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美育论

    袁国超

    [摘要]生命美育的根本旨归或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和谐发展,引领学生走向生命的美好、完善和崇高,为他们的美丽人生奠基。生命美育的目标应包含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4个层级。生命美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认自然生命美、发展社会生命美、丰盈精神生命美、成就价值生命美4个方面。

    [关键词]生命美育;自然;社会;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0-001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03

    人的生命本身以及人的生命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美:生命因存在而美,生命因个性而美,生命因爱而美,生命因信仰而美,生命因和谐而美,生命因意义而美,生命因创造而美,生命因超越而美……所谓生命美育,就是以人的生命美为考察和研究对象进行的生命审美、立美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生命美育不仅要从生命美的实然出发,引导人探寻、认知和感悟生命之美,培养人对生命的审美能力,而且要从生命美的应然高度对人的生命进行塑造,使之更丰盈、完善、纯正、崇高、卓异,引领生命从实然走向应然,为美丽人生奠基。因此,结合生命美的具体内容和当代青少年学生生命存在的实际状况考察,笔者认为,学校生命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体认生命之美、欣赏生命之美、涵养生命之美、丰盈生命之美、绽放生命之美、升华生命之美。

    人的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性的物质存在,自然性的物质存在是人的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个体生命不可能脱离集体和社会而存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又决定了人的生命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性存在。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自然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因而,人的生命还有精神性,是精神性存在。人还是追求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体,人的生命还有价值意义,是价值性存在。因此,人的生命有4个层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这4个层面是人生命存在的不同方面,构成人完整的生命存在。自然生命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发展;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超越;价值生命则是人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生命境界的升华。因此,学校生命美育要遵循自然—社会—精神—价值这一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轨迹,引导学生体认自然生命美、发展社会生命美、丰盈精神生命美、成就价值生命美。

    一、体认自然生命美

    自然生命是人生命存在的载体,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形式存在的物质前提。认知人的自然生命,珍爱、呵护、敬畏人的自然生命,是生命美育的起点。

    (一)珍爱生命存在美

    生命是天地间的奇迹,生命存在是天地间的大美。地球上的任何生命体,在其生命存在期间,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绽放着自己的美。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动植物的生命,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黑格尔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2]动物生命美的顶峰则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结构、生命形式和存在方式是所有生命中最高级的,人的生命情感、生命思想和生命智慧更是其他生命形态所没有的,人的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存在。因此,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最美丽中的一个,让其认识到拥有生命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让学生知道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价值都是建立在生命存在基础上的,而且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是人类生命链条上的一环,个体的生命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存在,敬畏它,呵护它。另外,人类的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孤本,都是神圣、不可替代的。因而,我们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存在, 还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存在。不仅如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美丽的存在,是无数千姿百态的生命体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所以,我们还要呵护异类生命,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二)呵护生命个性美

    生命因个性而美丽。生命的个性亦即生命的独特性,它使生命拥有自己的特色,放射出自己的光辉,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从而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个性作为人类生命个体最重要的生命特征,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体内,使人类生命世界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生命个性的人,每个人的生命个性都是唯一的存在,都应受到尊重和呵护。如果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失去了个性,千人一面、千腔一调,那么生命还有何生机和活力可言?五彩缤纷、活力四射的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所有个性的充分绽放。

    生命美育要引导学生视自己的个性为财富和宝藏,肯定自己的个性、欣赏自己的个性,珍视它、呵护它。生命美育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美,追求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使个性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同时鼓励学生要尊重、包容和接纳他人的个性,对他人的个性持欣赏的态度。

    (三)感悟生命死亡美

    生命因死亡而美丽。生和死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是生命永远无法分开的两端。个体生命有生有死,生生死死,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已,人类的生命长河才能奔腾不息,永不枯竭。尼采说:“死亡是秩序的前提”“人生代代无穷已”,世界才井然有序,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发展。死亡是人类生命的新陈代谢,旧生命的死亡是新生命诞生的保障。

    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说:“只有明了生命的有限性和有死性,才能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3]死亡的美学意义还在于,死亡能够提醒、告诫人要善用此生,促使人设计好人生,规划好怎样从容、有序、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此生。人们对生的渴望和珍惜、对生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也只有在对死亡的深刻体认下才能真正获得。蒙田说:“教人懂得死,就是教人懂得生。”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死亡、理解死亡,从而接纳死亡,通过体认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思考和探索“如何活得更好”这个千百年来无数哲人关注的命题。

