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班亲子游戏开展家园共育的实践研究

    曹宇 刘艳

    一、小班亲子游戏现状

    针对小班幼儿亲子游戏现状,笔者特面向我园小班幼儿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7%的家长晚上回家陪孩子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56%的家长认为亲子游戏不重要。基于这一现实,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家长重视并践行亲子游戏,避免“小学化”倾向。

    基于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关键问题在于小班幼儿家长“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教师和幼儿园能从理念上进行倡导,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因此,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第一,以小班亲子游戏为载体,研究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和途径;第二,研究适合小班亲子游戏的多样化材料与玩法,提高家长开展亲子游戏的积极性,增加亲子游戏的时间。

    二、开展小班亲子游戏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玩是幼儿的天性,成人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策略一:延长亲子游戏的时间和机会

    教师通过“每周一玩”的形式,给家长推送亲子游戏,并让家长在班级群打卡,确保亲子游戏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教师指导家长利用晨间、睡前等碎片化时间,进行3-5分钟的亲子游戏。由于家长不知道玩什么,教师可直接告知其亲子游戏的方法与内容,指导家长利用厨房、客厅、卧室、交通工具、户外等不同的场景开展亲子游戏,拓展亲子游戏的机会。例如:在厨房可以进行和面游戏,在客厅可以利用地板砖进行方向辨认游戏,在卧室可以进行身体游戏,在车上可以玩词语接龙游戏,等等。

    策略二:指导家庭创设亲子游戏的环境

    环境的刺激应当适度,如环境过于单调则无法调动幼儿的兴趣,玩具太多且摆放凌乱又会使幼儿情绪浮躁、行为不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78%的家长认为家中玩具过多,在收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可指导家长在家中布置一个“游戲天地”或“家庭游戏角”,通过一张小桌子、一块地毯、一个柜子、一个书架等,缩减过多的玩具,再根据幼儿的学习阶段出示相关材料,让幼儿充分探索之后再进行更换。如此,既可以创设适宜的亲子游戏环境,又尊重和保护了幼儿的秩序感,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习惯和边界意识。

    策略三:指导家庭使用亲子游戏材料

    幼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和形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主要通过看、听、摸、抓、握等感觉运动来认识事物。因此,教师可指导家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如饮料瓶、餐椅、床单、豆子、大米等,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例如,可以在大米中加入色素,使其变成彩虹大米,让幼儿进行粘贴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将大米舀来舀去,感知守恒的定律;可以将大米放在纸板做的斜坡上,观察大米的运动轨迹;等等。让幼儿接触真实的物品,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到幼儿的学习特点,从而摒弃“小学化”教育方法。

    策略四:指导家长在亲子游残中投入情感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60%的家长认为自己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够投入,并且存在边玩手机边陪伴的情况。因此,教师可指导家长建设良好的亲子游戏氛围,让幼儿感受到温和、安全和愉快。游戏过程中,家长不能使用手机,要用眼睛去关注孩子,用语言去和孩子对话,做到每天15分钟的高质量陪伴。亲子游戏为亲子关系提供了最大的情感支持,也让幼儿感受到了家长的关注与投入。

    策略五:借助信息技术分享亲子游戏

    教师利用班级微信群、朋友圈打卡、QQ群等方式,鼓励家长每周通过视频、照片、语音等形式分享亲子游戏的内容,大家互相借鉴。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形成良好的家园互动氛围。

    三、开展多种类型的家园共育活动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共组织开展了30余次亲子游戏活动,包括节日游戏活动、户外踏春活动、开放日亲子游戏、变废为宝手工制作、亲子毅行等。每一个家园共育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例如:开放日亲子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游戏活动,理解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节日游戏活动的目的在于让节日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与游戏相融合,让家长了解到幼儿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手工制作类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特点,让幼儿在操作和玩耍中获得新经验;户外运动类亲子游戏则是通过运动的方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等等。

