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平台
邱伟
【摘要】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教学活动应以践行为目的,可从贴近生活开展教学、布置调查类作业、搭建观摩实践平台、创作监督评价机会等方面,构建课外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与生活行为保持一致。
【关键词】教学活动;教育形式;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实践性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它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应以践行为目的,构建课外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与生活行为保持一致。
如何结合教材,给二年级学生构建起《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平台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观察思考,谈谈个人理解,以抛砖引玉。
一、贴近生活开展教学
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作用,他们对抽象的概念、词汇的认知和理解,必须借助形象可感的影像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完成,特别是一些表述表达活动,这种对形象思维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需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其现有生活经验,尽可能让空洞、抽象的认知理解变得可触可感。
在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涉及到了“美”“家乡”“国家”“可亲可敬”等概念词语,课文中有些图片、文字距离本地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大多数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生活经验来感受“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和“爱国感情”,教学时,必须找到孩子认知和感情的触发点,方能化難为易、化繁为简,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学《我爱家长山和水》时,我把文中黄土高原、草原牧羊的图片更换为孩子们生活中捉鱼、游泳、荡秋千、摘橙子等图片,一下就点燃了孩子们热情,纷纷交流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并在示范表达下,认识和感受到“平凡的家乡却如此之美”,表达自己心中“美的感受”。又如,在《欢欢喜喜庆国庆》中,在引导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国歌”象征祖国时,通过展示重要集会(运动会开幕式、颁奖典礼、毕业仪式等)升国旗唱国歌、重要机构悬挂国徽、军队和警察佩戴有国徽国旗的标志等图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祖国在我们心间”和“爱国无处不在”,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爱国行动”中去。
二、布置调查收集类作业
任务就是方向。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环节,作业一直都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尤其是在强化“立德树人”要求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前,《道德与法治》布置一些调查走访和收集整理类的实践性作业时,对于强化学生的知行统一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很有必要。
由于年龄差异,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所不同,布置实践性作业也应当体现梯度差异,以保证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实践任务,达到相应的效果。比如,二年级上册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一段文字提到:“各地过中秋节有不同的习俗,你知道哪些呢?”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秋,课前,我提前几天给大家分组布置了“调查和收集”作业:第一组通过咨询长辈邻居等,了解家乡及周边的中秋节习俗,可简要记录乡镇名称、习俗;第二组收集长辈们小时过中秋的趣事和关于中秋节来历的故事;第三组在家长陪同下上网查询关于中秋的古诗词,可简要记录题目、作者、名句等;第四组查找秋天里的其他节日,可简要记录名称。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习俗、诗词名句、逸闻趣事环节就找到了支撑点,课堂也因此而变得互动性强,富有趣味。在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我也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了相应调查和收集作业,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对家乡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后面激发爱家乡、爱文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道德与法治》的作业不仅指向课前,课中、课后均可据事情来布置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作业。比如,为筹划班级板报“行为标兵”,我根据第二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内容,布置了“收集同学在公共场所的良好表现”,作为板报内容之一。这次作业不仅收集到了很多“行为小标兵”的信息,还激发了孩子们争当小标兵的热情。
三、搭建观摩实践平台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落实德育实践要求,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向师性、向学性和模仿能力特别强,加之各方面都处于观摩学习阶段,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言语行为受外部作用力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榜样和实践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在校期间,老师宜创造合适条件,给学生观摩和实践搭建平台,为其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施以积极的影响和引导。
在教学《我们不乱扔》一课中,学生懂得了不乱扔的重要意义,班内也形成了“不乱扔和主动捡密不可分”的共识。为了让学生把这些存在于头脑中的认识转化为行为并长期坚持下去,我安排了两个活动:首先是“洁美操场”实践课,把“出入有序、语言文明、积极主动、干净整洁”这几项班级行为要求纳入小组评比条件,引导学生用行为来践行班级共识;然后在黑板一角设计了“一日行为之星”,每天评出积极践行“不乱扔和主动捡”的同学,在班内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主动践行所学。又如,上完《我是班级值日生》后,发现班级值日情况几周都没啥起色,我一边与班主任沟通,形成统一值日要求,并每天施行,一边拍摄一些值日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摩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创造监督评价的机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低年级小学生的意识形态和认知判断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没有持续的正能量和舆论环境的跟进引导,课堂教学和德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开展观摩实践活动的同时,需要有辨析、讨论、监督、评价等固化学生认识和行为的跟踪举措,以巩固行为教学和实践成果。
比如,在上《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大家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并制定了本班级生活学习规则,可怎样来落实呢?在与班主任充分沟通后,我们把规则内容分为五类(含《我们不乱扔》的要求),作为班级行为监督任务分解到小组,由每个小组成员来执行监督,每天每类规则评选一个行为标兵和优秀监督岗,进行口头表扬。一学期坚持下来,班内形成了正确的主流舆论氛围,避免了其他不良行为的影响。又如,《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设计了“游戏诊断会”的内容,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观看了玩手机游戏、电脑游戏及其不良影响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将其与运动类、棋类游戏效果进行对比讨论,让学生评价、判断“哪些是健康游戏”。强烈的视听影像、激烈的班级讨论、统一的主流看法,对引导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走向统一,延伸和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汤英峰.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9(36).
[2]钮小燕.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J].小学时代,2019(23).
[3]蒲秀菊.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J].四川教育,2019(33).
[4]钱婷.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单的探究[J].学苑教育,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