    二、发展社会生命美

    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动物只生存于自然中,而人自生命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斯·韦伯说:“人是一个共在体,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独立存在。”[4]人的社會生命的存在,使人总属于一定的社会角色,要求人要践行自己所属社会角色的责任;人的社会生命的存在,使人处于各种关系中,要求人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人的社会生命的存在,使人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求人具备必需的生存能力。

    (一)践行生命责任美

    生命因责任而美丽。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杰克·伦敦说:“生命是一种责任。”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其个人,还属于家庭和社会。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不仅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生命通过践行其社会责任不断成长的过程。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人只有履行应当承担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各种责任,其生命才能充实、丰盈、深刻、富有意义,走向美丽。

    生命美育责任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自觉的责任行为。具体内容为:一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就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做人生的赢家,这些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保障;二是对家庭负责。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艰辛劳动,做出了巨大牺牲。要懂得感恩,能够换位思考,时刻想着如何回报他们;三是对他人负责。作为社会一员,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而存在,人们彼此之间都有责任和义务。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来履行对他人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是社会和国家哺育了我们,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要用爱和奉献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生命美育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变革,使青少年心中形成我是社会一份子、我是国家公民等理念,使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成为学生的自觉责任意识和行为。

    (二)建构生命和谐美

    美丽的人生大厦是建构在身心和谐基础上的。只有身心和谐,生命才能健康有序、和谐美丽地成长,成就事业之美、爱情之美、人生之美。而现实中的人,谁都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和自然而孤立存在。身心和谐、生命和谐地成长和发展,需要和谐的人际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建立在处理好各种关系基础上的。“从本质上说,人的生命其实是一种关系性存在。”[5]人作为社会生命,生活在各种关系中。关系一乱,和谐顿失。所以,建构生命和谐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要明白他人的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能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谦让、学会包容、学会换位思考,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其次,要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要使个体生命类化、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要求,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公德。既要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又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最后,要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自然提供的各种能量,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维持。当下,自然生态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善待自然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

    总之,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共在共融、和谐发展的生命境界,使生命因和谐而美丽。

    (三)培养生命生存能力美

    如果说生命是一种大美,那么,生存能力则是构成这种大美必不可少的要素。生命因生存能力而美。壮丽的人生大厦如果没有生存能力的支撑,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早在上个世纪末,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和方向。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生存列为未来教育的4大支柱之一。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养都不够重视。心理脆弱、不谙世事、 不懂合作、依赖性强、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在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只会退缩逃避……这些都是我国当代青少年缺乏社会生存能力的具体表现。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存知识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会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独立生存,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在紧急状况下安全生存, 培养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在集体环境中合作生存, 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学会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培养抗挫折能力;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理智生存,培养判断、选择和加工信息能力。总之,要通过生命美育培养学生的各种社会生存能力,为学生走向美丽人生开辟广阔道路。

    三、丰盈精神生命美

    人的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精神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和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贯穿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精神生命的丰盈。雅斯贝尔斯说:“人之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存在。”[6]如果人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精神追求,使生命低俗、粗俗、庸俗,那将会降格为动物式的生存,失去人原本应有的生命尊严。

    精神生命是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家园等精神要素的总和。当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成员的精神生命质量就成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精神生命的發展就成了人发展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当今时代不少人沉溺于物质追求和享乐,道德观念错位、审美趣味低下,成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就业竞争的压力,许多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社会现实的不良影响,教育价值观的偏离,会造成青少年人性的扭曲和精神世界的荒芜。因此,生命美育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要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的精神追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精神生命的诸多要素中,生命之爱、生命信仰和生命精神家园是核心和关键,因而也应是生命美育关注和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涵养生命之爱美

    生命因爱而美丽。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生命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与爱和被爱相伴。没有爱,人会还原为动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爱是人类一种不可缺少的需要,爱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爱不仅是一种需要和追求,还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弗洛姆认为:“爱是人成为人的唯一途径。在爱中,我发现了自己,我发现了我们,我发现了人。”[7]人类不能没有爱。爱是生命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内尔·诺丁斯认为:“培养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是教育的重要职责。”[8] 生命美育涵养青少年生命之爱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学生体验爱。爱首先是一种生命情感体验,生命情感体验教育通过说教,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深刻的体验才能深入人心。因此,生命美育实施爱的教育要从引导学生体验爱入手。体验爱的3个主要途径:一是在生活中感受爱;二是在阅读中品味爱;三是在艺术欣赏中激发爱。生活是爱的源泉。父母的叮咛、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无不浸透着爱,要引导学生时刻用心体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著作、人物传记等,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爱。阅读就是在感受爱、体验爱。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会被文中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所震撼;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学生会感悟到大自然是人类精神栖居的家园,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学生会明白人应该怎样热爱自己的生命……艺术更是爱的结晶,欣赏艺术能够受到爱的洗礼、获得爱的启迪、燃起爱的激情。观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生会对在苦难中挣扎的下层人民产生深切的同情;欣赏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学生会更加热爱生活;聆听《义勇军进行曲》,学生会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感的熏陶……

