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察更轻松 让记录更精彩

    金翠萍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系统观察幼儿的行为和语言,可以让教师获得有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为便于分析,教师通常要将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因此,观察与记录是教师每日必做的功课。

    一、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

    观察指教师专心或有意图地注意孩子,通过仔细地观看、倾听、研究作品来了解孩子。长时间地仔细观察能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知道什么、怎么知道的,即幼儿思考和学习的历程,从而帮助教师回答各种有关幼儿的问题:幼儿如何(采用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此项工作或这件事?幼儿使用语言表达思考的情况如何?幼儿通常用什么方式进行表达?幼儿如何使用材料?幼儿与他人交往的社会能力如何?……

    记录能够帮助教师记住和追踪幼儿知道什么及能做什么,将观察到的信息作为依据,支持教师对幼儿所做的评价。跨时间持续性的观察记录能使教师看到幼儿的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模式,这些模式通常在教师回顾和反思一系列观察笔记时出现,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让幼儿再次经历学习过程,便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为提出适宜的活动改进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例如:第一天,教师观察到一位幼儿在数学区玩对称接龙游戏;第二天,教师拍摄到该幼儿在建筑区用积木搭建房子;第三天,教师又收集到该幼儿在美工区用彩色纸剪出的蝴蝶。当教师要评价这位幼儿对对称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发展情况时,就有了上述观察到的信息和资料作为评价依据,而非仅凭某一次观察或某一次作品得出结论。

    二、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师的观察记录通常分为以下五项内容:观察时间和地点、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实录和观察分析与措施。其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实与诠释混淆

    有效的观察记录需要教师区别“实际看到与听到的行动”,以及“自己的意见与对这些行动的诠释”。对此,教师心里十分清楚,但在实际观察记录中通常会不自觉地加入个人主观认识和判断。

    例如,小班的丁丁正在娃娃家进行游戏,教师可能会出现两种记录方式。记录一:2019年9月10日上午10:10,丁丁一个人坐在娃娃家里,很不高兴。记录二:2019年9月10日上午10:10,丁丁皱着眉头,耷拉着脑袋,一个人坐在娃娃家里,他从柜子里拿出勺子,重重地扔到桌子上。虽然两个记录都传达了丁丁不高兴的心情,但记录一中出现了教师的主观印象,记录二则描述了丁丁的行动,提供足够的资料来说明他不高兴的情绪表现。可见,表述幼儿在活动中的行动比判断性的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观察分析与观察实录内容不匹配

    下面的例子是一位老师记录幼儿在数学区玩“喂小动物吃饼干”游戏的情境。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掌握按颜色分类的情况。

    观察实录:圆圆把“小猫”拿到面前,用手摸了摸“小猫”头上的红色雪花片,拿起一把小勺,从盘子里舀了一个黄色雪花片放进“小猫”的嘴巴里,又舀了一个蓝色雪花片放了进去。老师请她停下来,指着“小猫”头上的雪花片问:“你知道‘小猫喜欢吃什么颜色的饼干吗?”圆圆看了看老师指的雪花片,轻声说:“红色的。”老师说:“那你看看,刚才你喂的是不是‘小猫喜欢吃的饼干呢?”圆圆把手伸进“小猫”嘴巴里,拿出两个雪花片看了看,然后把雪花片放在桌子上,拿起勺子舀了一个红色雪花片放进“小猫”嘴巴里。

    观察分析:圆圆能在老师提示下完成“喂小动物吃饼干”的游戏,表明她基本掌握了按颜色分类的经验。但在操作中,圆圆没有将送错的雪花片放回盘子里,说明她还未养成良好的收拾整理习惯,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其将物品摆放整齐。

    教师表現出很强的指导意识,通过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发现错误。然而,教师并没有针对观察目的和实录,去分析幼儿按颜色分类能力的发展情况及学习特点,没有找出幼儿出现问题的原因,说明教师的关注点并不是幼儿如何掌握按颜色分类这一能力,而是幼儿摆放物品习惯的养成,这样的“分析”显然与观察实录不符。教师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是没有看到幼儿在这一学习情境中学习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分析不到位,措施不具体

