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设计中的信息组织逻辑
张迪
摘要:信息设计强调通过对数据的合理组织和呈现将之转化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学科现有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了对数据和信息的“呈现”却较少有对“信息的合理组织”进行深入探究。本文首先解析了信息组织逻辑的概念,并例举了典型的信息组织逻辑形式;说明了不同组织逻辑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并分析了信息组织逻辑影响体验的本质原因以及在组织信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设计 信息组织逻辑 体验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16-02
进入信息化时代,一切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每天都在不断接收、处理大量的信息,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是不断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形式,同时也无限扩展着信息的内容、数量。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促使信息科学在近年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信息的合理组织以及有效传达。信息设计——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有着越来越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 关于信息设计
“信息设计”最早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平面设计领域被提出.随着IIID和IDA两个组织的成立,其概念得以巩固、发展和延伸。信息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合理组织与呈现,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换言之,信息设计关注的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和准确性。信息设计起源于设计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自身独特性的跨学科交叉领域。由于“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信息设计的研究自然涉及了多个学科且跨度极广,包括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在内的相关领域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和信息设计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过,不论是从关注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还是受众的良好体验,信息设计始终没有脱离设计学科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而这些年来在设计学科当中与信息设计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信息可视化是设计领域一个热门的学科分支,以至于某种程度上在设计领域里信息设计的概念被错误地等同于了信息可视化。严格意义来说,信息可视化只是信息设计领域一个很小的分支,设计学科中诸多研究都属于信息设计的相关范畴。关于设计各个分支学科与信息设计的关联角度在这里不多作展开陈述,但纵观这些与信息设计相关的细分设计领域,大多都是在关注信息“呈现”的问题。事实上,不论是广泛的设计学科还是信息设计领域,都经历了从注重“设计本身艺术化的表达”到关注“受众的认知和体验”这一转变的过程。对于信息设计而言,设计工作者们的主要研究从过去的如何以艺术的、美的形式呈现信息转向了如何从用户感知层面出发更科学地呈现信息。令人遗憾的是,人们的关注点还是更多地放在了如何更好地“呈现”信息上,而对于信息的“组织”问题却较少有科学、深入的探究。
的确,设计学科所涉及的现有理论与方法当中,关于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实现更有效的信息传达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相关学科还很少。其他一些学科例如:信息管理科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从不同角度在信息组织的问题上都有一些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虽因侧重点、出发点不同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确实值得设计学科在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参考借鉴。同时,从设计学科角度研究分析信息组织的问题时应当更加灵活,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注重不同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优势能使其在指导信息设计实践上有更大价值。
二 信息组织逻辑
我们平常在各种场合谈论、提及的“大量的信息”其实很多情况下所指的只是零散的、没有价值的数据或碎片化的信息。这些通过调查、分析、监测或是用户创造所生成的数据,很多时候因为不具备足以用于沟通和理解的条件,对于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转化以及展示,赋予这些数据意义,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如果把信息设计的过程简单分解为“信息组织”和“信息呈现”两个阶段,我们看到的产出常常是“信息呈现”这部分工作的直观体现。事实上,尽管直接被用户看到的是信息呈现的结果,他们甚至几乎不会意识到信息组织系统的存在,但信息的组织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理解和体验。
美国历史学家Hayden White(海登.怀特)说过——理解的源头就是分类。信息的组织过程可以理解为通过将零散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类、分组,再以某种结构化的形式将它们有规律地重新组合排布的过程。零散的数据各自都有着多个方面的属性特点,这些属性的集合能反映出该数据的整体特性。但在对数据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以它们的某些属性特点作为依据,并依照这些属性特点的相似性或其他关联特性来进行信息组织,通过整理、编排形成有规律的、具有整体性的体系。而信息组织逻辑就是指系统中所提炼采用的那些属性特点的关联性规律。
