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大学教育新模式

陈丽勤 王荣杰 吴建平
[摘 要]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教育已经走到了模式改革的边缘。以目标教育和分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重新导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可以探索现代大学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目标教育 分级教育 因材施教 大学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7-0001-03
从为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新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已俨然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大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其教育模式已发生了质的改变。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无法再以“精英知识分子”自居,他们早已放低身段纷纷走入人潮涌动的人才市场,进行着一场美其名曰“双向选择”的残酷的就业战争。当大学教育几近普及,当大学生从所谓“人才”沦为“劳动力资源”时,我们不禁开始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走向感到忧虑。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找到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契合点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提出以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方式,试图建构一种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完美结合的现代教育新模式。
一、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的具体释义
(一)内涵和外延
所谓目标教育,就其内涵而言,就是根据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方向科学设计的目标体系教育;就其外延而言,在广义层面上即针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的目标教育模式,在狭义层面上即针对一所高校建立的目标教育模式。本文着重狭义层面的论述。而我们要实现宏观和微观双重角度上的目标教育模式,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大学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分级化,首先是在各高校之间实现分级,其次是在每一所高校内部实现分级,从而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人才结构,真正形成目标与分级相结合的现代大学教育新模式。这样既能为国家培养精英知识分子以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又能为社会培养适应各行各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化特色人才。
(二)特点和架构
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途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将目标作为模式的中心,根据目标的指向来逐步实现分级教育;二是将分级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以分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培养目标;三是坚持“成效第一”的原则,注重分级的科学和目标的实现;四是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其理论架构如下:目标是理论的核心概念,分级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不仅要探讨目标的整体性和分阶段性,还要建立目标实现的评价体系。以上理论框架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分级涵盖着途径和方法两个概念,在目标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其内容各有侧重,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相互衔接,科学评价,不断推进。
二、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目标的设定
第一,引导学生设定合理的成才目标。何谓学生的成才目标?笔者认为,成才目标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它不只是一个单一性的目标,而是一个多重性的目标体系,其中包含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修养、学业表现、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以上目标要在大学这一过程中同时完成,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不是代替学生去完成目标,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学识能力等自身情况去判断和衡量:哪些目标是可以完成的,哪些目标是难以完成的;哪些目标是与自己个性和能力相适应的,哪些目标是自己身心力所不能及的。在理智地衡量和作出判断之后,再设立一个合理的目标体系,然后分层次、分阶段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努力成为社会需要和个人希望的人才。正所谓“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已经超乎我国传统的观念体系。作为新时期的大学教育者,引导学生形成合情、合理、合法的价值判断是我们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为价值判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人生方向。与传授学生知识和本领相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帮助学生实现成才目标更加重要。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意识和判断,大学教育者的价值判断引导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一种价值观是正确的,哪一种价值观是错误的,而是要以具体生动的实例为学生呈现不同的价值观所导致的不同结果,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心智完成自我认识和选择的过程。同时,在他们成功时给予鼓励,在他们受挫时给予启发,让他们以切身的体验和真诚的体会来建立自我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三,提升自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是学习生活的高级阶段。大学生已经迈入成人的世界,他们有独立的生活和思考能力,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无论是学习目标的设立,还是人生方向的选择,他们都不再是对教师唯命是从的孩子。作为大学教育者,我们也不希望学生成为缺乏自我想法和个人创造力的傀儡,而希望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目标的新一代。我们要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就要努力提升自我作为教师的知识修养和教育能力,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成为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大学教育新模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引导学生真正成才。
(二)分级的方法
首先,实现课程设置的分级。大学课程设置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确立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大学教育新模式必须首先改革的内容。基于实现大学教育多重性目标体系的宏观方向,对大学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的分级,优化课程的教学阶段和结构,构建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分级的第一步。每一所大学都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而大学一年级是大学教育极其重要的起步阶段,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入学测试情况,在坚持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比重、课时、设置难度等方式,使大学一年级的课程教学趋于科学合理化。比如调整理工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和难度,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他们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加师范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比重,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为人师者的综合文化素质,为未来的执教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实现基础课程的分级。大学基础课程是为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的知识性课程,具有与高中课程紧密衔接的特点。它们往往在大一的阶段开始开设和学习,并根据所学专业的要求和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如基础化学课程可以分为化学化工类和非化学化工类进行分级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根据它与所学专业、个人兴趣、未来就业与发展的关系紧密度的不同,实行相对应的分级、分班教学,以此适应不同专业、不同人群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实现基础课程的分级,是为了让专业不同、学习能力和发展目标不一的学生,更好地进入专业学习的阶段。