学生在剧本改编的过程中,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在转化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进行审美加工创造,进一步加深对美的感知。
由此可见,对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进行有效策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提出了初中语文游记类文言文审美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教师们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审美教学的质量。
郑学宝,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