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视角的校本研修策略探析

    侯天凤 王小龙 张建

    [摘要]随着共同体相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和校本研修的不断发展,将有共同目标的教师通过“人为制造”成共同体,为校本研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有利于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通过剖析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关系,探讨校本研修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共同体视角下如何促进校本研修策略,推进共同体理论与校本研修实践的深入融合。

    [关键词] 共同体;校本研修;校本研修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0-008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18

    校本研修虽然来源于国外,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已凸显了其重要性。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到校本研修,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1]。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事业走强、教师专业提升、学生综合成长的需要[2]。随着共同体相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和校本研修的不断发展,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途径也发生了转变。在共同体视角下,如何选择并运用更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对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中,正确认识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研究并突破实践困境则有助于校本研修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一、内涵剖析: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关系

    基于“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特色,校本研修以共同体的模式运行,可有效加强互动沟通并整合资源,促进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的建立[3]。共同体能有效促进校本研修发展,而作为共同体的有效组织形式,校本研修也为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一)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契合

    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4]。共同体是基于“自然而然”的共同理解,强调同质性。英国现代思想家、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通过对滕尼斯等人对共同体认识的深入分析,在《共同体》一书中指出“所有的同质性必须通过筛选、分离和排斥,从大量杂乱的多样性中精选出来;所有的一致性需要被创造;‘人为制造出来的和谐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形式。共同理解只能是一种成就”[5]。共同体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共同的愿景及价值信念为核心,以同质性为基础,通过“人为制造”进行组织构建,以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提出的“探究共同体”“学习者和思考着共同体”“知识构建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校本研修共同体”等,正是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共同体的深入研究。

    校本培训是在校外人士和机构的指导和配合下,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中自主开展,以形成学校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6]。陈大伟在郑金洲对校本研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指出,校本即“为了学校、通过学校、基于学校”[7]。校本研修统合了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其主要特征为:以校为本,以問题为中心,注重交流与分享,致力于促进学校与教师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共同体与校本研修之间存着着某种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共同体与校本研修在目标上,均是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同时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协调推进;二是共同体与校本研修在形式上,属于一种“集合体”,是多方资源的有机整合;三是共同体与校本研修在实践中,均需要考虑现有资源与人工管理的协调,以达到作用发挥的最大化。

    (二)共同体的建构是校本研修的前提条件

    校本研修与传统教学研究之间的区别在于“校本”二字。一方面,学校是“校本”的主体,是决策、实施和管理的主体,对于实践措施的选择、调整以及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校本研修强调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和专业发展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逐步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专业化发展[8]。显然,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资源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存在紧密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结合。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间联系得越紧密、配合越默契,发挥的作用越大。

    而这个过程正是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共同体的建构是校本研修的前提条件。正如当前,仍有部分学校对于校本研修的认识不足、理解偏差,有的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设置所谓的中心、教研组等,有壳而无货;有的略显深入,将教师按要求组织在一起办公,但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缺乏有效地管理,教师间各自为政,交流甚少,以致校本研修收效甚微。可见,缺乏共同体的建构,校本研修犹如缺乏驱动力和向心力,发展受到严重地影响和制约。

    (三)校本研修的成效依赖于共同体发展程度

    不同学校之间的校本研修模式不尽相同,成效高低参差。校本研修的开展依赖于政府及主管部门、学校及其管理者、教师等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实践中,多方参与者的组织管理、角色设置和分工、共同努力程度、配合协调度等决定了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发挥情况,也起着或促进或阻碍校本研修发展的作用。如果把各种人、财、物力资源有机整合,看作一个共同体,那么整合下发挥作用的大小即共同体发展的程度。共同体发展程度越高,其发挥的作用越大,越能促进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正如汽车与自行车,同样是需要主件与零配件组装整合,但如何设计、如何取材、如何组装整合,最终决定了成品是发挥汽车的功用还是自行车的功用。可见,共同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其对校本研修助力的大小。校本研修的成效性,依赖于共同体发展程度。

    二、实践困境:校本研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戚业国教授在对校本研修的制度性困惑与机制创新研究中提到,“随着校本研修的持续推进,交流次数的增加和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导致学校自身能够相互学习的经验、理论来源都趋于递减的状态,逐渐失去‘势差,呈现所谓‘萝卜烧萝卜的情况,导致教师厌烦,校本研修的努力逐渐像河流流入沙漠一样,不知不觉中就消失了”[9]。实践中,校本研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府推动、学校管理与教师参与等3方面的因素对校本研修影响尤为明显。

