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素养时代我国小学外语课程教学改革之考量

    杨勇

    [摘 要]为了将学科核心素养置于全球素养发展框架内,实现由培养合格外语人才向培养合格国际公民的目标转变,必须实施基于文化素养导向的小学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即外语教材要在中西方优秀文化内容选择以及数量配比上进行合理化设计,重在凸显教材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改造,凸显教材以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为根基的国际视野。外语教师要肩负起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优秀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使命,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发展理念。课堂上开展的外语语言文化教学必须在语言知识與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链”,即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行动力;英语测试评价要改革现行过分考查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评价思路,适度增加一些文化情境开放性题型。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PISA全球素养;小学外语;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9-010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21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伴随全球经济结构全面转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化进程和格局日益加深与扩大,使信息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快捷、便利,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全球多元文化的充斥。为更好地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培养21世纪合格国际公民,各国政府都把外语教育纳入到应对全球化变革的国家战略体系当中。斯特恩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学习一门外语看成是现代世界整个国民素质的一个必要的部分,因为掌握一门外语可以使一个人能够在多元化的文化中生活和活动,而不被其国籍所限制,不被一个单一的文化群和单一的语言群体所限制。这不仅仅是从社会的角度,而且还是着眼于国民个人和个性教育的角度。”[1]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和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项目共同主持发布了《PISA全球素养框架》[2]。PISA全球素养框架的发布,其目的旨在考察各国学生对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信仰以及价值观所持的态度。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理解思维和行动力,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外语教学的成功实施。全球素养是全球化时代对未来国际合格公民素养内涵的崭新诠释,是21世纪国际教育的关键与核心,更是未来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指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全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小学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与挑战,培养造就具有全球素养的国际公民是处于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理应追求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对此,我们理应审时度势,对当下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改革进行一番深度追问与考量:全球素养时代,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改革之路将何去何从?

    二、相关概念解读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图1)[3]。

    语言能力是指学习者能够借助语言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进行思维理解和思维表达的能力;文化意识(品格)包含表层和深层文化意识(品格)两个层面:表层文化意识(品格)是指学习者在对语篇意义及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立场与态度,而深层文化意识(品格)则是指学习者在对语言文化内化后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各种方法、途径和策略对语言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控的能力;思维品质则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词语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以及借助概念性词语进行不同角度的思维以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二)PISA全球素养

    PISA全球素养(Global Competence)由Knowledge (知识)、Skills (技能)、Attitudes(态度)、Values(价值观)四个要素构成(图2)[5]。

    Knowledge: Examine local, global and intercultural issues(知识:分析当地和全球跨文化问题);Skills: Take action for collective wellbe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技能: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Attitudes: Engage in open,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interactions across cultures (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Values: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perspectives and world views of others(价值观: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6]。

    整合以上要素,全球素养是指“青少年是否具有考察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胜任力”[7]。

    通过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PISA全球素养的概念解读,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性要素—文化。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全球素养,都将文化素养置于人之全面发展的重要生态场域,即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育跨文化意识并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在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增进语言交流,提高语言实用性和适用性。因此,从文化素养这个层面出发,形成以文化素养为导向的小学外语教学改革思路,将文化素养渗透、融合于语言学习与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多元、理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为我国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寻求国际意义。

    三、文化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外语课程改革举措

    在中国我们经常把外语教育等同于外语教学,并且总是把外语视为一种语言工具,这样“外语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工具性教育,只追求掌握手段,而无需在学生心灵里沉淀些什么,因此也就不会把学外语作为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来要求”[8]。正是由于对外语教育性质的片面认识,使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教学指导思想长期左右着我国外语教学。如果将语言学习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那么外语学科工具性发展的仅是人的骨骼构架,而学科人文性才是培养与发展人的灵魂之所在。工具为表,人文为本,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方能催生语言对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多元文化时代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仅是能说会道之口,更需要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创造力思想之头脑。

