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史妍维 安丰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也在承受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凸显。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应该创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以“两课”为契机,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夯实学生文化素质基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3-0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也承受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理想信念的养成,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在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过程中,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制调查问卷,从传统文化、异域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在本校理工类和文科类学生中分别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答卷886份,其中有效答卷874份,占回收答卷的98.65%。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认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其概念认识较模糊
在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调查中,针对“你是否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针对“你认为文化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是否重要”,有85%以上的学生选择肯定答案。但是,近50%的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认识较模糊,对文化素质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理解较肤浅。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提升的必要性,但还没有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已初步具备自身特质,文化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受不同教育模式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年学子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已经初步具备自身的性格和气质,对问题的认知不同,个体兴趣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使得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例如能完整回答西安十三朝古都具体朝代的仅占2.8%,且基本都是陕西生源的大学生;在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调查中,98.5%的大学生的大脑储藏信息为空白。
(三)注重专业学习,知识积累目的性强,忽视文化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有82.3%的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素质的提升;56.8%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化类书籍;在文化类书籍中,会阅读文言文类书籍的学生不到2%。在对第二外语学习认识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不注重日常积累,总是试图寻找捷径。在调查中,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专业知识学不好,文化素质再高也没有用”,这种认识割裂了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低估了文化素质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欠缺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取代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主的知识建构模式。网络给人们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3%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自身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有所减弱,其中大部分为理工科学生。他们在与他人交流中经常会出现表达不清或理解偏差等问题,影响人际交往;他们在撰写实验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毕业论文时,由于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分明、语言不通顺、概念不清楚等原因,降低了研究成果的水平。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仍停留在观念层面,社会对其缺乏心理认同
长期以来,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忽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目的也比较单一,这导致中小学教师把学生工具化,把教育学生功利化。素质教育需要各种硬件及软件的支持才能获得有效推广,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素质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雏形,各中小学校也在不断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部分乡镇村学校,在教育设施、人文环境、师资人员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很难有动力去创新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样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就难以落实。
(二)高校对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较低,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教育上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却忽视了大学文化建设,即一所大学的校风内涵和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明确。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的貌合神离,使得大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如何全方位开展塑造人的灵魂、规范人的行为、完善人格的工作。另外,理工科出身的大学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熏陶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在专业教学中较少结合学科的创立、发展和学科特色,去挖掘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实践能力。
(三)部分大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缺失,人文精神与情怀缺乏
不少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较浅薄。很多大学生没有读过传统的文学名著,大部分业余时间几乎完全用在上网娱乐、聊天和游戏上。一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缺乏社科探索理想和信念,只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等。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难以潜心学习、投身实践,实用主义引导个人发展占了主导。他们随波逐流,盲目参加各种社会培训、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个人兴趣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诸多的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理工科大学,近几年来,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在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推动建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文化为载体,注重精神引领,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二)以“两课”为契机,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夯实学生文化素质基础
学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层面工作的有序进行,构建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此外,我校还将辅导员纳入德育兼职教师系列,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表彰突出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制定专门政策,在辅导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走上讲台,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不仅注重对学生前期的动员和培训,更注重中期的跟踪与指导和后期的考核讲评和分享交流,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践育人效果明显增强,学生评教效果良好。
(三)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个性特点、知识需求,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同时,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所好的高等学府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文化氛围。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方向,遵循“精品化、专业化、社团化、长期化”的原则,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和形式多样的比赛、讲座、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凝聚学生,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达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追求活动的效果,还注重体现活动的主题和思想,努力做到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五)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学校在做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知识产权杯工业设计大赛等传统赛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学校通过对外协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学校每年通过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内涵丰富,提升道路漫长。大学是每个学子积累知识、提升个人内涵的殿堂,通过反复实践来提高综合素质,这对于诸多方面仍处于发展中的青年学子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学校与社会需联合起来为青年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让青年学子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臧传宝.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及解决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63.
[2] 董誉,黄成忠,金更欢.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7):78-81.
[3] 杨建新.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107-110.