    (一)家园共育活动涵盖五大领域

    幼儿园活动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师在以小班亲子游戏为载体构建家园共育活动时,要均衡考虑五大领域的全面性,体现家园共育的科学性和教育性。例如:亲子运动会、毅行健步等属于运动领域;亲子服装秀、手工制作、新年音乐会等属于艺术领域;母亲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游戏属于社会领域;游园会、游戏会等综合了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内容。

    (二)细化家园共育活动的组织与反馈

    以往,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时都很热闹,但活动过后教师缺乏对活动的理性分析和调查反馈。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细化家园共育活动的组织流程。在活动组织之前,教师从家长的角度出发,通过家访、QQ聊天、报名吧APP、问卷星调查等方式征求家长的意见,了解家长的困惑和需求,同时发放活动通知,宣传与亲子游戏有关的科普文章,让家长提前了解亲子游戏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参与活动,不错过陪伴孩子的机会。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班级QQ群等发布亲子游戏观察小贴士,发放亲子游戏活动单,开展“亲子游戏21天打卡”活动。例如:运动、艺术类亲子游戏通过小视频的形式打卡,语言、音乐类亲子游戏通过语音的形式发布,为家长创建机动灵活的互动平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活动过后,教师可利用问卷星调查的形式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数据化统计,形成科学规范的调查报告。当家长看到图文并茂的数据化反馈报告后,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被重视,有效调动了其参与家园互动工作的积极性。

    (三)“游戏观”的个别化家园共育指导

    通过与家长交流发现:每个家庭都有一个难以驾驭的问题,有的家长过分注重亲子游戏传递知识的工具性,忽略了学习品质的培养和亲子情感的交流;有的家长很容易把与幼儿的游戏限制在“教学性游戏”上;有的家长对游戏结果太过重视,忽略了游戏的过程意义;等等。教师可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如指导家长在游戏中利用积木教孩子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分类、排列、搭高;指导家长不用批评、命令的语气跟孩子互动;指导家长在游戏时尽量克制自己,不说表示负面情绪的话语,转变担心孩子弄脏弄乱的心态。从家长发来的活动心得可以看出:家长意识到了亲子游戏不是瞎玩,也不是教授幼儿知识、和幼儿讲道理的工具,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适当增加玩游戏的次数,让亲子共处于放松和谐的氛围下。

    四、提升家园共育的策略

    教师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推进者和实施者,提升教师开展家園共育工作的策略与手段是实现共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一)多形式进行亲子游残沟通

    教师可以用纸质、口头和活动等三种形式进行游戏沟通:纸质形式指教师在小班的家园联系栏张贴一些亲子游戏小贴士、共育活动通知、需要配合的内容等;口头形式指教师在幼儿入离园时抽空和家长交流亲子游戏,以及幼儿的有关情况;活动形式指教师配合家园共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二)提供主题式亲子游残指导

    教师可通过主题教研活动,结合自然、天气、社会、主题等内容,设计亲子游戏内容。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奇妙的声音”时,教师根据最近有雷阵雨的天气情况,抓住时机,在制订家园联系单时加入亲子游戏,指导家长用床单和幼儿玩模仿打雷下雨的游戏;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向家长分享有关科普视频,介绍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并且给家长推荐相关绘本,便于亲子阅读;同时给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克服恐惧雷电的心理,如演唱与雷电相关的儿歌、玩装扮游戏。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指导有步骤,行动有方法,从而有效推进家园共育工作。亲子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家长的反馈给予及时有效的点评,或通过教研会集体解读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三)身份转换开展亲子游戏观察记录

    有的教师同样也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因此,教师在家庭中要学会转换身份,认真观察并记录亲子游戏有关情况,深入体验后指导家长进行亲子互动,与家长分享亲子游戏中的趣事,促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家长的困惑和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实践研究,我园共有三届小班幼儿受益,不仅幼儿和家长玩游戏的时间增长了,还启发了家长和幼儿的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游戏玩法,有效地增进了亲子情感,形成了幼儿园、幼儿、家长三方同步的家园互动模式,培养了会玩、爱玩、好玩的阳光儿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