    时代发展呼唤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肇始于新千年伊始的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自实施之日起至今已逾十几年。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从综合语言语用能力到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实更实、由虚变实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已真正走出课程单一目标的藩篱,迈向课程多元目标的历史新起点。语言学习从本质上离不开文化这个根本基础,随着PISA全球素养的提出,给当下我国小学外语教学带来全新的改革启示:在小学外语教学中实施“以文化素养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改革,这是时代赋予广大小学外语教师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文化素养导向下的外语教材

    作为课程的显性物化载体,外语教材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当前,全球文化多样性使当下的文化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轨迹,这给教材设计也带来了全新的定位与思考。Adamson指出:“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教材承载和传递的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语言知识本身。如词汇、语法、语音等;第二层面以语言为载体的非语言知识。如外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各种人文社会知识以及通过目标语言构建与传递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念。”[9]

    纵观现行小学外语教材,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即教材编写注重目标语言知识有余,关注语言文化内涵不足。以本地区现行某版本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话题基本涉及“颜色”“教室”“食物”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但这些话题过于俗旧,对话呈现过于单一,文化内容肤浅平淡,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度缺乏。除此之外,英语教材话题在各个学段存在间断性重复,教学内容多以培养做事能力为目的的语言材料为主。这些材料“重在传递信息,既无情节,更无‘姿色,学生在大体了解了信息之后,再无学习之兴趣,当然也学不到生成语言之‘酵母”[10]。就目前全球多元文化发展势态而言,学生文化素养要从一味关注目标语文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素养下对本国文化认同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我国小学外语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其作用与价值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它对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国际视野、陶冶精神情操、了解文化差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小学英语教材应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重,以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为纲,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11]。基于文化素养的外语教材,尤其是小学英语教材,与其他学段教材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小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的吸收是一种潜在的濡化与涵化的过程,是在对语言与文化的调试与适应过程中不断建构与发展成型的。因此,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语言知识与文化内容的合理分布,又要考虑到所选文化主题的适切性与多元性,更为重要的是教材所呈现的语言文化必须增强学生对国家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外语教材编订不能盲目沉陷于对目标语言文化的长期學习,从而清除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与认同。处于全球素养核心时代,我国小学外语教材的编写应该着力体现强烈的文化自信,要在中西方优秀文化内容选择以及数量配比上进行合理化设计,重在凸显教材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改造,凸显教材以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为根基的国际视野。

    (二)文化素养导向下的外语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12]面对21世纪文化全球化、面对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浪潮,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都依赖于广大外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广义上有共同之处,还呈现出自我的特殊内涵。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指“能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掌握目标语言文化中正式和非正式用语,并且能进行流利、得体的交流”[13]。它是外语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与自我学习中不断锤炼与积淀而形成的特殊涵养,它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与人格和谐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前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困囿于以往外语师资目标培养模式体系,外语师资教育过多偏重教师语言能力发展。而相关外语语言文化课程缺乏合理统筹设置与编订,致使原本弥足珍贵、为数不多的英美国家文化之类的课程也只是徒有虚表、流于形式。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普遍先天不足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承借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超越了时空界限,实现了文化共享,也由此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挑战。在这样的大时代境遇下,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愈发重要。外语教师作为语言文化的传承者,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在传授异域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中实现平衡,是走向文化趋同还是走向文化规避?这是广大一线外语教师亟待思考的改革深层问题。面对新的时代发展机遇、面对新的改革挑战,广大外语教师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潮头,从全球文化视野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当下小学外语教学进行一番理性审视与思考,在思考中进一步增进认识:外语教学既是对异国语言的学习,也是对多元异质文化的传播,更是对本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外语教师要肩负起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优秀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使命,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发展理念,从而促进学生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共生,发展全球素养。

    (三)文化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

    近些年,受全球多元文化影响,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一个普遍热议的话题。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在其漫长发展与演变中的历史积淀。语言既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外语教学不应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应当是一种文化教学,这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外语教学界改革之共识。因此,厘清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实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和语言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很容易使语言教学变成文化教学,或者使理论流于空谈[14]。我们不能因为一谈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就肤浅地将文化认定为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忽视语言自身的教学规律,切不能因此而本末倒置。当下的外语课堂教学,要纠正以往过分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而忽视文化精神之灌养这一片面的实践做法。应该在充分认识外语教学内部规律之基础上,辨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辨别不同语言形式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辨认文化在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映射等问题。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语言教学,而绝不是从语言的角度去教授文化。

