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探微

黄传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象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和灵魂,既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普遍性以及稳定性精神特质的深层认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运行的基本逻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服务精神;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播的精神内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外显的精神气象。人们可以通过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比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约性所在,来逐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发展趋向的科学认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通约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1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062-05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早已根植于人类生活和阶级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教育。”这或许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存在最精妙的诠释,但仔细思之,虽然精妙却也隐隐映射和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现实境遇。“在社会日益多样化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多样化。这双重多样化,正在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风险。”[1]因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追寻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约性,则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及其碎片化风险危机的积极尝试,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的逻辑必然。本文拟在多维解读精神含义的基础上,探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存在方式,以期找寻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认知的现实路径与未来发展趋向。
一、精神含义的多维解读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精神”一词始终是中西方哲学关注的重点范畴之一,它既统摄理性和意志,隐含着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品质,同时也是一个包含了人类德性和灵魂意蕴的重要概念。《辞海》从五个方面分别对“精神”做出了不同的释义:一是从哲学视域出发,将精神理解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用“精神”来形容和描述主体神态、心神的集中与指向程度;三是用“精神”指代人的精力、活力,如评价某人“精神焕发、精神抖擞”,即是说一个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四是将精神理解为对象的神采、韵味,如说“一个人很有精神”,则是形容其很有精神气,神采奕奕;五是指内容、实质,如:传达会议精神、学习领导讲话精神等。国内学界在解读“精神”概念时,习惯于将其理解为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认为“精神”是一种内在于人的意识、思维、心理、情感、意志、理想、信仰、价值、情操、审美等要素的活动状态和过程。这一定义是以精神的哲学释义为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不断加强对精神自身及其存在方式的反思与研究的历史。”[2]
相较而言,西方世界对“精神”的理解更为复杂,与“精神”含义相近的语汇就有很多,在不同的国家甚至于同一个国家对精神的解读都会存在显著的差异。首先,就对精神一词的同义翻译而言,英、法、德均有不同的词汇与之对应,如:spirit (英文)、esprit(法文)、eist(德文)。其次,就同一国家来看,对精神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例如英语中就有很多与精神(spirit)意义相近的词汇,如:soul(灵魂)、mind(心灵)、mental(心智)、psychology(心理)等。由此观之,西方世界对“精神”的定义和阐释可谓繁杂多变,既广泛存在于哲学、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内,也时常聚光于其它学科研究视域之中,成为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具体观之,一是在哲学领域,西方学界普遍认为精神是人的特性,“它使每一个人成为唯一的、特殊的存在个体”。精神(spirit)存在亦即人的主观性、社会性存在,这是西方人对精神一词最广泛、最常见的定义。二是认为“精神”与“身体”(body/blesh)相对应,象征着人的灵魂或思想。相较于具体的、可感知的身体而言,灵魂和思想(亦即精神)具有抽象性和不可感知性,二者共同构成人存在的两个方面。三是认为“精神”是指心智的、大脑的(mental)一种活动方式,同手工的、操作的(manual)活动方式相对应,共同构成人的活动方式的整体。四是在用mind一词来解读“精神”时,用来指代个体当下的某种意向或愿望,是精神的现实化表现。
综合前文对精神概念的多维阐释,笔者认为,对精神的理解应将其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才是精准诠释精神内涵的关键。因此,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过程而言,可以将“精神”一词的含义区划为日常生活和哲学两个不同的层面。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精神是指主体对人与物存在状态的肯定或否定评价,通常用“有没有精神”来判断和形容人与物的现实境况。此外,日常生活意义层面的精神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某项活动或存在事物的内容、实质和本质特征。而哲學意义上的“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内容和成果的总称。“精神”含义的两个层面并不是绝对的隔离,就其属性而言,无论是日常生活意义上,还是哲学层面上,精神都是一种内在的存在。因而,精神必须通过外部的行为体现出来,必须通过物质对象化过程来展现自己的精神力量,才能对行为产生影响。精神是人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的灵魂。在现实世界当中,精神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人的精神之外,还体现为哲学精神、科学精神、宗教精神、教育精神等多种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探寻与阐释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性和科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存在方式析理
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性活动,精神是它的灵魂。”[3]只有科学认识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是为了反思当今社会某些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而言的。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摆花架子,走过场,更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有关部门规定而特设的“形象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的、具有政治性本质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本质特征。结合前文对精神含义的多维阐释,我们可以尝试为“基本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概念下一个初步的定义。所谓基本精神,亦即事物或某项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精神气质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呈现出来的,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精神气质的系统认知,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质和本质特征。笔者以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概念的理解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概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也是一级概念,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思想政治环境四个二级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应有之意,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性的根本性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活动之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方法、基本方式、基本途径等来不断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科学认知与系统把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核,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文化基因。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含义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分析、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过程中,只有系统把握这四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准确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内涵。
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表现形式
探究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内涵,不是单纯为了精神而言精神,其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整体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表现形式,以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自觉坚持和影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在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精神;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精神内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象。”[4]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表现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服务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拥有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凝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精神。通过全面析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无论是今天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命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是西方社会业已长期存在虽无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却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的各种教育活动形式(例如:公民教育、宗教教育、政治社会化等),服务精神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精神体现。但是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在论及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精神的同时,还需要明晰服务对象的确定性和发展性特征。一方面,服务对象的确定性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为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为统治阶级及其维系政治体系的稳定服务,这是不同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间的共性所在。另一方面,服务对象的发展性特征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对象内涵的历史性和变化性属性。社会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理代转型、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展诉求,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做好政治性维系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好社会和个人正当性需求的必要满足,既要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要关注和促进个体的思想解放与发展进步,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共享共生、共同发展才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旨归。就今天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服务对象的发展性特征更加明显,其不仅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保驾护航,还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服务,由于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国家服务与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也是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传统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宣扬其所谓“自由”、“平等”、“公正”的“普世价值”理念,但其所开展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服务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而已。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精神内容的先进性。就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党领导下的,具有政治性本质特征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促进社会和个人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传播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彻底抛弃了封建的、落后的、迷信的、甚至于纯粹为了阶级统治需要而进行的意识形态辩护式教育,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质的人为遮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正义而光明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其传播的精神内容先进性来决定的,这也是判断一项活动属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宗教和其它迷信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而言,传播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是其最重要的宗旨。在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思想教育、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促进个体不断进步发展而保驾护航,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引领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性精神内容的内在要求。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外显的精神气质。行为是精神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气质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予以呈现出来。在中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为人民服务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内在统一性性特质,因此,其所传播的内容也必然要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活动(也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中所呈现的精神气质也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正能量和正向的精神力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常说要用庄严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人,用先进的榜样引领示范人,用积极优美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熏陶人,正是基于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气质的现实考虑。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特别重视教育者身教功能的发挥,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良好的精神面貌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和感染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气质的有效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体现的精神气质不是空幻的,而是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感悟到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得精神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探察路径与未来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核,在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碎片化日益发展的当下,认识、求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显得十分重要,也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及其存在方式具有客观性,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的不断探究而获得理性认知,這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认识路径。
1.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历程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