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陶立霞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理想和宗旨。大学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笔丰厚德育资源。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具有导向、陶冶、净化、激励和聚合等德育功能,是我国大学德育教育的优良载体。探讨大学精神的独特内涵和德育功效,对大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 德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7-0007-03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精英群体。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水平,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希望及未来。近些年,大学生德育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大学生道德问题频现,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观和价值观等是分不开的,而大学德育工作也难辞其咎。整合大学中的一切德育资源、创新大学德育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大学德育的理念与目标,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精神界说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一所大学更不能没有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孕育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特征,它反映了一所大学始终恪守的办学理念、社会追求、价值取向,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基石、精髓和灵魂。大学精神无论是对大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40年,杰出教育家汤用彤致胡适的信中,这样来陈述大学精神:“世界著名大学,必有特殊之精神及其在学术上之贡献。若一大学精神腐化,学术上无长处,则实失其存在之价值。”[1]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源泉与立世之本,具有鲜明的导向、维系、聚合的作用与功能,能保证整个学校良好地运行,并引领大学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说:“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统一的精神下运作的。只有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始终存在,大学组织本身才得以正常运转。”[2]大学精神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是无形的,又是具体的。一旦大学精神缺失,大学在人才、思想与知识的产出上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
毋庸置疑,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虽然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核心要旨是一样的,即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大学不仅承担着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任务,更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崇尚德才并举。立足大学共有的任务和使命,大学精神亦有共同的特征。其一,学术自由精神。大学作为创新知识的重要基地,必须被赋予学术自由,有知识上自由的交流。任何横加的束缚和干涉,都会影响学术的繁荣。只有学术自由,学术才能得到蓬勃发展。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指出,大学存在的使命和理由就是:“无条件地信仰、表达和传播真理”。[3]其二,开拓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大学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任务,更担负着追求真理、引领文化,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大学只有具备创新与批判的精神,才可以迸发出最璀璨的知识光辉,培养出最具创新性的人才。其三,育人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最为根本的任务是育人。何谓育人?大学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如何做人。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4]育人的重点是育德,即培育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对国家与民族有责任感的人,成为理想远大、坚持真理、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成为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我国大学经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所凝结的爱国、民主、科学、自由和创新等精神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赞同,被视为大学精神的一般共同特征,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理解大学精神的核心。
二、大学精神的德育功效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德育工作,主要把精力放在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道德知识的阐释上,一味地把思想道德结论灌输给学生,以宣传或说教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了大学自身与学生道德养成的关系,这导致大学德育工作成效甚微。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5]大学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更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一所大学的精神与梦想、风范和气度,对学生行为塑造与养成的功效是无形的。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最具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具有导向、陶冶、净化、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是我国大学德育的优良载体,在高校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其一,熏陶和净化作用。学生在学校更重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熏陶,大学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精神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它还物化于大学的系统之中。学校的学术氛围、校园景观、校风、教风、师德、师风、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管理方式等,这些都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以先进的大学精神为核心,构建高品位的大学环境与文化氛围,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悟、理解、思考,进而提升人格,完善自我,升华灵魂。其二,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大学精神是一种价值信仰、理想信念,是全校师生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为全体师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稳定的精神支撑。大学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导向,它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规范与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向学生明确怎样做事、怎样做人,以此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其三,凝聚和激励作用。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理想才能让人们认清方向。大学精神以其薪火相传的文化灵魂和精神理念,表达了全体大学师生的共同愿望和期待,并将全体师生凝聚起来。有了大学精神,大学的全体成员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昂扬向上的大学精神不仅为全体师生指明了发展目标,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能给人以信念的支撑,能有效地激发、感召学生的信心和热情,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大学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大学德育要借助大学精神而深化,而大学精神又依赖德育而绵延。大学精神是大学德育的优质土壤,忽视对大学精神的培养,会影响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培养学生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精神建设
提升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大学精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符合德育发展的大学精神,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基于当今时代的特点和高校德育教育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大学应该积极培育具有如下三个方面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