    二是引导学生践行爱。知爱、懂爱不等于行动爱。爱的品质最终要通过爱的行动来体现,没有爱的行动,空言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要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践行爱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爱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和自觉行为。如引导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向长辈献孝心,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献血、义务劳动、义务演出等义务活动,参加慰问孤寡老人、武警官兵、环卫工人等慰问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会源源不断地为青少年输送爱的养分,培育他们的爱心、善心,丰盈他们的精神生命,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要用爱润泽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能够体验爱、享受爱、珍惜爱,理解爱的真谛,懂得爱的方式,进而释放爱、践行爱,人生路上有爱相伴。

    (二)树立生命信仰美

    人生离不开信仰,生命因信仰而美丽。信仰在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大美。对这种大美的信奉、敬仰和追求就构成了生命的信仰。信仰就是我们头顶上的太阳,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信仰是生命之魂。没有信仰,生活就没有目标;没有信仰,人生就没有方向;没有信仰,做事就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心中就无法形成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信仰具有目标的指向功能、意志的坚定功能、行动的动力功能、境界的升华功能。法国学者布朗热说:“没有什么比信仰更能影响人的心灵的了。”丹尼尔·贝尔在分析了后工业时代存在的种种问题后指出,“现代人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9]。 解决了信仰问题,现代人的种种生存困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只有心中树立起对生命终极关怀的生命信仰,才能构筑在物质充盈而精神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生存家园。

    因此,要指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用信仰之光照亮学生的生命历程。毋庸置疑,作为生命存在的精神需要和追求,人生信仰应该是美丽而崇高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信仰的境界却有很大不同。有的信仰神圣美好,引导生命走向崇高和伟大,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如对真理的信仰、对科学的信仰、对崇高理想的信仰。而有的信仰却庸俗不堪,将生命引向卑微和渺小,毫无精神价值。如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的信奉、对虚名的追求。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优秀的信仰资源对学生進行信仰教育,让他们在与杰出人物的对话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人生信仰。

    (三)建构生命精神家园美

    现实中,人往往被无奈、失望、烦恼和痛苦所困扰, 被金钱、地位和虚名所羁绊,这是人类永远的困境。而超越困境,摆脱束缚,让心灵自由飞翔,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超越性审美意识。所谓超越性审美意识,就是将生命诗化、审美化,以超越功利的目光观照现实人生,将日常生活意义转化为审美意义。生命诗化、审美化,是人类超越现实困境、摆脱生存束缚的最佳途径。宗白华说:“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诗人, 但人人心中都应该有诗意。”[10]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人类对摆脱现实困境和苦难的深情企盼。只有生命诗化、审美化, 诗意栖居才能成为现实。

    因此,应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以超脱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和荣辱祸福,从审美高度来重塑现实人生,从而获得诗意盎然的生命体验,并以此去化解生命中的困惑和苦恼,最终超越世俗人生的局限,进入澄明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建构自己美丽的生命精神家园。

    四、成就价值生命美

    人是生命世界中唯一追求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生物。人的生命的高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拥有超出自然生命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人的价值生命实现了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超越和升华,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人的价值生命表现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超越3个方面。

    (一)追寻生命意义美

    生命之美,美在意义。人的价值生命的建构与成就源于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人的生命与动物存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总是在不断地追寻存在的意义。当人提出“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往哪里去?”等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探索生命意义的历程。追求生命意义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是人生命的本质属性。伏尔泰说:“唯有发现生命存在的理由,人才能活得精彩。” 生命意义是对人生命存在理由的根本性回答,是人生命追求与发展的动力之源。生命意义对确立生命信仰、树立生命理想、选择生命态度、实现生命价值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生命的意义照亮生命的存在,引导生命发展方向, 成就生命的价值, 赋予生命以尊严。

