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以立于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法宝,也是一个民族特征生命力显现的标志,因此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论述了文化自信的涵义和特征以及来源,实体探索出树立文化自信的路径。
关键词 文化 自信 路径
作者简介:闫越,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91
一、文化自信的相关概述
(一)文化自信的涵义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对文化在心理和精神上所表达的认同、肯定和正确认知,是国家和民族甚至党派都要正视和理解自身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对待自身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要充满自信,更要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和融合不同的文化。而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更要报以充分肯定和积极心态,以体现自己在文化上自我的深度发展主体性心态。因此,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和辨识、批判与比较、反思和认同等一系列过程,从心理上自觉构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并形成坚定信念的情感依托以及在对比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之后确立的认可和信赖。
(二)文化自信的特征
1.文化自信的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态度和心理认同的表象。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既参与改造客观世界,也从精神意识层面构建了自身文化世界、塑造主观世界。文化则是人类精神世界和主观世界塑造过程中所沉积的精髓。文化自信就是人对自我主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自信和认同。所以,文化自信本身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征。
2.文化自信的指向性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目的性,人类通过不断实现自我设定的目标和理想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整个活动过程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特征。文化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自信是人类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所以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价值指向性特征。
3.文化自信的象征性
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依存于思想、价值、观念、知识等精神介质,以民族文化价值体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具体观念形式来呈现。这些文化观念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工和演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形式,并存在于民族中每一位成员的精神和意识中,形成了特定的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传统,也使文化自信具有了强烈的民族特色象征性特征。
4.文化自信的包容性
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文化交流、碰撞、吸收的过程。民族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主体在客观审视自身所处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理性的认知、判断和反思等文化自觉意识,并且,文化主体在与外来文化进行不断对抗、交融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正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语所示,本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对抗和交融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充分地说明了文化主体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心态和精神,也集中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包容性特征。
二、文化自信的来源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是在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充分的肯定和坚定的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本质特性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注重的实事求是、民惟邦本、自强不息和革故鼎新等特性,在社会实践中已充分渗入到尝试和建设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中,演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质。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充分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一直以来的心态和想法,既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也普遍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推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和以市场为主导的环境中,人人都能遵守这些道德准绳和伦理观念,则一切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活动就必然会变得更讲诚信、恪守秩序。
文化的传承是建立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只有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创造和发展,衍生出旗帜鲜明的革命文化和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力地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强、自信和自觉的品格魅丽。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96年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并在战火的洗礼和鲜血的涤荡中总结得出的,汇集了无数革命人士和先辈的智慧和精神,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和创新,汇总形成一种敢于探索、敢于突破、敢于奉献的历史使命。不仅体现在党在革命时期奠定的实践、理论和制度等方面的优良传统,还彰显了党在风雨飘摇的南湖红船、革命火种汇聚的井冈山、艰难重重的长征路、自力更生的延安、民族觉醒和全力抵抗侵略的战斗中等所创造和弘扬的精神作风。另外,延续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诞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理念、成果和传统。这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的实践应用中起到了举足輕重的作用,支持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革命文化传统为文化传承基础,直接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树立文化自信,不仅要明确在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指引性作用,还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为基础,继承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验和规律。如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等,都充分的展现了文化使人信服、增强自信的精神威信和品格魅力。
尤为重要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由大到小,突显了中国道路的追求和标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还充分地吸收和融合了西方世界文明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掌握文化传承经验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就是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才能让国人拥有更高度的自信。
三、树立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一)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认同感
1.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保持中华民族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更大广度和深度的创新,以保证文化经久不息、生机盎然的生命力。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表达自信和热爱的同时,怀着对文化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充分调动创新思维能力,既要对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不断扩充、完善和规范,增强传统文化的鲜活气息,还要对传统文化陈旧的表达方式进行推陈出新,创造出更新更璀璨、更具生命力的中国特色民族文化。
2.增强现代文化凝聚力
现代文化是指为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人们对自身所处的文化进行不断反复的挑战和创新,以实现自身文化的现代形式转变和升级,且构建现代性价值、认同、精神而形成共同信仰的文化。而现代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一脉相承,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充分地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和普通价值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不断增强现代化的凝聚力,有效提升人们对现代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认同,促进现代精神对现代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其理论的内容和框架进行细建、深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含深刻的政治与哲学精神,不仅全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文化价值诉求,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柔性力量和制度法制的刚性约束达到完美的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和效果,有力的促进里国家法制化建设进程和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集真理性与价值性于一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重要实现方式,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民主、发质、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价值诉求,以此来推动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发展,进而证明在引领时代发展、实现全面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并在世界范围内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充分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
人类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对抗和交融过程中才能演化和催生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作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脉,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要勇于面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更要有勇气大胆 “走出去”和“引进来”,充分吸收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国文化采用“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将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以及世界古老文字之一的汉语和汉字输出到世界各个国家,一方面将中国影视作品影推向世界舞台,鼓励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另一方面为适应中国文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积极建设和完善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配套设施,支持和鼓励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机构。同时,坚持“百化齐放百家争鸣”原则,积极引入世界多元化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入与本土文化相符的、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满足国人文化需求的外来优秀文化产品和文明成果。“走出去”是源于民族文化的开放和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引进来”则是出自于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总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文化发展战略,是为了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融合,是为了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沟通和相互认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四)不断强化文化创新
创新是实现持续发展、获得生命力的基础和保障。文化的创新是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动和主观需求而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创造,以增强文化自身的气质、魅力和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强化自身的改变和创造。因此,不断对文化进行大胆有效、科学合理的变革和创新,必须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元素的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務体系,以提升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要创造出具有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文化产品,以创新性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助推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16).
[2]漆玲.从人的发展看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文明.2011(6).
[3]张文勋.民族文化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江海学刊.2009(1).
[6]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齐鲁学刊.2012(2).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