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活动中实施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单玉莹 张晓鹏

    在对幼儿施加教育时,教师的观念至关重要,同时对师幼互动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使广大幼儿教师在新观念的指引下开展研究和探索。目前,在观念和行为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转变上需要教师先加强思想意识层面的理解与认识,在实际操作运用层面有对某些观念实践的领悟智慧和运用策略,以及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融入信息化技术支持,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逐渐认识和领悟,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的数学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这是一种最自然、最愉快的学习。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幼儿学习数学有其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限制,因此,教师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是在把握数学的系统性和幼儿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创设相关教学环境,有效组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建构数学知识经验。该过程需要高效的师幼互动,教师需要在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此外,实践证明,由于幼儿数学学习身心发展特点的特殊性,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融入信息化支持,恰当地提供多媒体帮助,不仅能有效促进师幼互动,还能较好地解决幼儿思维发展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对数学活动学习和理解的困难,从而促使幼儿获得最大化的发展。笔者结合幼儿园实际教学实践,浅谈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实施师幼互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根据幼儿的需求及特点开展数学活动是前提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幼儿教师身兼数职,多种角色随意转换,不仅要和幼儿一起做游戏,还要以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引领,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种互动在数学活动中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活动比较抽象,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或关键点,将其转化为幼儿的探究需求,作为和幼儿的共同关注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答案。在幼儿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并支持每一个幼儿的探索方式和发现,在师幼互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提供空间、空间及材料上的帮助,支持幼儿的表现和表达,让幼儿放心大胆地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点,不必为了迎合老师的夸奖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这种师幼互动的方式保护了幼儿的最初意愿,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幼儿智慧的激发与碰撞。

    是否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并能准确把握其需求,科学开展数学活动,决定了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否有效。为了确保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要在活动前认真、深入、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幼儿,全方位备课,不仅要准备好数学活动内容,对所要开展的内容做好研究,设计完备的教学过程,还要对幼儿现有的能力水平和已有经验做出客观分析。教师在活动前要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提供各类材料,并能根据全班幼儿的现状进行预操作,设想对哪些幼儿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帮助,以保证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探索和交流。

    教师对幼儿了解得越充分,在师幼互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就越有效。尤其是在确定数学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设想教学提问、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时,教师能更好地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达成教育目标,促进每一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上获得发展。

    二、巧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数学活动的开展是保证

    3-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对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抽象思维在这一时期并不占有优势,对于幼儿来说,那些数学中的概念和推理既摸不着又不能直观地看到,因此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活动中的抽象知识或概念。针对这一情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数学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融入信息化支持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难以看到或不能理解的内容分解制作成可視的内容,通过课件播放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这样就可以把数学活动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形象,把原来较陌生、难以明白或理解的数学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可视事物,使幼儿得到较为明确的感性经验,为逐渐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掌握浅显的数学知识提供了保证。

    以滋长式排序“美丽的窗帘”活动为例,在开始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感受规律的存在。教师先出示了一串项链,请幼儿思考:你在项链上发现了什么?上面的珠子是按照什么规律穿的?逐渐引导幼儿发现项链上蕴含的排列规律。随着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出对应的规律,例如:红一绿一白,红红一绿绿一白白,红红红一绿绿绿一白白白;红一绿一白,红红一绿一白,红红红一绿一白;等等。教师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将难以理解的数学规律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对滋长式排序方法有了具体形象的理解,为幼儿建构数学经验提供了支架和帮助。

    这样,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满足幼儿经验习得的需要,在数学活动中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分别采取适宜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三、在数学活动中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是支持

    在滋长式排序“美丽的窗帘”活动一开始,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数量繁多的材料,请幼儿进行排序,结果幼儿的注意力被众多材料吸引了,对排序活动失去了探究兴趣。究其原因,教师在活动前没有摸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没有全面考虑幼儿的特点。经过反思和集体教研,教师分阶段展示了材料,既使材料得到了充分利用,又让材料的投放更具层次性,有利于幼儿充分学习和掌握。

    在一课三研的第三研阶段,教师增加了活动难度,请幼儿自创序头进行排序,并根据不同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排序时粗心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排的,并用小火车车厢的形式提示幼儿发现排序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对于独立排序较困难的幼儿,教师可提供带序头的操作板,让幼儿在按序头排序的过程中体会排序的方法,最终取得成功;等等。

    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操作性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但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幼儿进行游戏。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教会幼儿一些基本方法,让幼儿有目的地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获得发展。四、教师要成为幼儿数学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和指导者

    幼儿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手指尖。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习得各种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和设想,在各种试错探索中寻求答案,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要求教师做一个安静和忠实的观察者、倾听者、指导者。教师要做到观察在前、指导在后,学会等待,不过多干涉,不急于给幼儿提供正確的答案,留给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及时、恰当地给予幼儿呼应,通过倾听了解幼儿的个性需求,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把握好介入时机,提供适时、适宜的指导。例如,在活动开始时激趣式介入,在兴趣点上问题式介入,在有探究欲望时诱导式介入,在幼儿操作探索后升华式介入,在幼儿探究有困难时解释式介入,在幼儿操作材料缺乏时支持式介入,在幼儿求助时协调式介入,等等。这种介入和指导的师幼互动,有效地保证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探索出现关键点或偏离正确探究方向时,教师及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将探究学习的数学概念引向深入或正确的方向,从而引导幼儿保持旺盛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建构数学经验。

    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发现,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管理者和指挥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是环境的创造者,是交往机会的提供者,是积极互动的组织者,更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确保幼儿更好地习得数学经验,教师需要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融入信息化支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把幼儿原来难以直观看到和理解的数学概念等内容呈现出来,使得原来较为陌生的数学内容变为易于理解的可视事物,得到较为鲜明的感性经验。如此,可以对幼儿形成数概念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活动是幼儿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幼儿变成了主动学习者,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发现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心怀教育大目标,准确了解和把握幼儿的现有经验及水平,及时捕捉教育和指导的契机,灵活运用师幼互动策略,与幼儿相互作用、相互学习,形成和谐、积极的互动氛围,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