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儿童站在正中央

    沈丽华

    

    近期,“让儿童站在正中央”这句话一直吸引着我。什么是站在正中央?是一個位置名词,还是外在的环境创设?抑或是一种内在的教育理念?自古以来,儿童都是充满神秘、诗意和艺术的,需要成人不断发现和探索。在我看来,就是让儿童成为主人。幼儿园是为儿童而设计、建设和准备的,管理者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规划园所环境,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去添置物品,在儿童的游戏中重新发现他们,按照儿童的成长规律建构课程。那么,在游戏中怎样让儿童站在正中央呢?

    一、看见儿童:游戏中有一百种

    马拉古奇说过:“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教师要尊重和幼儿有关的每一件事,包括生活和游戏,要把幼儿当作和成人一样的独立个体,尊重幼儿的想法,接纳幼儿的个体差异。那么,教师在自主游戏中观察儿童,会不会看见他们的“一百种”呢?

    晨间户外活动中,两名幼儿将几根泡沫管连起来围成一个圆圈,躺在中间说:“这是我们的家,我们躺在床上。”小蓝看见了说:“你们是掉进河里了,小心被水淹!”旁边幼儿随后喊道:“救命啊!救命啊!”小蓝说:“我来救你们。”同伴立刻阻止了他:“你不会游泳,不能跳进河里。”小蓝连忙用泡沫管做了一个游泳圈套在身上,说:“我有游泳圈了,这样就安全了!”

    我们在上述案例中看见了儿童的一百种:第一种,幼儿的脸上有丰富的表情,活动过程中能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第二种,幼儿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发展,在玩耍中学习;第三种,当同伴提出质疑时,幼儿能形成思考并主动调动生活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尝试中引发更有意义的探索;第四种,幼儿的想法随着活动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可见,低结构材料变化多样,可创造空间大,没有固定的玩法,可以自由组合,引发无限创意。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多元的,内容是多样的,过程是多变的。

    二、看懂儿童:游戏中有对话

    看见幼儿游戏是看懂儿童的基础,只有看懂了儿童游戏,才能让儿童站在正中央,也才能站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幼儿对话,以开放接纳的心态与之交流。只有理解和尊重幼儿,才能与其平等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是一种言语上的表达和交流,更是综合感官的融入,让儿童站在中央的对话应该是随即、随机、随时和随后的。

    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时,幼儿A(女)和幼儿B(男)正在毛毛虫玩具洞里玩耍,幼儿A说这是他们的家,并把许多海洋球和报纸拿进去当早餐。吃完早餐后,幼儿A扮演的妈妈要送幼儿B扮演的宝宝去幼儿园(旁边的大型玩具区),同时关照宝宝见到老师要问好,要和妈妈说再见。

    小班幼儿通过游戏再现上学和放学情景,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有一些共同点:第一,该游戏是一种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假想与创造,有绝对的游戏自主选择权,符合其现有的经验水平及年龄特点;第二,游戏情节是模仿爸爸妈妈送幼儿上学的生活经验,成人的理解、接纳和认可,可以让幼儿在自主和开放中保持玩中学的状态,使游戏更富有创造性;第三,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他们能主动将两个大型玩具联系起来,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表现得认真且专注,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更易被激发。

    看懂幼儿游戏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幼儿,进一步促使教师从关注表面的想象回归到关注教育的根本,逐渐从看儿童走向懂儿童。那么,上述游戏中的幼儿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幼儿的个体发展不同。游戏中,妈妈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强,还要接送宝宝上学,是游戏的主要发起者;游戏中的宝宝是一个性格较为内敛的人,言语不多,默默地配合着游戏。其次,在同一段游戏时间内,幼儿的游戏经验存在差异。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情节就会越丰满,从妈妈主导参与到宝宝跟随游戏,都是对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再次,幼儿的思维方式不同。有的幼儿仅仅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有的幼儿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寻找一些替代物来继续游戏情节,使游戏变得更加丰富,如把海洋球当作食物。最后,幼儿的参与方式不同。有的幼儿会自发地主动参与,有的幼儿会在一旁观看,目光跟随着游戏中的孩子,最终在兴趣的驱动下参与游戏。当然,并非一定要在游戏中玩耍才算参与游戏,在旁边观望也是一种参与形式,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从看懂游戏到看懂游戏中的相同点,再到看懂游戏中幼儿的不同,如此层层递进,步步剖析。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游戏中的对话必须基于儿童,明确儿童主题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反复品味,让儿童站在中央才能助推其发展。

