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园本课程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张琛轶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在“以幼儿为本”的核心理念下,我园逐渐认识到,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效果。因此,我园以生活课程实施为载体,立足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行动研究,探索提升幼儿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一、动有法:通過课程制度的规范化和操作化提升教师的制度贯彻力
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奠基石。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一系列标准与要求来落实,为此,我们共同商讨制订出以下制度。
(一)课程制度的规范化
1.生活常规制度。我园制订了《江东实验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手册》,要求教师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具体包括晨间接待、早操、盥洗、如厕、进餐、午睡等环节中教师的行为。
2.教学常规制度。教学常规制度包括教科研工作制度、教师培训提高工作制度、园本教研专家引领制度、日常工作检查制度、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师资料规范制度、星级教师制度、教师自主发展制度、教师月考核制度等。
3.环境常规制度。环境常规制度包括幼儿园区域设置规范标准、主题墙创设标准、自然角设置要求等。
(二)课程制度的操作化
1.行政深入制度。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我们在每个分园的教研组内都安排一位副园长深入参与教研,包括随堂听课、每月评估考核、对教研质量进行监督指导等,并及时反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2.教研展示制度。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展示各班研究成果,可以激发教师深度思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展示,同时倾听同伴的意见与建议,经验分享,互相提高。
3.联合教研制度。为了更好地向分园传递生活课程的理念和做法,我们邀请分园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倾听多方声音,进行思维碰撞,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4.园本研修制度。园本研修制度以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内容。每学期初,教研组长都会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如“走进高宽课程”“弹性课程模式”“主题墙创设”等,为教师提供更加专业化、系列化的园本培训课程。
5.结对带教制度。为了帮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熟悉“生活课程”,我园以班级为单位,让新老教师互相搭配,开展结对带教工作。签订了带教协议后,老教师通过互相听课、指导课题、共同策划环境等方式,助推新教师成长。
6.定期调研制度。针对课题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师幼访谈、跟班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制度都是教师群策群力下共同制订的,再通过一系列制度文本的出台与制度的规范落实,使课程实施有了保障,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二、创有美:通过课程环境的生活化与互动化提升教师的环境创设力
(一)园所整体环境的生活化创设
幼儿身处一个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他们是环境的主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生活课程的环境遵循“互动开放、潜移默化”的原则,力求让环境“活色生香”,通过“活”力十足的门厅、“色”彩俱全的走廊、“生”机勃勃的楼梯、“香”气四溢的专项室等,达到健康生活、多彩生活、开心生活的总目标。
(二)园所墙面环境的互动化创设
我们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墙上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还体现出墙面和幼儿的互动性,即包括视觉、触觉等多角度的感受和体验。例如:用不同材料制作触摸墙,形成大树、小花等造型,幼儿可以自由触摸,感受物品的不同质地;将鸡蛋包装盒并列摆放作为底扳,幼儿可以将同等大小的五彩毛绒球按照提示图进行排列,也可以自创喜欢的图案;在磁性板上安装透明水管,投入好看的玻璃球,幼儿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也可以重新拼接水管;把磁性贴片剪成不同形状的俄罗斯方块,幼儿可以合作游戏,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好;等等。
(三)园所班级环境的过程化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的家,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我们以“动态墙面”为线索,梳理出了“三阶段、五图片”的主题墙创设方案:第一阶段,1-2张版面,针对主题内容,了解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启动主题;第二阶段,3张版面,选择能较详细反映活动过程的三个内容,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幼儿的活动痕迹;第三阶段,1-2张版面,梳理展示幼儿“通过本主题所知道的”及“还想知道的”问题,也可以展现家园等多方成果反馈。活动中,我们注重记录幼儿参与课程的痕迹,凸显幼儿学习和生活的足迹,让活动室的每一面墙、每—个角落都可以“说话”。这些稚嫩的图画及文字表征,可以让幼儿随时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研究成果。
三、言有据:通过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和主题化提升教师的内容组织力
陈鹤琴先生说过:所有的课程都要从实际生活和经验中选出来。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都是好教材。我们根据《生活课程》的总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健康生活”“多彩生活”“开心生活”三大模块。同时,通过关注幼儿,重视儿童成长中的课程资源;关注社会,重视社会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关注家庭,重视家长参与的课程资源;关注世界,重视现代科技发展中的课程资源…”为三大模块选择适宜的主题,构建课程内容。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预设并生成不同的活动内容,追随幼儿的脚步,通过有趣的、可参与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引导幼儿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注重生活化、本土化、模块化和主题化,更好地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行有方:通过课程方式的程序化和操作化提升教师的方法拓展力
我们以追随幼儿为主旨,积极落实“在探索中自主、在互动中对话”的教学理念,凸显“幼儿自主探索在前、教师梳理引导在后”的课程建构框架。通过“以班为本”的自主化研磨流程,不断调整课程方式,为教师开展园本课程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一)课程实施在时间上的“有收有放”
1.园级层面:赋权。我园当前使用的省编教材是幼儿园课程指导《生命、实践、智慧》一书,课程内容有大主题和小主题之分,大主题开展时间通常为两个星期,小主题开展时间则为一个星期。生活课程背景下的主题开展阶段,幼儿园在时间上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幼儿需要,确定课程开展的时间节点。
2.班级层面:差异。针对同一个主题,不同班级也可以依据本班课程开展的需要来决定实施时间的长短,真正给予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权。
3.教学层面:弹性。在时间上“有收有放”,并落实到课程实施中。在进行弹性教学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开展课程研究,分别是准备、制订计划书、实践研究、调整计划书、拓展课程内容。
(二)课程实施在过程中的“有推有拉”
我们试图借助高宽课程中“计划——工作——回顾”的理论,实现生活课程“以学定教,满足需求”的愿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把握整个课程的大框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
我们通过课程实施时间上的“有收有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推有拉”,从不同方面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使课程实施更具程序化和操作性,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方法拓展力。五、评有矩:通过课程评价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提升教师的效果评价力
我园不断优化和创新课程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提高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力。
(一)成长故事:追踪式评价
幼儿的生活点滴、活动过程、作品记录都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评价信息。我园注重收集幼儿的各种记录表、作品、活动照片,为幼儿量身定制了陪伴其三年的“成长故事”发展档案袋,较全面地反映了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发展状况。
(二)学习故事:描述式评价
我们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针对每一个幼儿进行深入观察,要求教师以白描加分析的形式来评估幼儿的阶段发展,同时提出支持性策略。描述式的评价具有即时性、片段性和故事性的特点,可以客观、生动地反映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
(三)開心计划书:展示式评价
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表征方式展示对课程的理解。对此,计划书就是一种较好的课程展示评价方式,为幼儿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活动开展前,教师将幼儿的问题归纳起来,形成前期探索计划书。幼儿表明了自己在这段时间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点组成研究小组,并按照计划开展探索活动。小组探索结束后,幼儿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所得,并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分享交流,形成后期计划书,便于主题的延续与拓展。
综上所述,我园提出动有法、创有美、言有据、行有方、评有矩五大举措,探索并形成了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实践体系,提升了教师课程制度的贯彻力、课程环境的创设力、课程内容的组织力、课程方法的拓展力、课程效果的评价力,促进了园本课程的完善和幼儿园品质的提升,使得园本课程在科学性和操作性上不断完善,助推幼儿园教育品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