    观察实录:午睡起床了,幼儿都在穿衣服。晶晶把衣服的一只袖子搭在肩上,一只手在背后使劲地拽,衣服被拉得很长,她脸涨得通红,嘴巴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眼里还泪汪汪的。老师走过去问:“晶晶,怎么了?”晶晶大声地喊起来:“我穿不起来,你帮我穿。”然后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老师捡起地上的衣服:“发脾气就能穿得起来吗?”晶晶摇摇头。“那应该怎么办呢?”晶晶擦了擦眼泪说:“请老师帮忙。”老师说:“对了,还有什么办法吗?”晶晶看了看旁边小朋友:“还可以请小朋友帮我。”老师摸摸晶晶的头说:“这样做才对。”

    分析与措施:晶晶从小由奶奶带大,什么事情都由奶奶包办代替,现在已经上大班了,还不能独立穿脱衣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针对此现象,教师一方面需要同晶晶的父母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在家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幼儿园鼓励晶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她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

    此案例中,教师详细描述了幼儿穿衣服的情况,清楚表述了指导幼儿的策略,反映出晶晶不会穿衣服、发脾气的实际情况。但在分析中,教师只看到了晶晶生活自理能力弱的问题,却没有提及晶晶不能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这一问题,忽略了“穿衣服”事件所表现出的幼儿个性发展的问题。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弱的问题,教师只是用了“鼓励”“帮助”这些空泛的词语概括了预备采取的措施,并没有说明如何“帮助”“鼓励”,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做法。例如,在班级开展“穿衣服”游戏时,让晶晶在游戏中学习穿衣服的技能;开展社会活动“我真能干”,鼓励晶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三、撰写有效的观察记录

    观察和记录是收集有关幼儿发展状况的多种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观察和记录什么?幼儿什么样的行为最值得观察和记录?这是教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一)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

    问题和目标是观察的出发点。教师在观察前应有明确的目的,包括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教师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幼儿观察,心中必须明确:想了解哪些幼儿的哪些问题?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事先的计划是观察记录成功的钥匙。每周,教师在设计课程活动与方案时,要先确定自己想要了解班级内哪些幼儿的问题。实施观察时,观察者要根据观察目标围绕问题进行。例如,集体活动中对幼儿交往能力的观察需明确:某个小朋友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和谁发生交往行为?有没有孤僻的幼儿?他的表现如何?幼儿玩某种玩具能维持多长时间?……

    (二)注重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作为观察者的教師,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客观、真实的反映。

    1.避免可能出现的偏见

    观察记录应客观记录所发生的事件,不可因观察者的兴趣掺了假,或是凭观察者的判断回答没有观察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反省,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偏见。

    2.充分观察并完整记录事件发生的情景

    客观、准确、具体地记录观察到的信息非常重要,确保了观察记录能提供完整的资料,即使他人解读也不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必须要全面观察活动发生的背景,事件的详细过程,幼儿的行为、语言和情绪变化,以及相关联的其他在场幼儿和教师的活动。

    3.对观察结果的记录应描述具体,不带评价和解释

    教师对事件的描述要尽可能客观、准确、翔实,用具体的非评判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推测的语言。记录观察结果,可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一般包括如下内容:记录幼儿进行某项活动的时间、地点;描述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描述幼儿进行某项活动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新行为;描述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感觉如,表情、心情、神态等;记录幼儿行动时的语言,文字记载应客观、翔实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

    任何一个人都有表现最好和表现极差、非常自信和自我怀疑的时候。只有在不同背景下重复观察某个幼儿,并且多方面收集其他资料,才能有效了解其发展状况。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做出有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任何判断,对幼儿行为的解释和评价应该在收集到相当充足的行为信息后再进行。

    (三)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可操作的措施

    无论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是好是坏,教师都要仔细分析,找出原因。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的行为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可以从家庭文化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最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幼儿的个性特征、家庭教育等,考虑加强或改善哪些教育行为,制订或调整哪些教育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