    信仰的缺失、意志的消沉、心灵的空虚、价值观的错位、灵魂的躁动不安等等,现代人所具有的种种精神问题几乎都与生命意义问题密切相关。可以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源于生命意义的失落,而生命意义的失落和教育片面强调何以为生,与忽视为何而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从生命意义层面进行生命美育,引导学生叩问生命的意义,是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迫切需要。

    生命美育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握当下,赋予生命以意义。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也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当生命在生活中尽情挥洒,而不是在碌碌无为中肆意虚度的时候,生活即赋予生命以意义。笛卡尔说:“生命的意义除了是现时的每一个瞬间以外,其他什么都不是。”热爱生命,就是要抓住今天,努力使生命之花绽放于现时的每一个瞬间。唯有如此,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美育要引导学生在自我省察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卡西尔说:“人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审视其生存状况的动物。其存在的意义也就在这种不断地审视中。”[11]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只有在省察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我、认清自我。因此,要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命意义的高度对自己的生存状况进行省察、审视:今天我是怎样度过的?我又应该怎样度过?这个月我是怎样度过的?我又应该怎样度过?这一年我是怎样度过的?我又应该怎样度过?经常性的省察、审视,会使人活得明白,活出意义,活出境界来。

    (二)创造生命价值美

    生命之美,美在创造。人是世界上唯一会劳动、能创造的动物。创造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生命所具有的创造性,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来满足自我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才使人的生命价值超出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弗洛姆说:“人如果不能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其生命存在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多少区别。”[12]只有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的生命才能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存在。

    对于正在学校学习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来说,虽然现在还不能走进火热的社会实践,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体现其生命意义,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对他们进行生命价值美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明白了创造对实现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作用,学生才能以昂扬向上的生命姿态投入到学习中,遨游知识的海洋,汲取创造的智慧,培养创造的能力,为将来走向创造人生积蓄足够的能量。

    (三)实现生命超越美

    人是现实性存在,人的生命总处在一个有限、特定的时空中,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人虽是有限的存在,却总是在做着无限的努力。人经过努力使一个无限成为有限后,心中又会产生新的无限。人永远不满足于当下,他总是在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地否定有限,追求无限,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荷尔德林说:“人总在路上。”人永远处在逐梦和筑梦的征途中,人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追求中实现对有限生命的超越。

    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程度,人的一生创造的生命价值的多少,与其自身的超越意识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其超越意识越强,其价值生命实现的程度就越高,创造的生命价值就越多。因此,要成就青少年的创造人生,就要唤醒他们的超越意识,激发他们的超越欲望。赞可夫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唤醒学生生命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超越意识就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意识。超越意识处于沉睡状态的人,缺乏创造生命价值的激情和动力支撑。人的超越意识一旦被唤醒,其内心深处就会喷发出强烈的超越欲望,涌起巨大的超越力量。

    生命美育还要帮助青少年确立超越的目标,超越目标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漫漫人生路,如果没有远大目标的引领和召唤,是很难顺利走到尽头的。因此,要指导青少年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远大的人生目标应该是一个既包括人生规划,又包括人格完善,兼顾立业和立德的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志存高远的目标。不仅如此,还要指导学生将远大人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短期目标,引领学生通过追求和超越一个个具体的短期目标为实现人生远大目标而奋斗,激励学生在奋斗中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超越。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阐释中不难看出,生命美育的根本旨归或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生命自由、和谐发展,引领他们走向生命的美好、完善和崇高,为他们的美丽人生奠基。从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层次考察,生命美育的具体目标应包含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4个层级。“体认自然生命美”是基础性目标,其主要内容是珍爱生命存在美、呵护生命个性美、感悟生命死亡美;“发展社会生命美”是发展性目标。其内容主要是践行生命责任美、建构生命和谐美、培养生命生存能力美;“丰盈精神生命美”是提高性目标。主要包括涵养生命之爱美、树立生命信仰美、建构精神生命家园美;“成就价值生命美”则是终极性目标。其内容主要是追寻生命意义美、创造生命价值美和实现生命超越美。

    当前,生命(生态)环境恶化,生命危机突出,一些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理想缺失、生命意义模糊。因此,重视并大力开展学校生命美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黑格尔.黑格尔著作集3[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0.

    [3]塞涅卡.道德和政治论文集[M].普罗科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2.

    [4][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0,318.

    [6]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

    [7]弗洛姆.爱的艺术[M].孙依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8.

    [8]内尔·諾丁斯.学会关心[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6.

    [9]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65.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05.

    [11]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

    [12]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60.

    (责任编辑:郭彦松)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