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实效”提问,点亮初中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包含了疑惑和解惑两个方面,也界定了“教”和“学”的传达和领会。“解惑”因“提问”而生,“解惑”与“提问”息息相关。问题建立的同时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预设,建立了课程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
一、提问是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就是在问题中产生的,有了问题才需要教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更大的问题,用问题推动学生进行更高智慧水平的加工、学习。
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提问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消除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
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与方法
在探究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策略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怎样判断提问的有效性。它是我们制定策略的重要理论依据。怎样判断提问的有效性呢?其主要标准是: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策略的形成;2.是否引导学生持续探索;3.是否促进了学生心智发展;4.是否让学生真正成了主动者;5.是否有利于教学的组织、深入。
依据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我们可从从教学法和心理学的两个角度思考策略问题。
(一)课堂提问要对预设问题进行设计推敲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问题。“好”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去推敲:
1.設计课堂问题要精心设计问点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为此必须充分钻研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做到精心设计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索和主动探究,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学习《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可以从标题入手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所写的是什么被“毁灭”的悲剧?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以这样几个小问题,极为准确地抓住了文章重点,来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样的提问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2)抓住文本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鲁迅的小说《社戏》,最后一段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以这一段为切入点,设计以下问题:小说中写的戏真的好看吗?豆真的好吃吗?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让作者真正回味的是什么呢?围绕这几个问题,学生自读课文,认真探讨,就能感受到作者真正回味的是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这样设计问题,就能使学生通过深入阅读落实重点,突破了难点。
(3)抓住文本的核心点提问。文眼,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是文章的核心,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眼进行问题设计,具有“涉点少,及面广”与高屋建瓴、纲目清楚等优势。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的最后一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段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巧妙地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事情,升华到情感的境界,耐人寻味,可称为文眼。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个文眼句设计问题展开教学。
2.设计课堂问题要把握好以下“两度”
(1)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2)坡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问题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设计问题时应设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
3.设计课堂问题要做到生活化
语文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感性化的语文模型,语文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语文就在身边。
4.设计课堂問题要做到面向全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作出积极的评价,并尽可能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肯定和强化,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可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也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会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张开翅膀,自由翱翔。
(二)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提问的技巧
1.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时机,诱发思考。“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把握发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三方面:一是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二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深奥处、精华处、转折创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情绪化地“罚问”。
2.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和句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发问选用的句式有较大关系。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加强师生之间情感认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无论是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探究开阔思路,归纳演绎,概括新知都应考虑问句的形式。
3.准备必要的候答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
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已经内化的语文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与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陈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