    (一)政府推动:后劲不足,监管不够

    为有效推进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圆满完成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均意识到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校本研修作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加强合作联动、合理采取措施、整合力量,推进校本研修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种要求显得力度不够。一方面,这种要求的传达方式通常为自上而下,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站位较高,制定的措施方案不够具体、细化,下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需要结合本区域或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针对性的方案并开展实施。在这个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对政策的解读是否准确、制定的方案是否科学,缺乏考量与校准,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存在难度。另一方面,为响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风风火火地开展校本研修,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有力支持,缺乏监管与督促考核等,部分学校校本研修的实施出现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二)学校管理: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学校管理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在实践中,有的学校或习惯于曾经的模式不愿尝试改变,或对自身发展需求与自我现状认识不足,对校本研修缺乏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在开展过程中,缺乏动力与有效的组织领导,缺乏管理与合理的措施指导,导致校本研修受阻。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能够意识到校本研修的意义和发展的迫切性,也能够按照上级要求认真组织和开展实施,但由于学校管理水平的局限和必要软硬件资源的匮乏,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受到制约。

    可以看出,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力等因素已成为影响校本研修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参与:沟通不强,动力不足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是我国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同伴互助即“在分享中提高”,个人反思即“在总结中反思”。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与教师个人反思,对于校本研修及其自身专业发展意义非常。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沟通不足和动力不足问题,仍然成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科层结构仍然是我国学校组织主要结构形式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严格的制度管理,各种监管考核、评优、晋级、加薪等过于注重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水平[10]。这种结构下,教师的思想显得较为机械和固化,教师的独特知识和经验水平成为衡量其待遇和地位的唯一标杆。为了维持这种待遇和优越性,教师往往不愿意分享交流和协作研究,教师间人际关系淡漠、沟通不强。另一方面,个人反思是一件很难持之以恒的事情。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校其他各项事务,让老师们应接不暇,个人反思便顾不上了。当学校要求开展个人反思或教学反思时,老师也随便应付,草草了事。长此以往,老师很容易变得麻木,失去激情与动力。

    三、策略探析:共同体视角下如何促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践起来并非易事。在共同体视角下如何突破实践困境,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协调与努力。

    (一)正确认识,妥善协调三者关系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为达成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而应着力解决的主要教育问题,包括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教育公平、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民办教育等。校本研修以问题为中心,学校可以通过校本研修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践中,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起到了牵头的作用,制定并依据相关政策要求,督促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学校作为主体单位,依据政策要求,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校本研修提供平台及制度、措施、人力、物资和经费等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校本研修的参与者和实施个体,切实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是探索和促进学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者。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政府、学校、教师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三者相互影响,协调推进。

    从理论层面来说,政府、学校、教师各司其职,校本研修只有在三者关系和谐下才能得以有序推进。然而,从实践层面来说,万事万物均在动态发展中,三者关系也不例外,并不总是协调统一,这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调节。校本研修共同体的主动构建恰是一个有效的调节措施。一方面,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督促下,学校按要求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足时,学校也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建构共同体,充分调动和整合资源,促进校本研修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为构建教师共同体搭建平台,提供必需的环境和资源,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当学校平台支撑力量不足时,教师也应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加强协作联动,集个人之力为众人之力,建构和发展共同体,促进校本研修。

    (二)细化监管,增强政府推动力度

    1.明确方案,完善机制。实践证明,校本研修在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继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政府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应积极鼓励各地区、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校本研修。一是以实踐为基础,注重平等对话,依据校本研修实际情况,制定校本研修相关政策方案,明确目标、细化责任,有力推进学校开展校本研修,避免假、大、空现象出现;二是完善管理机制,预防在传达过程中出现的政策误解读,督促校本研修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留足自由空间,校本研修贵在校本,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当干预和引导,但必须为学校留足空间,以便于学校结合实际现状进行组织实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学校营造大有可为且必有可为的校本研修氛围。

    2.细化监管,提供保障。监管是确保事态朝着预想方向发展的有效措施。校本研修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监管督促。为促进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政府应进一步细化监管,及时督促引导,并为学校校本研修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一是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到学校调查了解校本研修开展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预防和治理校本研修空有其表、虎头蛇尾等问题;二是正确分析判断学校情况,结合学校校本研修资源需求,给予必要的物资和经费支持,保障校本研修的组织开展。同时,严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浪费问题;三是对于校本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协助学校联系有关专家,共助问题的解决。同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提升校本研修所需理论与实践能力。

    (三)强化措施,提升学校管理强度

    1.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资源与环境是校本研修的基础条件。实践中,校本研修所需的常见的资源有:场所场地、设施设备、工具用具、文献资料等。为促进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学校首先应提供必要的物资资源保障。同时,了解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社群的学习,除了关注学什么、怎么学之外,学校系统中的支持性环境建设也尤为重要。支持教师学习的学校文化氛围应该是开放的、信任的与进取的[11]。适宜的环境有利于促进校本研修,粗陋压抑的环境则为研修带来烦扰。理想的研修环境应该是包容的、多元的,不带种族、性别、地域、职业角色等任何偏见与成见,鼓励和接纳多元化元素;应该是沟通的、友好的,学校为教师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教师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氛围轻松友好,利于形成“自然而然的共同理解”;应该是协作的、进取的,教师间坦诚相待,乐于协作分享,相互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当校本研修所必需的物资资源和环境欠缺时,学校应全力寻求办法,多方协调。如向政府部门上报,向友邻学校求助等,为校本研修提供必备之需。

