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探议

    [摘要]创新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学位规格要求的逻辑必然。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能动脑思考又能动手实践,是其创新能力的特点。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等,都是创新所需的已知信息,是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着力点。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已知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4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0-012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25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就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许多学者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校,都把培养创新能力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创新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创新能力,怎样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厘清。

    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然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优化了经济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结构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型、人工智能型转变。创新在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经济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學习和思维的方式。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手段不断产生,许多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形成过程中的职业或岗位的抽象化分类还不明确,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或技能,也不十分清晰和确定。这样的环境,使许多岗位或职业就业者的知识、技能贮备变得极不适应。那些墨守成规的人感到处处被动,无所适从;而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却能很快适应环境,如鱼得水,其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社会因创新而发展,时代因创新而前进,人类因创新而进步。创新是历史赋予人类的必然使命。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创新能力,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学位规格要求的逻辑必然

    人们习惯上把开展专业学位试点之前授予的学位统称为学术型学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下文简称“《学位条例》”)中所规定的学位标准为学术型学位标准。

    虽然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经近30年,但目前仍处于试行阶段。关于专业学位,目前实行的《学位条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例、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年颁布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提出:“各级专业学位与对应的我国现行各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1]“同一层次”指的是大的方面相同,具体方面可能有差别。大的方面包括标准、水平等,甚至还有等级等涵义在内。

    笔者仅以硕士学位为例加以讨论。《学位条例》关于硕士学位工作能力标准的规定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2]这个标准实际上将工作能力区别为两类:一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二是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前者显然是针对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后者针对的显然与学术型学位有所不同,过去我们将这一类统称为应用型。所以,《学位条例》规定的学位标准并不只是针对学术型,还包括应用型在内。应用就是应用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去分析问题,利用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如果我们对技术一词做广义一点的解释,就可以将技能类(包括管理)涵盖在“专门技术工作”之内。专业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3]的。显然,专业学位也是应用型,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应用型。其规格虽然与学术型学位不相同,却与应用型大体相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位条例》关于硕士工作能力的规定也涵盖了专业学位。

    两类研究生都要求提交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4]。新的见解就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学位论文来展现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这一要求显然是针对学术型学位的。取得学术型学位者的科学研究能力往往以科研成果表现出来,而科研成果都是有创新性的。专业学位展现“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形式,虽然仍然冠以论文的名义,但已经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化。比如工商管理硕士,“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或企业诊断报告等”,但内容仍然要求有新见解 [5]。这说明对其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应具有创新性。

    通过与应用型本科生相比较,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应具有创新能力。本科生专业绝大多数属于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应用型本科生可以视为同一类型,但属于硕士和学士两个不同的层次。《学位条例》对应用型学士学位工作能力的要求是具有“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6],与硕士学位的“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相比较,一个是独立,一个未提独立;一个是能力,一个限定为初步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面对的工作任务一般要比学士学位者所承担任务的技术、技能或文化含量高,即便面对同样的问题,对他们的要求也会高一些。他们不仅对所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还要对工作任务的原理、技术及理论根据有所了解, 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如此,才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才能在遇到新的问题或情况时,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地想出问题是什么,怎样去解决;才能在原有工作范围里创造新的事物,产生新产品,或者提出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程序,研发新的技术、技能。一言蔽之,他们承担的工作不是在熟练程度上高于本科生,而是在科技含量、复杂程度上高于本科生,他们应该主动地创新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同类型的本科生在能力方面高,就体现在其具有创新能力上。

    所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创新能力,与现行的《学位条例》相符,具有法律依据。

    二、既动脑又动手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一)创新

    关于创新,中外学者多有论述。笔者认为,创新是指一种行为,是创新者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以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创造新事物的行为。

    是否属于创新,一般以行为的结果来衡量。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此前没有的,是全新的结果,或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则此行为是创新。如果它至少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上与他人或自己以往的结果不同且有进步、提高,則此行为也是创新。重复工作不是创新。创新的成果具有类别、范畴、领域的差异,但都对经济、社会发展或人类的知识发展有所贡献。创新成果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全部,包括理论、观念、思想、方法、工作程序、产品、工艺、技术、环境、管理等方面,其中理论、观念、思想等一般属于理论范畴,其他一般的属于应用范畴。专业学位工作者的创新结果属于后者。

    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将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来自于实践的实际问题,具有针对具体问题的个性化特征,不是理论自身产生的问题;二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或科技含量,需要动脑筋去解决,它有别于工作的熟练性;三是结果直接可以用于实践,具有真切的实用性;四是对社会、技术、管理、经济具有实践价值的意义,而不是仅仅具有理论上或学术上的意义。

    研究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研究不单纯是理论研究,研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创新是研究的结果,研究就是创新行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也需要研究,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应用研究。从事应用研究的人也不一定不研究理论问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区分哪些是纯理论问题,哪些是实际问题,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一定的理论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不排除对实践中产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可能。比如你设计出了新的产品,必然要伴随着新产品的合理性、可行性、先进性的论证,这必然要涉及到某些理论问题。比如你对某项工程的管理采用了新的方法,除了必要的论证外,很可能面临着管理观念的更新。所以,也不能完全排斥理论或观念的创新性研究。