[4] 兰文,袁丽君,黄琳翔.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剑南文学,2013(6):230-231.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也在承受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凸显。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应该创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以“两课”为契机,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夯实学生文化素质基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03-0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也承受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理想信念的养成,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在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过程中,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制调查问卷,从传统文化、异域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在本校理工类和文科类学生中分别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答卷886份,其中有效答卷874份,占回收答卷的98.65%。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认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其概念认识较模糊
在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调查中,针对“你是否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针对“你认为文化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是否重要”,有85%以上的学生选择肯定答案。但是,近50%的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认识较模糊,对文化素质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理解较肤浅。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提升的必要性,但还没有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已初步具备自身特质,文化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受不同教育模式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年学子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已经初步具备自身的性格和气质,对问题的认知不同,个体兴趣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使得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例如能完整回答西安十三朝古都具体朝代的仅占2.8%,且基本都是陕西生源的大学生;在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调查中,98.5%的大学生的大脑储藏信息为空白。
(三)注重专业学习,知识积累目的性强,忽视文化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有82.3%的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素质的提升;56.8%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化类书籍;在文化类书籍中,会阅读文言文类书籍的学生不到2%。在对第二外语学习认识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不注重日常积累,总是试图寻找捷径。在调查中,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专业知识学不好,文化素质再高也没有用”,这种认识割裂了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低估了文化素质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欠缺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取代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主的知识建构模式。网络给人们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3%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自身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有所减弱,其中大部分为理工科学生。他们在与他人交流中经常会出现表达不清或理解偏差等问题,影响人际交往;他们在撰写实验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毕业论文时,由于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分明、语言不通顺、概念不清楚等原因,降低了研究成果的水平。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仍停留在观念层面,社会对其缺乏心理认同
长期以来,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忽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目的也比较单一,这导致中小学教师把学生工具化,把教育学生功利化。素质教育需要各种硬件及软件的支持才能获得有效推广,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素质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雏形,各中小学校也在不断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部分乡镇村学校,在教育设施、人文环境、师资人员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很难有动力去创新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样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就难以落实。
(二)高校对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较低,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教育上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却忽视了大学文化建设,即一所大学的校风内涵和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明确。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的貌合神离,使得大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如何全方位开展塑造人的灵魂、规范人的行为、完善人格的工作。另外,理工科出身的大学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熏陶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在专业教学中较少结合学科的创立、发展和学科特色,去挖掘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实践能力。
(三)部分大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缺失,人文精神与情怀缺乏
不少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较浅薄。很多大学生没有读过传统的文学名著,大部分业余时间几乎完全用在上网娱乐、聊天和游戏上。一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缺乏社科探索理想和信念,只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等。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难以潜心学习、投身实践,实用主义引导个人发展占了主导。他们随波逐流,盲目参加各种社会培训、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个人兴趣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诸多的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理工科大学,近几年来,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在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推动建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文化为载体,注重精神引领,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二)以“两课”为契机,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夯实学生文化素质基础
学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层面工作的有序进行,构建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此外,我校还将辅导员纳入德育兼职教师系列,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表彰突出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制定专门政策,在辅导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走上讲台,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不仅注重对学生前期的动员和培训,更注重中期的跟踪与指导和后期的考核讲评和分享交流,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践育人效果明显增强,学生评教效果良好。
(三)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个性特点、知识需求,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同时,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所好的高等学府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文化氛围。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方向,遵循“精品化、专业化、社团化、长期化”的原则,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和形式多样的比赛、讲座、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凝聚学生,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达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追求活动的效果,还注重体现活动的主题和思想,努力做到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五)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学校在做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知识产权杯工业设计大赛等传统赛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学校通过对外协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学校每年通过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内涵丰富,提升道路漫长。大学是每个学子积累知识、提升个人内涵的殿堂,通过反复实践来提高综合素质,这对于诸多方面仍处于发展中的青年学子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学校与社会需联合起来为青年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让青年学子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臧传宝.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及解决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63.
[2] 董誉,黄成忠,金更欢.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7):78-81.
[3] 杨建新.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107-110.
[4] 兰文,袁丽君,黄琳翔.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剑南文学,2013(6):230-23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