第一,大学在展示自身特色大学精神的同时,应体现时代特点。大学不是一个孤高的象牙塔,它身在社会与时代之中。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是时代的表现,是社会的缩影,更是社会的未来。大学精神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大学精神可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应和中国梦、中国精神是一体的,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新时期的大学精神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固树立起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大学只有把大学精神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为祖国建设培养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要高度重视人的建设,树立人文精神,实现高效德育的价值目标。大学以培养人为天职,人是大学教育的中心,也是大学教育的归宿。大学精神的首要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尊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大学对人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并非只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工具,教给学生一种技能,更应注重人文思想的滋养,使得学生的德性和智力得到完善和发展,达到全面育人的综合效果。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等社会因素都影响着教育的展开,一种带有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流行起来。一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将大学视为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社会责任、民族使命、道德伦理等人文培育被忽视。这是与大学德才并举的培养要求相悖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人文知识相对匮乏,这与高校的教育模式不无关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培养“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大学理念不能丢。教育不仅具有发展科技、振兴经济之类的强烈功利价值,也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等人文价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恢复大学的人文性,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能抵抗各种诱惑和冲击,成为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树立大学精神的德育理念,以其凝聚各方德育资源,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德育体系,以形成整体德育格局。高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切实存在于大学的各种活动和各种文化载体中,具有宏观统领作用,是大学整体氛围的体现。树立大学精神的德育理念,引领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多元的校园文化生活,给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品格;以人文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提供理性的行为规范,完善德育途径;以高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以有序、合理、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性情,实现环境育人。通过大学德育精神的树立,对德育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教风等大学文化的情境熏陶、陶冶、渲染、渗透作用,从而将抽象的说教理论寓于具体生动的学习中,能使广大青年学生自然地接受无形的道德规范,达到行为养成的功效,这是大学德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是大学德育的重要资源。利用这一丰厚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德育方面的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和功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对大学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立足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以此创新德育思路和方法,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 注 释 ]
[1] 汤一介,赵建勇.汤用彤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11:270.
[2] 余阳明,朱纪达等.大学品牌[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4:89.
[3] 德里达.我的大学观[J].社会科学报,2001(10).
[4] 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24.
[5]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1).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理想和宗旨。大学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笔丰厚德育资源。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具有导向、陶冶、净化、激励和聚合等德育功能,是我国大学德育教育的优良载体。探讨大学精神的独特内涵和德育功效,对大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 德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7-0007-03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精英群体。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水平,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希望及未来。近些年,大学生德育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大学生道德问题频现,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观和价值观等是分不开的,而大学德育工作也难辞其咎。整合大学中的一切德育资源、创新大学德育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大学德育的理念与目标,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精神界说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一所大学更不能没有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孕育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特征,它反映了一所大学始终恪守的办学理念、社会追求、价值取向,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基石、精髓和灵魂。大学精神无论是对大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40年,杰出教育家汤用彤致胡适的信中,这样来陈述大学精神:“世界著名大学,必有特殊之精神及其在学术上之贡献。若一大学精神腐化,学术上无长处,则实失其存在之价值。”[1]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源泉与立世之本,具有鲜明的导向、维系、聚合的作用与功能,能保证整个学校良好地运行,并引领大学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说:“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统一的精神下运作的。只有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始终存在,大学组织本身才得以正常运转。”[2]大学精神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是无形的,又是具体的。一旦大学精神缺失,大学在人才、思想与知识的产出上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
毋庸置疑,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虽然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核心要旨是一样的,即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大学不仅承担着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任务,更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崇尚德才并举。立足大学共有的任务和使命,大学精神亦有共同的特征。其一,学术自由精神。大学作为创新知识的重要基地,必须被赋予学术自由,有知识上自由的交流。任何横加的束缚和干涉,都会影响学术的繁荣。只有学术自由,学术才能得到蓬勃发展。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指出,大学存在的使命和理由就是:“无条件地信仰、表达和传播真理”。[3]其二,开拓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大学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任务,更担负着追求真理、引领文化,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大学只有具备创新与批判的精神,才可以迸发出最璀璨的知识光辉,培养出最具创新性的人才。其三,育人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最为根本的任务是育人。何谓育人?大学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如何做人。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4]育人的重点是育德,即培育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对国家与民族有责任感的人,成为理想远大、坚持真理、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成为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我国大学经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所凝结的爱国、民主、科学、自由和创新等精神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赞同,被视为大学精神的一般共同特征,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理解大学精神的核心。
