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冷思考

杜悦嘉 张梓豪
摘 要 自1993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颁布以来,“考证热”现象日益充斥了整个大学校园,一时之间“考与不考”、“考什么”、“为什么而考”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大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本文以大学生考证现状为基础,分析大学生考证的动因及“考证热”的影响,从而对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寻求有效的应对途径,合理引导大学生的考证行为。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考证热
作者简介:杜悦嘉,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问题与政策;张梓豪,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97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并勇创新高。在社会环境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危机感越发强烈,为此许多大学生他们不再满足自身的文凭,纷纷选择加入考证大军来增加自身的筹码,并坚信“多个证书、多条路”。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征,因此“考证热”现象也不例外,它的出现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但如果过度追求这一纸证书的结果,没有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反倒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一、 校园里的“考证热”现状
(一)参与比例高
现如今,在全国各大高校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证一族。对于许多学生而言,考证不光是一种为自身就业的必须性选择,一种为自我提高的充电方式,更甚至于演化成了一种类似于对时尚追求,一个在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见,随着“考证热”在“象牙塔”内的急剧升温,这不仅让许多即将面临就业的高年级学生热衷考证,也使得尚未毕业的低年级学生感到坐立不安,从而纷纷参与到考证热潮中。
(二)证书种类多
目前高校大学生所报考的证书种类繁多,大致划分成三大类:通用类、能力类与职业资格类。通用类证书是许多学生的默认 “必修课”,主要包括:英语四、六级证书及计算机二级证书等,报考比例极高; 能力类证书含金量较高、难度较大,如:托福、雅思、司法类证书、软件工程师证书等,由于该类证书的用人单位认可度高,因此也是许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的必备选择;职业资格类证书的范围最广、专业性较强,有些甚至是申请岗位的资格条件之一,如:教师资格证等,该类证书对于就业目标与规划明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考之证。
(三)考证成本大
如果说大学生考取证书后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为自身日后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在此之前他们也必须要投入相应的成本,才能获得回报与收益。这种成本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经济成本与时间本。任何一种证书的考试,都要缴纳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同时证书种类的不同,花费的金额也不同,一般来说,含金量越高的证书,其报名费与培训费也越昂贵,这无疑给没有经济独立的大学生带来了压力与负担。此外,任何一种考试都需要复习,证书考试也是如此。由于含金量越高的证书其难度越大,因此它也要求考生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复习与备考,有的学生甚至占用了正常上课的时间去复习证书考试,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将大学的学习“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并不利于自身发展。
二、大学生考證动因分析
(一)就业压力所迫
自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开始,大学生量产,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形成了微妙的供过于求的关系,这一方面增加了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难度,另一方面无形增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介于国家对学历和职业资格的双重要求,对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考证成日益为了大学生自身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首选方式也情有可原。浏览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均标有类似于具有相关资格证书者优先的字样,此外,部分高校也出现将一些通用类的证书纳入到学生的课余学分或创新学分之中。可见,受环境与压力的驱使,是大学生主动选择考证的核心动因所在。
(二)兴趣爱好使然
如果说大多数学生参与考证的原因是为了就业,那么在如此庞大的考证群体之中,不乏也有部分学生是单纯的出自兴趣爱好而选择考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表示大学教育已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追求,他们需要进一步拓宽自己视野,在大学这段自由的时光里,不局限于专业的束缚,他们学其所想、了解更多,他们在尽可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给自己一个肯定、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自我认知不足
在众多考证学生当中,他们大部分选择考证的原因是来自于自身的需要,但也有着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才去选择考证,究其根本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不足,不懂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需求是什么,进而易受他人影响,抱着大家都考我也考的心态,产生从众心理与跟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受他人影响而选择考证的这类学生动机不理性,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将进一步影响其周围人对考证为的价值判断,因而该类学生需要加强自我反省与学校引导。
三、“考证热”现象的双重影响
通过分析考证热的原因,不难看出,“考证热”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积极因素,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小觑的消极作用。
(一)积极影响
大学生们的考证行为虽有着功利化的倾向,但其本身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冷静思考,明确就业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与未来,同时在其备考过程中,不管他们是以自学为主还是参加培训,最终都提高了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取得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通过证书考试的学习,也使得“象牙塔”里学生日益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当代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而着重培养自身学习的针对性、灵活性、实践性,让自身更早的融入到社会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二)消极影响
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大学生考证行为的动机功利与心理从众,那么势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动机功利易导致大学生过度追求证书的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进而得不到切实的提高,无异于纸上谈兵。心理上的从众易导致大学生将考证变为万金油,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考的证书种类虽多,但是没有哪一项精通,对自身的未来与规划更加感到无所适从。从学校未来发展来看,大学本该是高校学子涵养自我兴趣爱好,追求学问与境界的地方。但随着“考证热”的影响,使大学的内涵与精神出现异化,破坏了其原本的乌托邦气质,将“育人圣地”变为“制器工厂”,淡化了学生对大学的最初向往,进而不利于大学校园的未来建设与发展。
四、“考证热”现象的冷思考
(一)社会层面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发展。面对大学生的群体考证行为,不禁让全社会引发思考,是否应当给“考证热”降降温。导致“考证热”升温的核心原因来自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失业救助制度,为大学生减轻后顾之忧。同时,全社会也应当呼吁各用人单位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靠证书多少作为筛选的条件之一,应用全面、长远的眼光来挑选人才,改变以往的招聘理念。
(二)高校层面
大学生热衷于考证这一现象,也让许多教育工作者陷入反思,是否应在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使其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强化大学教育,弱化考证教育。此外,在大学生的考证过程中,学校需要做好一个合理引导的角色,应当不断完善学生的就业指导與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与明确的职业规划,端正考证动机,摒弃不良的考证心态,妥善处理好在校学习与考证学习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只有扎实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才会使自己终生获益。
(三)个体层面
作为考证行为的主体,面对持续升温的“考证热”,高校学生本身要有一个充分且清醒的主观认识,要认清形势,认清自我,要结合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去考取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证书,要理性的权衡与选择,不受外界影响、舍本逐末。首先要认真分析自我,其次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目标,然后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最后踏踏实实的去努力实践,收获知识并提升能力才是在职场上常胜不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施一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及其问题探析.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4).
[2]张胜利.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9).
[3]唐琳.农业院校学生“考证热”的调查与分析.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4]冯慧文.祛“考证热”虚火有破还有立.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9月,第003版.
[5]杜悦嘉. 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考证现象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