关于信息组织逻辑的具体形式,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有所提及。Richard SauIWurman说过,尽管信息是无限的,但组织信息的方式是有限的。他在其著作《信息焦虑》中提出了LATCH的信息组织方法,即为以:位置、字母表、时间、类别、层级作为组织信息的逻辑依据。而Nathan Shedroff将LATCH的五种组织原则扩展为7种,即:字母表、位置、时间、连续体、数字、类别、随机。Richard认为LACTH的五种方法几乎可以运用在任何信息组织当中,而Nathan则强调他提出的七种信息组织原则只是作为启发性指导,他鼓励人们多尝试探索,力图找寻更优的方法去组织信息。此外,在Peter Morville和Louis Rosenfeld所著的《Web信息架构》中,将信息架构组织系统可采用的组织体系分为了精确性组织体系和模糊性组织体系。类似字母表、位置、年表(时间)等能讲信息分成定义明确的区域和互斥区域的客观依据就属于精确性组织体系,而模糊性组织体系则依照更为主观的逻辑对信息进行分类,如主题、任务、用户、隐喻等。Peter和Louis认为信息的搜索通常是具有重复性相交互性的,因而模糊性组织体系虽然更复杂和不稳定,但却是设计实践中更有用更重要的。辛向阳在其行为逻辑理论中提出:以“合理组织行为作为决策依据”作为“行为逻辑”,而“强调物的自身属性合理配置的决策依据”可称为“物理逻辑”,这两种具有典型差异的决策依据也可以作为信息组织逻辑的重要参考,尤其是以行为逻辑进行信息组织为设计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很多情况下能比以常规物理逻辑进行信息组织有更好的效果。
在实际案例中,单一的组织逻辑可能很难满足复杂情况下的需求,我们更多时候也会考虑利用多种组织逻辑配合组成复合型的组织系统。手机通讯录就是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不仅可以依照联系人的姓氏字母顺序进行精确查找,也可以根据手机主人为联系人标注的关系类别进行分组查看。复合型组织系统在复杂的多情景案例中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但这也建立在配合合理组织结构的情况之上,否则用户会很容易迷失在过于混合的信息分类之中。
三 信息组织逻辑与体验
对于任何一组数据或信息,我们都有不只一种逻辑方式对其进行组织,从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用户在理解或是与这些信息的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也会因为信息组织逻辑的差异截然不同。由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越战中阵亡和失踪的美军将士而建的—段黑色大理石墙,上面刻划着5.8万余名越战阵亡美军的名字。对于这种大量人名的排列,按照一般纪念碑设计的习惯,人们也许首先考虑的是按姓氏排序,或者按照军队中的编队划分进行排序,然而在林璎的设计中,五万八干多名阵亡者的姓名是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进行排列的。战争中每一位将士生命终结的时刻都是悲怆的,而以这样的时间顺序刻写他们的姓名是对生命的敬意,也让人们更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不难想象,如此信息编排下的参观体验所带来的强烈感情冲击是其他任何—种组织形式都无法超越的。
生活中由于信息组织逻辑不同导致体验差异的案例也不少。普通的大型超市、商品展销会和宜家商场都是售卖人们生活居家用品用具以及食品等的综合场所,但它们对商品排布组织的逻辑却全然不同。超市的总体布局形式一般按照生活用品和食品的自身属性进行分类,如调料区,生鲜蔬果区、冷冻食品区等;商品展销会场通常为了突出商品特色将展销会按商品产地进行分类,如海南特产、台湾特产会场等;在宜家,各种商品按照实际生活中的房间布置进行排布,在卖床的区域也能顺带挑选适合搭配的床上用品,同一款餐用托盘既出现在餐桌商品区域,也会出现在厨柜区域供顾客选择。如同大家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一样,这三种卖场布局逻辑的差异也导致了巨大的体验差异,而造成这种体验差异的原因也来自多个方面,如:商家的意图,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物场景等。类比到具体的信息设计实践当中,信息受众的特点、信息需求、信息传达场景等都会影响用户的信息体验,而正因如此,这些线索也给我们提供了选择更合适的信息组织逻辑的依据。
以何种逻辑对信息进行组织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期待用户以何种方式来理解信息。而对于用户来说,与信息互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许察觉不到具体的信息组织逻辑,但在信息交互的过程当中他们的确是在不断解码其中的组织逻辑以更好地理解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学习理解信息组织的过程并不是在全面而完整地了解所有信息之后,他们会以最初接触的局部信息为依据进行推断并形成初步的认知。以地图为例,一张普通的地图所包含的信息是几乎是任何人都无法短时间内在全部获取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初步的观察理解到地图的基本画面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实际的地理区位特征,并通过不同的图标标示出不同区域的自然或社会特征等信息,只要理解了各种信息在地图中的组织逻辑就能很好地运用地图找到所需的信息。但并非所有情况下用户都能在一开始依据所接触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全局组织逻辑。很多时候用户初步的认知不一定和实际信息完全吻合甚至可能相差很多,但他们依然会以初步形成的认知作为下一步查看或寻找信息的决策依据。因此,在初步总体认知形成的阶段,用户认知中的信息组织逻辑和实际信息的吻合度越高,他在进一步查看或寻找信息的过程中体验会更顺畅,反之,若一开始形成的认知与实际信息的差异过大,在后期的信息搜寻过程中则容易遇到困难。当然,在与信息交互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用户也会不断修正已形成的认知,力图使之愈加接近真实的信息直至找到其所需的信息,当然也极有可能因为过程中不顺畅的体验导致中途放弃对信息的搜寻。
由此,相对于“信息呈现形式”对用户的影响属于相对表层的感知体验,信息组织逻辑决定的是相对底层的体验,是信息体验的基础。理解了不同信息组织逻辑下的体验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信息组织逻辑十分重要的原因。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能遇到面对多种信息组织逻辑无从选择的困境,这是因为信息组织过程中存在来自多种因素的挑战。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对事物主观理解认识上的差异。不同知识背景、社会背景的人在理解事物上的差异导致对同一组织逻辑下的信息可能接受效率差异很大。一方面不同信息受众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有差异,另—方面设计师自身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也可能与受众群体之间存在差距,而这些都对信息设计尤其是信息组织的工作形成挑战。这也是为何深入研究信息受众特点十分重要的原因——足够了解受众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从用户角度出发使设计产出能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而不被局限于设计师主观的理解认识。对于信息组织的挑战也来自于对信息或数据本身,有时我们所面对原始数据和信息碎片可能存在粒度差异或是信息本身分类纬度不一致的情况,这也会对我们选择合适的信息组织逻辑造成挑战。面对这种情况简单单一的分类组织逻辑很可能不适用于整个系统,我们需要依据实际的信息交互场景做出具体的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