    三、发展儿童:教师有独特价值

    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只要让儿童站在中央,教师只要静待花开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有其存在的价值,需要判断何时何地给予幼儿何种支持,促进其发展。

    (一)轮胎家的故事:无声无为

    幼儿在玩轮胎时喜欢把轮胎堆叠起来。例如,几名幼儿将三个轮胎叠在一起,说他们的家住在三楼,里面还具体区分出客厅、卫生间等。幼儿把轮胎当成自己的家,在家里玩游戏。看到幼儿喜欢玩娃娃家游戏,教师在第二天就提供了有关娃娃家的材料。可是,孩子们并没有将轮胎和娃娃家联系起来,仍然只在娃娃家中玩耍,“轮胎家”变得无人问津,最终慢慢消失了。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目标和幼儿的目标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叉点。教师要倾听幼儿的需求,向幼儿学习,不要以“我觉得”“我认为”作为推进和提供材料的依据。教师要放慢脚步,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通过记录、分析和识别,找到幼儿内心的需求和兴趣点。游戏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心声,开展游戏分享,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法,以及接下来想玩什么,需要什么材料,这些材料从哪里来等。最后,教师要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将新材料投入游戏中,引发新的游戏情节,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无声无为对推进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遇上重复游戏:无声有为

    幼儿C、幼儿D和幼兒F再次来到积木区。最近三周,他们每天都这样玩:把积木推倒,再摆成一排,坐在上面,嘴里发出发动机的声音,直到游戏结束。很显然,他们在玩开汽车的游戏。当其他小朋友想要参加时,他们会立刻拒绝。虽然他们看上去很享受每天开汽车的游戏,但游戏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感到很困惑,因为幼儿的游戏完全是重复的,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干预。

    从某种程度上说,重复性游戏不会产生大问题,也很可能会被忽视,教师想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尽可能地获得知识,但幼儿并不会意识到这种收获。通过观察幼儿的语言和行为,我们认为幼儿不改变游戏情境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更宽泛的游戏主题(如交通),不知道如何在游戏中融入其他主题;不知道开汽车的人的其他行为,只是了解开车这一行为;没有足够的道具去延伸游戏主题。幼儿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主题,逐渐形成一种模式,这样的游戏水平存在于每个年龄段,可以促使教师预测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游戏情况。但是,如果教师忽视这一游戏情况,就会失去促进幼儿成长的机会。出于责任和对游戏的思考,教师决定和幼儿分享该游戏。

    (三)冲突性的游戏:有声有为

    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经常为谁当爸爸、谁做饭等小事争执。教师尝试了各种方法,如约谈幼儿、将幼儿分成不同小组、设立“和平桌”自主商量等,情况都没有得到好转。

    对此,教师要理解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当教师用游戏中的冲突去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是教幼儿实践生活中的技巧,因为花时间教幼儿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当幼儿产生冲突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可行性较强的行为方法,找到征服挑战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成熟的游戏技能。面对类似问题,教师需要在前期对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察觉到幼儿的感受,再和幼儿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见下图)

    第一环节,识别问题,要求幼儿停止吵架,向教师表述问题;第二环节,收集信息,询问幼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第三环节,头脑风暴,让幼儿思考怎样才能解决问题;第四环节,选择方法,师幼达成一致意见,共同解决问题;第五环节,尝试、试用、修改调整,让幼儿学习试错的过程体验。虽然和幼儿一起经历解决问题的步骤很耗费时间,但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发展是无法计量的。

    在儿童观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发现教育视野中的儿童是自由、自主、愉悦的,亦是“自由之天性”。让儿童站在游戏正中央,我们还需要且行且思考。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