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材质语言在“千里之行”部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王心雨
摘要:文章通过对“千里之行”中三个具有代表性作品的情感解析和材质解析来展现材质语言对艺术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从对“千里之行”的总体观感切入,而后简要介绍材质语言的属性与研究材质语言的重要性。并结合三个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帮助观者理解作品内涵的同时,也证明了在研究艺术作品时材质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材质语言 千里之行 情感 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0- 02
一 “千里之行”的总体观感
“千里之行”系列展览最早是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因其社会影响良好而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全国。2015年11月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9所美术院校联合主办,我校承办的“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学城校区)拉开序幕。本届展览汇集了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九所重点美术院校2015届432位毕业生的322(组)优秀作品,涵盖中国画、书法、版画、插画、水彩画、雕塑、陶艺、壁画、油画、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视觉传达、交互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纤维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综合材料、装置等领域。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29日,为期22天,其间免费向市民开放。
走进“千里之行”形式多样的展厅,观众甚至会看到传统的中国字画和当代的观念影像作品并列的独特景观。这些作品全部由目前尚无社会影响力的学生创作,这表现了“千里之行”展览的两个重要的推介目的,一是向大众传达学院派对当代艺术教育方向的思考;二是将自己的毕业生推向社会。随着全球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文化的发展对视觉文化的改变,传统传播方式和艺术欣赏方式的有效性也逐渐丧失。美术学院不得不在当今时代氛围中打破象牙塔壁垒引进当代艺术创作语言,本次展览从宏观上看,表现出学院派师生对自我知识结构更新的深刻认识。在“当代”艺术标签的作用下,学生作品无论从形式还是观念,都展示出了自我意识的强烈性。很多新媒体和综合材料作品的出现,展现了学院师生对当下艺术话语的关注。
二 材质语言的基本认知
人类固有的认知和情感左右着其在不同材质的感受下从潜意识催发不同情感知觉,并且,人们在欣赏不同材质的视觉形态或接触感知时便会相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作为一种设计语言,材质在艺术创作中被广泛运用,设计师们努力去寻觅材质、利用材质,并积极的去发现和尝试运用各种不同方式改变材质的原有特性,使其能够在设计艺术创作中得到更为广泛、强烈的延伸与表现。材质自身的特性能够唤起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其自身的审美属性是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材质表现的属性
材质指材料的质地,可从材质的表面质感和结构质感来认识和分析。材质的表面质感体现在人对物体表面的质地的感知,是一种通过触觉和视觉来产生的综合感知。材质的结构质感所体现的是物体表面构成的形式与结构综合表现出来的特性。我们在对材质进行感知的同时,可以了解到质感有两个基本特性:—种是生理特性,即物体表面的刺激对人的触觉和视觉感官系统的产生的作用效果;二是物理特性,它通过物体自身呈现出的表面特征,如凹凸、光滑、纹理等信息并作用于观者知觉。
(二)材质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材质的语言表现是指将材质的某些特性,如材质的色彩、光泽、肌理、质地等加以综合利用并表现。材质能够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感,是因为材质是充满灵性的。材质的视觉要素、触觉要素等与观者内在心理要素的综合表现让艺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得以完美传达。随着社会科技的日益发展与当代艺术视野的拓展,人们对材质的选择和认识上变得更深、更广,这使得材质语言的表现上也变得更为多样化。我们在研究艺术作品的同时,关注材质语言在设计艺术创作中的整体表现是作为材质与艺术表现的融合点,因此研究材质语言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显得不容忽视。
三 材质语言在展览部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浅折
