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难缠”的家长

严盈侠
随着社会日趋开放和多元,校园也不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清净之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多、更个性化的要求,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似乎孩子越来越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缠”,家校关系的复杂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校方不得不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家长。而且,并非所有的家长都那么容易沟通,喜欢锱铢必较、小题大做的家长似乎越来越多,给不少老师(包括学校)造成了压力。有些学校特别是班级,家校矛盾纠纷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来迎接这一挑战呢?
要努力去理解家长
有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打别的孩子,而且下手特别狠。自然而然地,这引发了不少纠纷,但是这孩子每次都坚称,错误在别人,不是别人先招惹他,就是别人有招惹他的企图,他只是自我保护。
孩子小就算了,谁知他的母亲也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动辄就在电话里喋喋不休又情绪激动地为孩子辩护,仿佛自己的孩子每次都是受害者,都是被欺负了不得不还手。一开始,我与这位家长争执是非,结果常常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即使“铁证如山”也不行,家长甚至不时闯进学校当面理论,或是在校长办公室一坐就是大半天,成为全校闻名的“极品家长”。
开始时我气得要命,后来发现我越生气,就越跟家长陷入了相互对峙的死胡同。于是,我开始平复自己的情绪,研究这位家长的理解模式。
在交流中我发现,这位家长理解和应对事情的模式,是比较典型的“眼镜蛇型”。其特征,一是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世界),总觉得世界充满了敌意,随时准备起来“战斗”。二是在交往中容易将别人视为入侵者并引发过激反应。由于母亲是个强势的人,孩子也在交往中习得了母亲的模式。孩子之所以在学校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是因为他在交往中往往错误地理解别人行为的意图,将太多的无意行为视同对自身的侵犯,从而作出过激反应。而当我批评孩子时,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很无辜,甚至我的批评加剧了他内心的不公平感。
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就慢慢不再那么生气了,我开始避免与家长直接的言语冲突。因为这一类型的人,情绪一旦激动起来,就难以听进任何意见。所以我先让家长宣泄情绪,等宣泄完后,我再从孩子入手,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其理解模式和面临的困难。我问家长:知道孩子为什么这么瘦吗?因为他的理解模式是偏颇的,导致他夸大了环境的“恶劣”,精神容易处于紧张之中,就像一个原始人觉得丛林中充满了危险,随时准备起来战斗。这样的理解模式,会大量地消耗孩子身体中的能量,孩子就难长胖。不仅如此,久而久之,孩子的肠胃还容易出问题。
家长很吃惊,因为孩子上幼儿园时,肠胃就有问题。
于是,我开始和家长站在同一个阵线上,讨论如何修正孩子的理解和行为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即家校的标准反应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原来每天都会攻击别人的孩子,现在每个月顶多出现一次这样的行为,家校关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其实,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位问题家长。在许多家校冲突中,家长似乎不可理喻,但仔细追究,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的道理并对此深信不疑。教师在家校关系中属于拥有专业知识的一方,理应主导家校关系的走向,所以,与其像个非专业人士一样地愤怒,不如悬置自己的情绪,研究家长的理解模式,如此,对峙会减少,同情会增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更为专业、理性和多元。
难缠的家长可以是班级和学校的发展动力
人是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如此,教师亦然。
一个孩子,对班级来说,是几十分之一,但对家长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孩子的喜怒哀乐很容易被教师忽略,但难免被家长放大。学校或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同样需要家长的“自我中心主义”来平衡。
所以,面对难缠的家长,不能一概视之为胡闹,而要重视他们在反馈中的合理诉求,并借以提升自己的工作品质。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家长在表达意见时一定是客观的、中立的、语气温和、不带有任何情绪的。一般家长在表达诉求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不成熟的教师,就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从而听不到或排斥家长诉求中的合理部分,完全归咎于家长,而不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是不对的。