    2.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学校应认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首先,学校应积极参加校本研修相关交流学习或培训,认真分析和理解校本研修的意义、相关理论及其组织实施策略,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校本研修方案,采取多种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模式再探索再创新。与传统教学研究模式相比,校本研修模式相对更灵活多样。比较常见的有:课程讨论、读书会、论坛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也有如观课议课、互联网模式等。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借鉴和思考,以期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效果,有利于校本研修现有模式的提升改造和新模式的探索,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广的空间。

    3.加强联盟,协作共享。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协作共享的重要性是显然的。对于学校间的协作共享,学校联盟是一种有效的模式。各校发展目标、模式、资源与特色不一,联盟能促进强强联手局面的形成,利于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促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学校间联盟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同类型学校联盟。通常同类型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似度高、发展模式相通性强,有利于理念、措施等的互融,容易通过联盟形成合力,为校本研修提供强力支撑;二是专业技术型学校与综合型学校联盟。专业技术型学校因其较强的专业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常有其独特的建树,但往往融合性不足。而综合型学校注重多元和综合发展,研究面广,融合性强,但特色不够鲜明。基于专业技术型学校与综合型学校发展特点与存在的不足,校本研修过程中可尝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盟,以达到互融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突破联盟前所表现出的局限性;三是高校与中小学校的联盟。一方面,中小学校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基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支撑与专家引领,对研究问题的剖析往往深度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是高校教师研究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师大多就其中某种现象或某一问题展开研究,问题的分析较深刻、透彻,却受限于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可操作性或操作性不足。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建立起高校与中小学校的联盟能有效解决两者在研究中呈现出的弊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支撑理论的统一,从而使研修结论可行性高、操作性强,具备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注重沟通,加深教师参与度

    1. 主动参与,积极构建。校本研修主要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实践中,教师的主动参与表现为一种内驱力,推动并加速校本研修的开展。一方面,从个体上来看,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活动,有利于积极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反思与经验积累,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发展。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间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分享,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个人的内驱力转化为整体的内驱力,可加速校本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从而加速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或教师群体水平参差,各有优势。教师应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调整心态,积极参与教师或教师群体整合,充分调动和激发各自优势,构建共同体,形成合力,深入探索和解决较深层次的教育教学问题,逐步实现自我发展。

    2. 注重沟通,交流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使人快乐。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免不得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12]良好的溝通,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心理的疏导。一方面,教师跳出思维固化,摒弃偏见,积极分享交流与讨论研究,就像“头脑风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博采众长,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同时,对于校本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集群力而攻克。另一方面,校本研修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意见相左或遇到难题心情郁结等问题,通过沟通交流,教师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理得到疏导,有利于教师保持热忱而阳光的心,拥有激情与动力推进校本研修。

    3.强化学习,坚持反思。个人反思是校本研修的重要环节。为突破实践中教师难以坚持个人反思的问题,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尝试。一是强化学习。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学习活动,同时积极自主学习,努力提高理论修养与专业素养,提高思想认识,克服职业倦怠,全身心投入校本研修;二是合理規划和安排时间与工作。通过认真梳理,教师将其工作任务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让工作生活从无序转向有序,从繁杂慌乱转向尤有余地,为个人反思留下时间,促进教师从总结中反思,从反思中成长。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校本研修有了更多的途径与可能。正确认识和协调政府、学校、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关系,采取措施充分发挥三者各自在校本研修的作用,注重联系与协调统一,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与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综合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泠沅.对校本研修渊源与开展现状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2(1):22-24.

    [2]焦耀峰.浅议校本研修的研究发展[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一),2016:06.

    [3]潘裕民.积极探索校本研修共同体的有效途径[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57-58.

    [4]胡鸿保,姜振华.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J].学术论坛,2002(5):123-126.

    [5]〔英〕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10.

    [6]施莉,郑东辉.校本培训核心思想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10-13.

    [7]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2-13.

    [8]王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9-13.

    [9]戚业国.校本研修的制度性困惑与机制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13(5):67-71.

    [10]夏冬杰.以知识共享的视角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J].教育探索,2013(4):95-97.

    [11]陈霞. “学习领导”视野下的校本研修建设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2017(5):38-44.

    [12]〔美〕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 :144 .

    (责任编辑:滕一霖)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