(一)石版:#生.—#庞兴兵/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这是一份用石版作为载体创作的作品,作品采用的是抽象的表现方式,利用水墨形式来展现作者内心世界。作者是一位迷恋家乡风情的学生,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作者注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力。石版的视觉肌理是沉稳的,符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沉的情思。作者对家乡生活的向往,对农民普通的日常有着深厚的感知,他渴望回归那种蓝天白云之下,渴望心灵的开放。这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环境下无法满足,因此,他借用石版材料给人的视觉肌理来展现出自己与生活的灵魂对视。石版是来自自然的材料,自然界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并赋予生命以光芒与能量,同时,它也无时无刻地展现出其自身独有的精神与情怀。石饱经风吹雨打,斗转星移间记载着自然界的变迁,时间让它变得更加神秘而宝贵。石之坚毅代表作者的—片赤子之心,在某种程度上,当作者选择以石材作为艺术思维的载体时,这种坚毅的情感已经融合进这幅艺术作品之中了。另外,在观者的触觉感知上,石版具有坚硬冰冷的的触觉效果。这种触觉效果所传达给受众的,也正是作者对当代城市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通过观者的触觉体验与作品的视觉肌理交织在—起,完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创作情感。(图1)
(二)木:#他16、他们22、他29#/郁达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这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情感的木雕作品,作品有三个部分,左部是一只成年人的手,中间部分是—只小孩肉嘟嘟的小手,右部是一只手抓着大手的一根食指。作品的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爱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手这一特定部位的雕琢,表现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情感关系。孩童时期的手五指张开,充满了生命的朝气,饱满可爱,充满童趣。成年的手呈现的是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整个手腕略微上抬,五指微屈,手掌里的生命线清晰可见。木雕右半部分,大手四指弯曲,食指垂直指下,下边的小手紧紧握住大手的食指,场面感十足。三个部分表现了生命中的个体成长和生命的延续关联。既有对家庭的联想,也有对生命轮回的感触。木质材料给人带来的是原始质朴的视觉肌理。木是一种非常具有情感的材料。它生于土,摄水与光,历经斗转星移,承载了岁月的变迁,记录着现在,孕育着未来。因此,木,是最适合表达生命的成长与轮回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就是生命。作者将木抛光,剔除多余材质,最终成型。这一过程也承载了作者对材质的情感,当作者剔除多余材质时,也似乎是对生命中不必要的事物的剔除,这仿佛是—种层层的蜕变,当木屑纷落,手中木块渐渐成型时,抛光,便如同是对生命的加冕,生命是需要光泽的,哪怕是再卑微的生命。由于木同时具有坚硬的触感,因此,在触摸该作品的时候,受众叉能够体会到材质坚硬质地所承载的,关于生命的坚强,坚韧的感悟。透过对作品材质的分析,笔者感受到了作者在雕琢该作品时的情感,那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庭的期望,种种情感皆融于几块质朴的木之上,好比木之年华,可以经风遇雨而日渐茁壮,不惧烈日灼心,顽强蓬勃。(图2)
(三)纸浆:#盼我归来#/戴丽娜/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纸浆是一种现代合成的人工材质,但是却是人们广为熟悉的材料。纸具有“细腻”这一视觉肌理,细腻也是情感的肌理。这是一个高度还原场景的雕塑作品,主题是亲情,来不及珍惜的亲情。站在这个作品前,笔者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愧疚和思念。逝者已矣,但生者悲恸,这种悲悯的心,通过纸浆完整地塑造出来,感人至深。纸浆具有轻薄易碎的触感,用纸浆来塑造记忆中的场景最适合不过,因为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褪色,记忆也会逐渐消逝。况,这一作品表现的恰好是刚刚逝世的亲人,即是说,此情此景,可能永垂于心,却将永逝于世。纸的脆弱也是人心的脆弱,失去亲人的心是脆弱不堪的,而这种脆弱在时间面前,又显得那么苍白。纸的易脆也象征着情感的易碎,当代都市生活的忙碌,让大多数人无法停下脚步去感受情感的温暖,似乎社会前进的步伐让人们的内心变得日加脆弱。笔者认为,作者采用纸浆材质即是对亲人的悼念,也是对当代生活的批判。希望这份对亲人的情感能够跨越干山万水,从生的一端去往冥河那头,希望人类的心灵在当代社会中百炼成钢后能在亲情的温暖下化作绕指柔。(图3~图5)
四 小结
三种材质,三种不同的情感,三个不同人生的故事。石版、木、纸浆。它们的材质从坚硬到脆弱,层层递进,情感步步上升。三个不同学院作品,从抽象到写实,从情感的疏离到迸发,逐步演绎出入对于社会,对于情感的思考。材质语言在艺术作品中充当了载体的作用,也正因为特定的材质具有特定的语言,在研究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时才恰恰不能忽视材质语言的存在性。正如第三部作品,在表达脆弱的情感时不能采用石版,在体现冷静,表现生命顽强性的时候也不能采用纸浆—样。是材质语言赋予了作品完美的视觉体验,也是作品的思想主题选择了特定的材质语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艺术工作者能够采用的材质已经数不胜数,自然材质的运用不仅能表达人文情怀,也能赋予作品生动的意义。纵观本次展览,综合材质的作品居多,传统工艺作品少之又少,概念性的作品很多,传统写实技法的作品较少。这表明了学院派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捕捉,同时也是对传统创作形式的否定。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美术学院教育试图在整个社会艺术生态中争取获得艺术话语权的一种努力。“千里之行”展览成为了一个中国当代美术学院教育的缩影,一个既想维持主流艺术形象,又试图在社会艺术生态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