    (二)能力

    关于能力,《辞海》的解释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7]这些活动包括人类对自然、社会进行探索、认知、改造的全部活动。人类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是能力。创新能力就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创新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中,面向实践,创新性地解决技术(或文化、技能)含量较高的实际问题。他们不是只动脑研究,也不是只靠熟练动作来完成具体的操作,他们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既要动脑去想、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求、研究解决问题的创新想法,还要动手去做,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成功地加以实现。他们不是熟练操作的工匠,而是新事物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这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要的综合性创新能力,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和同类型本科生的根本所在。

    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纲,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通常比较重视对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素质。学校应该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纲,以创新素质、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为着力点,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一)创新素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辞海》将素质描述为“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和“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8]。我们习惯上称前者为人的先天素质,称后者为人的后天素质。后天素质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观念、知识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与人完全融为一体的心理品质。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9]

    创新需要以创新思想为指导,需要新的观念、宽广的眼界、全新的思路、不同的方法。创新素质就是指人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型人才具有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型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指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创新意识指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广泛的兴趣,不满足于现实,有持续的超越、开拓进取、探索求真的精神;创新精神指敢于挑战,敢为天下先,不怕失败;创新思维指敢于标新立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从多方面寻找一切可能的答案。

    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一方面是需要教育;另一方面是需要养成。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应该采取将创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容和过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素质教育课,需要集中讲授创新型的心理素质知识、创新方法以及体悟知识的方法。更多的创新素质的知识、方法教育应该充溢于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学校有责任进行创新素质知识教育,有义务提供素质养成的条件和环境。但将这些获得的观念、知识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素质,要靠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通过体悟的方式来完成,这就是养成。

    (二)重视专业课程教学

    创新者创新时运用的已知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所以,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来自于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他们具有的理论和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是一切创新的合理性之所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高于应用型本科生的根基。这些知识的核心、精华,经过体悟,内化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业务素质。

    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和专门知识课要注意系统性、前沿性,要融合创新性的心理特征教育。为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要特别重视新知识教育。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这些当代最神奇的创造已渗透到生产、管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地使用,必须将其作为创新工具、创新思维、创新方式、管理经营方式甚至是模式,加以熟练掌握。对于一些学术领域相对独立又比较成熟的知识,可以单独开设课程;对于另外一些比较零散的新知识,可以糅合到相关的课程中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以一定的学科为依托[10]。社會和科技的迅猛变革,新知识甚至新理论的产生,使得已有的学科体系、知识系统受到冲击,渐渐不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所以,学科的理论系统、知识体系需要进行整合,与新兴的职业相匹配的新知识或其理论,必须尽快成熟完备起来,从学科前范式阶段进入学科阶段。总之,必须加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学校的学科建设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知识老化,技术技能单一、落后是一些学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重视和抓紧教师队伍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三)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

    熟练的技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创新者创新时运用的重要已知信息。虽然学生来源于实践第一线,但其解决本专业实践问题的技能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第一,他们一般只熟悉自己从事的岗位,而实际应用往往具有学科上的综合性。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有广博的视野,对于相关岗位的技能和近年新出现的相关领域的技能需要加深了解。第二,现代社会变革迅速,本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也需要时时更新。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实践技能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怎么做”,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就是带着了解“为什么”的问题所进行的更高程度的技能训练。以坚实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系统的专门知识为依托的技能才是真正高效的技能。有了这样的技能,才能使他们在细微之处触发创新的灵感,具有将创新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加以实现的能力。

    技能训练需要实践基地。有的可以在学校建设,有的需要到社会上去寻找。

    (四)重视悟性培养,提高体悟能力

    体悟是人们在实践与思索中找感觉、感悟,进而获得一些个人看法、心得的心理活动过程。体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认识的升华。

    对于有些知识,人类已经能用语言将其描述得清楚明白。简单知识,浅显易懂,而复杂知识,专业知识,不容易很快理解,学习者必须自己进行体悟,才能将老师讲授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寻找到重要知识的要旨、核心和精华,铭刻于心,最后将其内化成自身的业务素质。

    人类有许多暂时还无法用语言描述,或者根本不能用语言描述明白的知识,这些被称为隐性知识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们一般不能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传授,学习者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体悟获得。产生创新素质的许多知识,象人格、意识、精神等心理素质方面的深刻认识,往往不是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获得的,而是个体在实践中、日常生活中或其他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体悟获得的。素质的养成主要靠学生自身的体悟。

    体悟依靠个人的悟性进行。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超常的直觉,是人的基本心理素质之一,每个人的悟性是不一样的。先天悟性是人的天赋。悟性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获得提升。学校有责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悟性。要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何产生有益的联想,如何在思考中由表及里,寻找共同点或不同点;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寻找一切可能的答案。要学会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不循常理的发散思维,容易获得新思路,对逻辑思维的正确运用则可避免误入歧途。悟性高,则体悟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就强。

    成功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供了可以用教学方式传授的知识,还提供了学习者体悟所需的条件、环境、土壤。体悟则需由受教育者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完成。正如俗语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专业学位获得者具备了创新素质,当他需要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时,就会利用“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这样一些已知信息,表现出他的创新能力,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见解,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事物。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门户网站.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0410/3445.html.

    [2][6]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5.html.

    [4]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0/200409/3133.html.

    [5]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EB/OL]. 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1006/20100602/94573466.html.

    [7][8][9]辞书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唐铁寒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依托及培养规格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8).

    (责任编辑:刘新才)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