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反思
荀振茹 闫 宏
我国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始于1995年。评估推动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高校的教学工作,促进了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评估取得的成效
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为例,通过教学评估,主要在3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明确了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
在教学评估中,学校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总结2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明确了“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校训。
2.调整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建于1978年的各个大学的分校,到1983年初第一届学生毕业前,各个分校基本是本校专业的复制品。1983年北京市对各分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划分,使每个分校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侧重,但期间仍有重复建设的专业。2002年准备迎接评估时,整个学校重复设立的专业(同名专业)多达16个。在评估中,这种局面虽不能一时得以改变,但至少学校明确了哪些是重复设置的专业,为后来的专业建设和改造打下了基础。作为新建高校,学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按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是对全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了梳理,明确了人员及其结构,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建设,如加大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力度,给各个学科(专业)配备了带头人,明确了应用型教师队伍的构成,确立了“双师型”教师的资格等,使学校和各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
3.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迎接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学文件、试卷的格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流程及其要求等,都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各环节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和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依据,也使得检查和测评有了标准。
二、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评估中,主要是准备评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3个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
1.教师的专业符合度问题
评估专任教师的专业符合度,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对教师专业符合度的评估,纯粹以所学专业对应所从事专业来进行评估,则有失偏颇。
首先,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高校基本上是新建学校,这类学校基本定位在应用型、复合型上,他们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任务,这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正如谢维和先生指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取向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或者说是根据接受高等教育客户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专业建设是以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的,一个专业开设哪些课程既受到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制约,也受到市场要求的制约,特别是“应用型”的高校更是如此。因此,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一个专业中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只由本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组成,还需要按照课程的需要招聘其他专业的人才,形成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广告专业,学广告或传播专业的是其专门人才,如果研究的是广告理论和历史,这种人才就够用了。但从广告策划、经营的角度要求,还需要有法律专业人才、经济学人才、市场营销学人才等,只有这样一支多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当然,学广告或传播专业的教师可以按专业教学的需要进修其他专业,让自己成为复合型教师,但不能因此而认定广告专业教师队伍中有经济学、法律专业等教育背景的教师为不符合专业要求。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专业的设置是因人而设的(因学校或导师而设),如学的是会计学,授予的却是矿业管理的硕士文凭,学物理的拿了化学博士学位等,这样的专业名称肯定是达不到专业符合度要求的,但由此而判定教师不具有专业符合度则有失公允。
2.教学效果的认定问题
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受到教师理论功底、学术水平的限制外,还受到教师的性格、威望、课程本身、教学环境、受教育者的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教学是一个系统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一节课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虽然人们主要以讲授者是否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丰富的信息量、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等来评判其好坏,但实际上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具体、公认的可遵循的“好”的教学标准。因此在教学评估中,特别是在迎接评估的准备过程中,专家只听了某个教师的一堂课,便对其讲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否定(专家打分为D),继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师是否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尚需探讨。
另一个认定教学效果的方式是对学生的测试。每所学校设立的专业不同,相同专业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只有测试公共课才能说明问题。而应用型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地方,不仅仅是设立的专业不同、专业教育的要求不同,就是公共课的教学,不同的专业要求也不同。人们对于理论的记忆是弱于对应用技术的记忆的,即人们可能较长时间地记住一种操作的方法或技术,但会很快忘掉学过的理论。如果抽取的被测试学生是低年级的或刚刚学完某门公共课的学生,其成绩必定会好些,反之一定会差些。以此测试分数来评估学校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妥。
应用型大学之长在于教会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即提高其动手能力。虽然对“动手能力”不好定出一个标准,也不好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仅用基础理论的测试结果来评估所有类型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3.教学过程的评估问题
教学过程可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在高校还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并没有选择授课教师的权利,特别是新建高校。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多以出勤率、课堂纪律、记笔记情况等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似乎是从一个人上学开始就要求的,并非高校独有的。用这些普遍适用的指标来评估所有类型的高校教学过程,很难科学地反映出高校的教学状况。另外,出勤率的高低、课堂纪律的好坏、是否记笔记等,能说明一定的教学情况,如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师的威望,但说明不了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目前一般是以教学文件、讲授、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作为评估内容。学校用各种各样的文件规范教师的教学,这些要求的确在规范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为了规范教学工作,套用了“师范”所传授的教学要求,如教学进度表的设计、教案的要求等,并严格按这些教学文件检查教师的教学。高校在教学中需要对问题进行更多的探讨、研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理解的程度来调整讲授的内容和速度,如果要求把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写进教案,不许超出教案的范围,在高校,教师是无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其二,高校如果按某个学科或专业来规范所有专业的活动,是不可能的。其三,在教育技术很发达的今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极为必要,但要求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用多媒体教学,并以此作为一项评估指标,有些脱离实际。其四,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有些省市已进入普及化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能提出同样的评估要求。
三、建议
第一,应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所处的不同环境等,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第二,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合学校实际的评估指标。这些指标,特别是教学具体工作的指标,要有一定的弹性,不要用指标束缚了教师的手脚。第三,如果教学评估将成为一种常规工作的话,应把重点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上,淡化大规模的、集中式的评估活动。对教学的督导,既要有“督”又要有“导”;既要让教师知道哪些是不行的,也要知道哪些是行的,并且知道如何做更规范。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帮助学校解决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我国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始于1995年。评估推动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高校的教学工作,促进了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评估取得的成效