二、大学精神的德育功效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德育工作,主要把精力放在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道德知识的阐释上,一味地把思想道德结论灌输给学生,以宣传或说教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了大学自身与学生道德养成的关系,这导致大学德育工作成效甚微。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5]大学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更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一所大学的精神与梦想、风范和气度,对学生行为塑造与养成的功效是无形的。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最具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具有导向、陶冶、净化、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是我国大学德育的优良载体,在高校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其一,熏陶和净化作用。学生在学校更重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熏陶,大学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精神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它还物化于大学的系统之中。学校的学术氛围、校园景观、校风、教风、师德、师风、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管理方式等,这些都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以先进的大学精神为核心,构建高品位的大学环境与文化氛围,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悟、理解、思考,进而提升人格,完善自我,升华灵魂。其二,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大学精神是一种价值信仰、理想信念,是全校师生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为全体师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稳定的精神支撑。大学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导向,它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规范与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向学生明确怎样做事、怎样做人,以此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其三,凝聚和激励作用。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理想才能让人们认清方向。大学精神以其薪火相传的文化灵魂和精神理念,表达了全体大学师生的共同愿望和期待,并将全体师生凝聚起来。有了大学精神,大学的全体成员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昂扬向上的大学精神不仅为全体师生指明了发展目标,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能给人以信念的支撑,能有效地激发、感召学生的信心和热情,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大学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大学德育要借助大学精神而深化,而大学精神又依赖德育而绵延。大学精神是大学德育的优质土壤,忽视对大学精神的培养,会影响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培养学生坚定的科学信仰、高雅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精神建设
提升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大学精神,努力建设高品位的、符合德育发展的大学精神,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基于当今时代的特点和高校德育教育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大学应该积极培育具有如下三个方面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
第一,大学在展示自身特色大学精神的同时,应体现时代特点。大学不是一个孤高的象牙塔,它身在社会与时代之中。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是时代的表现,是社会的缩影,更是社会的未来。大学精神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大学精神可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应和中国梦、中国精神是一体的,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新时期的大学精神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固树立起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大学只有把大学精神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为祖国建设培养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要高度重视人的建设,树立人文精神,实现高效德育的价值目标。大学以培养人为天职,人是大学教育的中心,也是大学教育的归宿。大学精神的首要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尊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大学对人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并非只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工具,教给学生一种技能,更应注重人文思想的滋养,使得学生的德性和智力得到完善和发展,达到全面育人的综合效果。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等社会因素都影响着教育的展开,一种带有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流行起来。一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将大学视为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社会责任、民族使命、道德伦理等人文培育被忽视。这是与大学德才并举的培养要求相悖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人文知识相对匮乏,这与高校的教育模式不无关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培养“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大学理念不能丢。教育不仅具有发展科技、振兴经济之类的强烈功利价值,也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等人文价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恢复大学的人文性,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能抵抗各种诱惑和冲击,成为精神和谐、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树立大学精神的德育理念,以其凝聚各方德育资源,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德育体系,以形成整体德育格局。高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切实存在于大学的各种活动和各种文化载体中,具有宏观统领作用,是大学整体氛围的体现。树立大学精神的德育理念,引领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多元的校园文化生活,给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品格;以人文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提供理性的行为规范,完善德育途径;以高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以有序、合理、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性情,实现环境育人。通过大学德育精神的树立,对德育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教风等大学文化的情境熏陶、陶冶、渲染、渗透作用,从而将抽象的说教理论寓于具体生动的学习中,能使广大青年学生自然地接受无形的道德规范,达到行为养成的功效,这是大学德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是大学德育的重要资源。利用这一丰厚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德育方面的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和功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对大学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立足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以此创新德育思路和方法,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 注 释 ]
[1] 汤一介,赵建勇.汤用彤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11:270.
[2] 余阳明,朱纪达等.大学品牌[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4:89.
[3] 德里达.我的大学观[J].社会科学报,2001(10).
[4] 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24.
[5]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