我们学校有一位后勤老师,负责统计学生午餐的情况并向家长收取餐费。大多数家长都是学校统计多少交多少,但是有个家长较了真,她自己一直在私下里统计,结果和后勤老师的统计差了一天。她在交费时,坚持少交一次,并跟后勤老师闹得非常僵。后勤老师觉得这位家长不可理喻,害得自己还得补上这个差额,就来跟我投诉。我说,肯定是学校统计错了,因为学校要统计几百个孩子,而家长只统计一个孩子。家长不太可能为一餐故意隐瞒,而学校在统计时有漏洞则是很可能的。所以不能责怪这个家长,要反思我们自身工作的漏洞,杜绝统计的失误。可能这种统计的失误不止一次,家长未必不知道,但一般家长不会跟学校斤斤计较,而这个家长却计较了。这对学校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绝对是好事。那些不计较但知情的家长,会对学校产生不好的印象,觉得学校做事不严谨,漏洞很多。而计较的家长,却能让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加以改进。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信息当成改进的机会,反而责怪家长不可理喻、斤斤计较,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很容易降低学校的品质。所以,不但不能责怪这个家长,还应该感谢她。
多数家长对老师或学校的工作疏漏有一定的容忍度,而有些家长则觉得很难容忍。这些难以容忍往往遍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从接送孩子之类的小细节到作业布置等。“难缠”家长的每一次投诉,无论有无道理,客观上都有可能引发我们对自身工作的反思与调整。如果没有这些投诉,我们实际上对许多细节就会处于麻木或放任自流的状态。
因此,成熟的教师,会避免在面对“难缠”的家长时立刻进入自我辩护模式。毕竟,这些家长意见中的夸张部分、歪曲部分、情绪部分,会让我们的自我辩护有可靠的依据,但这种辩护在多数时候是没有意义的,不如后退一步,让准备好“战斗”的家长落空,而进入到实质性的改进环节。
其实,这正是为了避免情绪之争,尤其是避免产生“怨妇情结”,而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最终,不良的情绪也就容易消除了。甚至你会想,感谢“难缠”的家长,让自己又得到了成长。
我们为谁而教书
“难缠”的家长,往往有一个“难缠”的孩子。这两者通常相伴而生。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你在这些孩子身上投入的心血最多,而这些家长则对你最不领情。
我班上曾经有个孩子,非常可怜。父亲酗酒成性,孩子没有受过正常的学前教育,需要我耗费巨大的精力来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同时恢复自尊。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陪孩子读书,给他讲故事,为他补课,甚至节假日经常把他接到家里一起生活,还帮孩子成功地申请到了困难补助。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才略有起色,到三年级时,已经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再持续抓一两年,孩子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
正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个孩子在下楼梯时,推了一下另一个孩子,那个孩子是班上最漂亮的女生,一下子摔下去,一颗门牙磕掉了一半,这相当于是毁容啊!当涉及赔偿问题时,这孩子的家长开始百般地推脱,一会儿一个说法,就是不肯赔偿。不仅如此,最后竟然把矛头指向我,说我作为教师应该负主要责任。
我当然很气愤,同事们也为我鸣不平。我当时就陷入了两难境地,我知道,如果不补,这孩子就彻底没救了;如果补,再坚持一两年,孩子就挽救过来了。但心里又确实不平衡,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谁?
最终,我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建议那个女生的家长起诉这个“难缠”的家长,如果法庭判定学校(包括我)有连带责任,那么我们就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我不再帮这个家长申请困难补助,以让他从中获得教训。最重要的是,我仍然坚持辅导这个孩子。我想,越是这样的家庭,挽救孩子就显得越重要。
确实有些家长,会让我们感觉到在他们孩子身上花费力气不值得,得不到感激,反而遭遇“恩将仇报”,许多老师因此丧失了工作动力。但仔细想想,我们究竟是为谁工作?为家长吗?
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说,我们并不是为家长而工作,而是受政府委托,为社会而工作,为文化及文明传承而工作,我们肩负的首先是社会责任。我们接受纳税人提供的工资,就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那种视家长为上帝的想法是错误的,是将教育商品化的结果。我们每挽救一个孩子,社会可能就多一份积极的力量。
而基于教师这个岗位的特殊性,它同时有可能成为人生意义的源泉。我们努力工作,是因为从事这项灵魂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它可以让平庸者变得优秀,优秀者变得卓越,可以帮助那些“受伤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这里有从事别的工作所无法代替的成就感。
一旦意识到我们是在为责任而工作,为成就感而工作,或者说,为自己的价值而工作,那么,就不容易受到“难缠”的家长的影响。相反,这些家长,只是我们在“西天取经”路上面临的考验,甚至,是帮助我们发展自己的一种力量。
理解“难缠”的家长,并不代表教师的“软弱可欺”,而是专业反应的第一步,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它同时需要具备两种品质:仁心与专业。仁心是前提,没有对孩子真正的关切,没有对教育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很容易陷入家校冲突无法超脱的;专业是基础,没有专业的反思、辨析,就很难找到症结所在,就容易陷入到相互抱怨之中,甚至丧失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为人师者,不可不慎。
(责 编 子 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