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意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与效果
孔冬梅
【摘要】目的 研究手术室风险意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及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实施风险意识管理服务。针对两组患者的整体满意程度及所获得的护理质量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程度及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风险意识管理的实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评分,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满意程度,也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风险意识管理;手术室;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29.35±2.06)岁,病程7~26个月;对照组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28.46±2.14)岁,病程8~3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包括健康知识宣导、患者情绪安抚、注意事项提醒、各项生命体征检测等。而针对
研究组患者,则实施风险意识管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手术之前的风险管理服务
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在术前通过查阅病历,术前访视等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拟行的麻醉方式与手术方式、手术时长等,严密审核其信息,保证手术通知单上的患者信息都是正无误的,以便于手术室护士更精准地准备手术物品与手术器械。针对有负面情绪的患者如焦虑等,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术前至病床边进行术前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与手术成功的病历,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获取患者的信任,使其产生安全感,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最终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1]。另外,详细记录术前准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密关注其变化,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手术期间的风险管理服务
當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作为医护工作者一定要保证全程陪护,安全有效地安置好手术体位。术中随时关注主治医生的实际操作,在缝合深部组织与伤口的前后,一定要做好双人清点工作,防止出现异物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医生在下达口头医嘱时,一定要复述医嘱,双人核对,保证安全正确用药。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须先行过敏试验,做好血液的相关指标检验,明确血型,根据手术需求,进行有效的备血,以保证术中安全输血。
(3)手术之后的风险管理服务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同时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做好提前的防范与规避。
1.3 观察指标
总结分析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实施,同时也有效地降低手术室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从而获得更可观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优化医患关系。
总而言之,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风险意识管理的实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评分,提高患者整体满意程度,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卫小娜,张云霞.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管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693-1695.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