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混合学习以全新的创新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探究社区模型为理论框架支撑,从混合学习不同阶段学习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出发,对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学习进行研究。
关键词: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探究社区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8-0109-04● 引言
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2],提出要促进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强调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式上八次提到互联网,并且重点强调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必然会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2017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高校应该顺應互联网时代发展形势,高校教师应该重新定位与思考新时代下教育者的新角色与地位,预测混合学习将在近期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3]混合学习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探索混合学习的各种组织形式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混合学习模式
目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再受物理环境和规定时间的限制,扩大了学习的空间,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效率。特别是,无线网络正变得越来越普及,并且通信流量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保障。混合学习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应用,颠覆了教师和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混合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技术的混合,而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4],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5]“互联网+”时代下的混合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也为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可能。● 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是教学重构的过程,翻转课堂的关键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它主要包括课前知识传授和课内知识内化两个基本环节,这就决定了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6]在课前知识传授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等方式,推送教师事先完成的导学案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自学和协作。课内知识内化环节主要是针对课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遗留问题,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探究共同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颠覆式的改革思路,而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研究,是探索新时期“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的重要途径。●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设计
加拿大学者加里森等人构建的探究社区模型理论认为,影响混合学习的因素有三个——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有效学习只在课程中的三种临场感都达到高水平时才会发生。[7]此后,探究社区模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有效性得到了不少学者的验证。2019年,冯晓英等人在讨论混合学习理论与方法时引入了探究社区模型,并认为混合学习中教学设计应该从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这三个方面来讨论。[8]本文的研究基于对探究社区模型的参考,从混合学习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为目标,对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进行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不是围绕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展开微观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中观地针对贯穿整个学期的一门课程展开。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学习的应用具有多种组织形式,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形式组织开展。
本研究以一学期为时间线,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展开,其中“前期”和“后期”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翻转课堂应用主要体现在“中期”,但是这三个阶段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1.混合学习的“前期”:社会临场感为主
有效学习与学生的有效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混合学习的“前期”阶段,教师渴望了解学生,但学生心理上是有警觉的。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卸下防备开诚布公。对教师来说,要教好一门课,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但在第一堂课之前,教师并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教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打破学生心中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戒备感,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从心理学上来讲,集体归属感可以帮助学习者产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愿,从而对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产生兴趣。社会临场感的建立取决于个人情感的表达、成员之间的开放式沟通以及有凝聚力的反馈。[9]因此,在混合学习前期,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推进尤其重要。例如,可以面对面开展一些增进师生和生生感情的活动,之后可以组建微信群或QQ群进行后续沟通交流,为那些不善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学生提供线上交流的通道。之后,教师可以开展班级调查,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待,既可以在线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也可以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把学生的期望量化,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所学愿学。与此同时,教师要制订明确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途径,帮助他们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并且为学生提供一系列MOOC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混合学习前期持续时间可能就是开学前两周时间,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此时,线上线下相结合就非常重要。在“前期”,社会临场感是主要关注点,教学临场感还比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阶段对学生来说不重要。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2.混合学习的“中期”:教学临场感为主
当学习进入较平稳的时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畅快交流,集体归属感已经建立时,则可以转向以教学为主,这时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临场感,逐渐弱化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是指设计、促进和指导学习的认知过程和社交过程,以实现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10]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对话和直接教学等途径来履行自己的职责。[11]混合学习的中期是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关键时期,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在课前是以微课程的形式进行新课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导学案和精选的MOOC资源引导他们学习。课前自学阶段是学习问题产生的阶段,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参与网络平台讨论,也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中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鼓励其他同学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协助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人能解决问题,或者发表的看法有偏差,教师可以适度介入,同时根据学生课前学习行为和问题反馈归纳整理,并且提出相关的更加高阶的问题,这些将成为课中探讨的关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共性问题和剖析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后,在学生对所学新知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任务探究的方式进行高阶任务探究,或者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创造性应用。
3.混合学习的“后期”:认知临场感为主
在混合学习的后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组织关系,知识内容的教学也已经基本完成。因此,社会临场感支架搭建已无太大必要,教学临场感也逐渐弱化,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认知临场感支架的搭建。认知临场感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持续、批判性对话和反思获取和应用知识的程度。[12]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任务探究的方式完成更加高阶的学习任务或者拓展任务,完成小组合作的综合作品,进行学期学习成果的汇报。在混合学习的后期,教师应作为辅助者,协助学生完成认知临场感支架的搭建。● 结语
混合学习因应用层次、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模式,但不论基于哪种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都适用于加里森等人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它是混合学习通用的理论基础。[13]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已经被推到教育改革实践的前沿,成为融合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最佳实践经验,它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2015〕40号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7-1).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7/t20150706_126600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3]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A·戴维斯,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J].开放学习研究,2017(02):1-20.
[4][13]Smith,P .Blended learning:Its not the tech,Its how the tech is used[N].Huffington Post,2014-18.
[5]Goodyear,V. A.,& Casey,A .Innovation with change: Developing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to help teachers move beyond the‘honey?moonof pedagogical renovation[J].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2015,20(02):186-203.
[6]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7][10][11]Garrison, D. R., Anderson, T., & Archer, W. Critical Thinking, Cognitive Presence,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5(01):7-23.
[8]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02):7-16.
[9]Ice, P.,Gibson,A. M. & Boston, W. et al. An Explor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unity of Inquiry Indicators in Low and High Disenrollment Online Courses[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15(02):44-69.
[12]马志强,刘亚琴,孔丽丽.网络探究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发展脉络[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03):39-48.
作者简介:高娟(1987—),女,湖南岳阳人,肇庆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研究、混合式教学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学院省市共建(市1)项目“‘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018010745);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0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