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关系: 从卢德运动到机器换人
邱元阳
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并使得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和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这种活动在1811年因为一批英国工人以“卢德”的名义捣毁工厂织袜机的运动而形成高潮,史称“卢德运动”。
一直以来,卢德运动都被看作是工人错误地认为是机器跟自己竞争而使自己收入降低甚至失业造成的结果。工人对机器的破坏,被看成是工人尚未觉醒,没有意识到真正压榨自己的是企业主。随着机器的普遍应用,以及机器和技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人们对工业和机器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然而在数字时代来临之时,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一些新概念下的科技创造,也同样引起了一些反对者,产生新的卢德分子(Luddite)。
新卢德主义者因为担心新技术可能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未知影响,提倡简朴的生活,对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弃之不用,并诟病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激进卢德主义者泰德·卡辛斯基认为,工业文明使人类丧失自由,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针对推动科技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发起了长达18年的邮寄炸弹攻击,想以科技倒退的形式达成“人类自由的解放”。在《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卡辛斯基写道:工业化时代的人类,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机器控制,就是被机器背后的少数精英所控制。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人类亲手制造出自己的克星;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工业化社会的机器终端,只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
卡辛斯基提到的后果让很多人担心,无论是对技术的敬畏,还是对未来的惶恐,人机关系总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突飞猛进也好,虚假繁荣也好,其发展的不确定性都会带来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是否会失控,是否会挑战人类社会秩序,是否会重塑人类或控制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将会更加复杂。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的既是福祉,也有挑战。对人工智能的过于期待和追捧,以及不断上演的各种“人机大战”或人机对抗比赛,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對人机关系的忧虑。长远方面,是对机器能力的恐惧;现实方面,则是对机器竞争的焦虑。
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提升,还有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阶层的改变。机器代替工人低端的重复性劳动,解放人的体力,节省工作时间和提高效率,是人类的福音,但是对社会个体而言,却形成了一种劳动竞争乃至生存竞争。而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技术伦理的反思,以及人机关系的重新洗牌。“机器换人”已成为工业4.0的目标,得到了一致认同。
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不应该是紧张对立的。劳动的解放本来应该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但为什么反而会遭到劳动者的反对呢?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不需要为生存忧虑的程度,机器换人仍然会争夺人的就业机会,科技进步的社会收益只是部分人享有。
机器换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经济学命题,而是科技发展面临的观念上的挑战。应该看到,机器换人在抢夺工人饭碗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批新的职业,社会化的结果不会让人疲于奔命,也不会让人无事可做。在人工智能的机遇面前,一味地Luddite只会成为时代的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