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情感教育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杨贞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据课题,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利用文中插图,带着学生赏析词句,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要通过课堂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情感;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升华他们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融合贯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长远的。因此,要把情感教育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更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
一、依据课题,了解背景,激发情感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因此,我在讲授每一节课时,必定会抓住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大致内容,对文章有总体的印象。并结合课题,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整体掌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受到情感方面的熏陶。如教学《向往奥运》时,我让学生先读题,并依题质疑:“向往”是什么意思?作者向往的是什么?奥林匹克精神具体是指什么?课文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接着,再简单地介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情况,以及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盛况,并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感悟奥林匹克精神,认识举办奥运会的重大意义,引发学生对奥运会的向往,激发学生强烈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再如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平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平分?生命该如何平分?”这些极具探究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走入文本的欲望,接着与学生们一同了解贝贝的家庭情况,了解文中关键内容,最后再次扣住课题,理解“平分生命”的意义,使题目再次得以升华。[1]
二、利用插图,欣赏词句,感悟情感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只有从字、词、句的教学入手,让学生在品味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尊严》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找出描写哈默外貌的语句,让他们品读感悟重点句子—“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感受哈默当时那种艰难的生活,那种饥寒交迫的情景。接着,再来分析哈默与杰克逊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哈默不吃食物,是因为他善良,他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定态度。最后,紧扣课文插图,抓住“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吃起来”这样的动作,让学生感悟哈默饥饿的程度,进一步懂得哈默“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精神的可贵。通过反复的品读、揣摩关键的词句,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以及所包涵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品析,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自然而然接受了 “自尊、自爱、自强”的情感教育。[2]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插图:有指向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有教育學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插图,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启迪。如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我就利用文中的插图,强化学生对挑山工的感性的认知。首先让学生依据题目质疑,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找出描写挑山工攀登的相关词句,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真切感悟挑山工的执着和艰辛。学生们在“质疑—寻找—看图—品读—想象”中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最后,让他们再次结合插图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们深深地被挑山工那种“坚定目标,踏实肯干,奋力攀登,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
三、通过活动,体验情感
直观的形象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力量,它能给学生的认识带来一种情绪的色彩。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多通过一些活动,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畅游名胜古迹,角色扮演,走访调查等,使学生形成直观的情绪体验,诱发内心真实的情感。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庐山的云雾》等课文之后,我就鼓励学生们可以利用寒暑假到这些名胜古迹去游览,去参观。后期,还可以结合孩子们的外出游览情况,在班内召开“我爱祖国”或“祖国山水美如画”等语文主题活动,将语文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如教学《阿凡提的故事》一课时,可以先带着学生们对课文进行熟悉学习,了解阿凡提的人物性格;再播放动画片《阿凡提》,通过直观的形象,进一步了解阿凡提;最后,设疑“今天,阿凡提又去哪里打抱不平了?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鼓励学生在深入了解人物个性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进行创作表演,让学生亲身体会剧中人物的心理,更深层地感受阿凡提聪明、机智、嫉恶如仇。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朗读,可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还可以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细细体悟作者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在读中内化自己,积累收获、酝酿输出自己丰富的语言,达到“目醉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的境界。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通过文中关键句子,深入体悟总理对人民的无私爱,再配以低沉哀伤的音乐,让孩子抒发自己的情感,入情朗读,读出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和缅怀之意。
总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文中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能得到同步的发展,并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石义堂,李守红.“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06):46-50.
[2]吴际.课程视角下的“社会情感学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