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为例,通过教学评估,主要在3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明确了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
在教学评估中,学校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总结2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明确了“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校训。
2.调整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建于1978年的各个大学的分校,到1983年初第一届学生毕业前,各个分校基本是本校专业的复制品。1983年北京市对各分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划分,使每个分校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侧重,但期间仍有重复建设的专业。2002年准备迎接评估时,整个学校重复设立的专业(同名专业)多达16个。在评估中,这种局面虽不能一时得以改变,但至少学校明确了哪些是重复设置的专业,为后来的专业建设和改造打下了基础。作为新建高校,学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按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是对全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了梳理,明确了人员及其结构,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建设,如加大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力度,给各个学科(专业)配备了带头人,明确了应用型教师队伍的构成,确立了“双师型”教师的资格等,使学校和各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
3.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迎接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学文件、试卷的格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流程及其要求等,都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各环节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和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依据,也使得检查和测评有了标准。
二、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评估中,主要是准备评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3个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
1.教师的专业符合度问题
评估专任教师的专业符合度,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对教师专业符合度的评估,纯粹以所学专业对应所从事专业来进行评估,则有失偏颇。
首先,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高校基本上是新建学校,这类学校基本定位在应用型、复合型上,他们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任务,这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正如谢维和先生指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取向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或者说是根据接受高等教育客户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专业建设是以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的,一个专业开设哪些课程既受到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制约,也受到市场要求的制约,特别是“应用型”的高校更是如此。因此,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一个专业中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只由本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组成,还需要按照课程的需要招聘其他专业的人才,形成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广告专业,学广告或传播专业的是其专门人才,如果研究的是广告理论和历史,这种人才就够用了。但从广告策划、经营的角度要求,还需要有法律专业人才、经济学人才、市场营销学人才等,只有这样一支多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当然,学广告或传播专业的教师可以按专业教学的需要进修其他专业,让自己成为复合型教师,但不能因此而认定广告专业教师队伍中有经济学、法律专业等教育背景的教师为不符合专业要求。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专业的设置是因人而设的(因学校或导师而设),如学的是会计学,授予的却是矿业管理的硕士文凭,学物理的拿了化学博士学位等,这样的专业名称肯定是达不到专业符合度要求的,但由此而判定教师不具有专业符合度则有失公允。
2.教学效果的认定问题
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受到教师理论功底、学术水平的限制外,还受到教师的性格、威望、课程本身、教学环境、受教育者的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教学是一个系统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一节课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虽然人们主要以讲授者是否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丰富的信息量、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等来评判其好坏,但实际上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具体、公认的可遵循的“好”的教学标准。因此在教学评估中,特别是在迎接评估的准备过程中,专家只听了某个教师的一堂课,便对其讲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否定(专家打分为D),继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师是否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尚需探讨。
另一个认定教学效果的方式是对学生的测试。每所学校设立的专业不同,相同专业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只有测试公共课才能说明问题。而应用型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地方,不仅仅是设立的专业不同、专业教育的要求不同,就是公共课的教学,不同的专业要求也不同。人们对于理论的记忆是弱于对应用技术的记忆的,即人们可能较长时间地记住一种操作的方法或技术,但会很快忘掉学过的理论。如果抽取的被测试学生是低年级的或刚刚学完某门公共课的学生,其成绩必定会好些,反之一定会差些。以此测试分数来评估学校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妥。
应用型大学之长在于教会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即提高其动手能力。虽然对“动手能力”不好定出一个标准,也不好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仅用基础理论的测试结果来评估所有类型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3.教学过程的评估问题
教学过程可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在高校还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并没有选择授课教师的权利,特别是新建高校。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多以出勤率、课堂纪律、记笔记情况等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似乎是从一个人上学开始就要求的,并非高校独有的。用这些普遍适用的指标来评估所有类型的高校教学过程,很难科学地反映出高校的教学状况。另外,出勤率的高低、课堂纪律的好坏、是否记笔记等,能说明一定的教学情况,如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师的威望,但说明不了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目前一般是以教学文件、讲授、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作为评估内容。学校用各种各样的文件规范教师的教学,这些要求的确在规范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为了规范教学工作,套用了“师范”所传授的教学要求,如教学进度表的设计、教案的要求等,并严格按这些教学文件检查教师的教学。高校在教学中需要对问题进行更多的探讨、研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理解的程度来调整讲授的内容和速度,如果要求把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写进教案,不许超出教案的范围,在高校,教师是无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其二,高校如果按某个学科或专业来规范所有专业的活动,是不可能的。其三,在教育技术很发达的今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极为必要,但要求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用多媒体教学,并以此作为一项评估指标,有些脱离实际。其四,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有些省市已进入普及化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能提出同样的评估要求。
三、建议
第一,应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所处的不同环境等,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第二,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合学校实际的评估指标。这些指标,特别是教学具体工作的指标,要有一定的弹性,不要用指标束缚了教师的手脚。第三,如果教学评估将成为一种常规工作的话,应把重点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上,淡化大规模的、集中式的评估活动。对教学的督导,既要有“督”又要有“导”;既要让教师知道哪些是不行的,也要知道哪些是行的,并且知道如何做更规范。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帮助学校解决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