前期繁琐的分级工作,将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实现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科学性和合理化的导向,对目标教育模式的建构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再次,实现专业课程的分级。在大学教育体系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指向其未来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同一专业的学生,如同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其专业学习的目标也各不相同,有志于未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有意于从事文秘行政工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全面学习公文写作与处理。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学设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有方向地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因材施教,实现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下,我们如何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导入其中,重释其义,古为今用,真正建构起目标与分级相结合的大学教育新模式,实现我们的现代大学梦,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如何导入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始于“万世师表”——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在举办私学时就认识到: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1],即我们所谓的“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先天资质、学习能力和发展目标给予相适应的教育。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因材施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已被赋予和注入了新的内涵和精神。
1.主张“因材施教”而非“因才施教”。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有言:“材,质也。”[2]也就是指一个人先天的资质和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材”的含义:一方面,就个体而言,“材”包含着人的资质、能力、智商和情商等,有优劣之分;另一方面,就人类的群体而言,“材”则指代着所有的教育对象。我们引用古人的“因材施教”理念,是此“材”而非彼“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让具有不同之“材”的人都顺利地成“才”。大学不仅要培养精英人才,更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不同需求的各种人力资源。
2.注重“施教”而非“施知”。“授人渔而非鱼”,这是一种被古今中外教育者共同推崇的教学准则。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为人师者不能将整个知识的海洋倒入学生的心脑之中,我们所谓“施教”绝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施教”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资质和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注重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施教”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的“施知”的过程,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一种育人过程。
3.以大众教育的视角实施“因材施教”。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里,“因材施教”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实施办法。春秋时期,孔子开办私学,对所有的弟子们实施“因材施教”,是纯粹针对个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所谓“因材施教”之所以能实现,是基于教育尚未形成一种制度化模式的前提,当时的教育无所谓授课的教材,无所谓教学的时限,更无所谓教学的计划和安排,是一种人生的历练积淀和终身的学习修行。而现如今大学教育已逐步趋于大众化,每一所大学里的学生都数以万计,完全不可能遵照个体教学的模式“因材施教”,而只能以群体教育的形式,针对当前具有大众化和普遍性特征的“材”,进行相对应的教育,从而在比较宽泛的层面上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满足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求。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如何引入大学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建构起一套有规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流程和体系。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时期,我国大学教育必须顺应时势,真正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大学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并贯穿始终,不断探索和创新,谋取新的发展途径,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1.健全学分制管理,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规范而又灵活的机制,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1)以学力为准,建立弹性学制。打破本科四年的严格学制规范,允许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目标,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提前或延迟修习学分,只要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即可毕业,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自由选择暂时的修学或分阶段学习。(2)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大类招生制度。大学一年级先不分专业,统一修读专业基础课程。大学二年级时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指标分专业学习,从而达到优化招生的目的。(3)以主修专业为基础,实行辅修制度。鼓励学生立足于主修专业,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能力,选择辅修专业,拓宽知识视野。(4)以学习兴趣为旨归,放宽转专业、转学的限制。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放宽学生转专业或转学的条件限制,为学生创造成才的土壤和机遇。
2.完善课程选修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选修课比例和选修制度是衡量一所大学学习自由度和开放性的重要指标。大学作为一个传播和交流前沿知识、先锋文化的殿堂,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开设选修课,尤其要大力支持拥有多元化知识和广阔视野的校内知名学者开设讲座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交叉性、前沿性、边缘性学科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不拘泥于课堂讲授时数的选修制度,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授课模式。这样,既可以满足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的需求,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
3.推行分级教学方法,建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下,针对基础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分级教学,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和目标进行分班分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科学有效地控制教学的进度,达成既定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同时,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要有所不同。推行分级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实现每一位学生微观角度的学业目标和人生目标,也有利于建构一所大学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提升,每一个国家都十分注重教育和人才,着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世界的此种发展趋势对一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让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亟待研讨和解决的问题。目标和分级相结合的大学教育新模式的建立,能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建构一个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各级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明,俞学明.高校因材施教问题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3).
[2] 费振刚.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亚玲.关于大众化进程中因材施教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