    那么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开展语言文化教学呢?Byram认为,文化教学“应当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知识和语言文化技能,以便和外国一些具备同样背景和教育的人成功地进行交际。他们需要有意无意、设身处地理解外国当地人的文化,并能够合适地接受其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15]。也就是说,外语语言文化教学必须要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链”,即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行动力。

    “跨文化素养链”的前提是语言知识与技能,而促进素养链形成的则是语言文化教学,这是手段。关于语言文化教学,Tomalin和Stempleski于1993在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七大语言文化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逐步明白一个事实:所有的人都会表现出由不同文化而产生的行为;(2)帮助学生逐步明白:社会的各种因素,诸如年龄、性别、阶级和居住地都无一不影响着人们说话和行为的方式;(3)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目的文化中在一般情景下人们的具体习惯行为;(4)帮助学生增加对目的语中的词和短语的文化涵义的理解;(5)帮助学生发展根据证据对目的文化作总体鉴定的能力;(6)帮助学生培养搜寻和组织文化信息的必要技能;(7)激发学生对目的文化在智力方面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对其他民族的同情和理解。”[16]这七大语言文化教学目标为小学外语课堂文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链”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参照,对于当下我国小学外语语言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改革启示。

    (四)文化素养导向下的外语测试评价

    语言测试与评价是小学外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诊断与调节语言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全面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测试与评价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改革的难题。能否实施有效的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这将直接关乎到当下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效。然而,“核心素养是一种复杂的学习结果,而现有评价大多局限于认知领域,且偏向于分科知识的考察,难以充分评价学生复杂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隐性知识和态度层面的要素”[17]。目前,小学外语学科测评仍然以纸笔测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其测评指向也只是聚焦语言知识与能力这一单一素养维度,缺乏对学科核心素养其他方面,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合理、有效测量。这就造成了测试与学科发展、评价与人的发展严重错位与脱节的严重问题。现行的测评体系根本无法有效衡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国内学者发现核心素养的科学测量方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学界尚未真正厘清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二是缺少针对学科基本活动经验、学科思维品质、学科思维方式、学科學习能力等的合理评价方式,特别是相应的评价技术;三是缺少精通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等非结果性评价技术的专业人士[18]。多元文化时代,核心素养评价是外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历史必然,也是全球素养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变革的时代呼唤。然而,现实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通过何种途径能切实改进现行外语学科测评方式,增强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有效性?

    从文化全球化发展态势出发,以全球素养为评价改革框架,推行并实施基于文化素养为导向的学科测试评价改革,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改革的国际路径。如何实施基于文化素养导向的学科测评改革?这就需要外语教师必须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以全球素养的视角,从测评内容、测评形式与测评结果三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要从结果性评价的理念中跳出来,建立一种问题情境的评价理念。要关注问题与情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关注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选择恰当方式进行学科表达、阐释,进而解决以往从未见过的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不同于聚焦“知与不知”的结果性评价[19]。为此,要改革现行过分考查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评价思路,适度增加一些文化情境开放性题型。一方面通过增设文化情境题型,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正确理解和合理表达,提升语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情境问题,考查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跨文化分析与理解力、跨文化议题评判力等。在学生对文化情境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学生深层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通过实施基于文化素养导向的学科测评改革,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连通与联动,从而真正破解现行外语学科测评这一难题,实现由学科核心素养向全球素养转型,实现由合格外语人才向合格国际公民转型。

    综上,PISA全球素养的推出是21世纪全球多元文化与教育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必然产物,是评价未来合格国际公民的最新标准框架,同时也为我国当下外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启示。时下,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广大小学外语教师必须立足于更高的改革原点,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去洞悉、审思当下的小学外语课堂教学。语言教学之原点与终点终究是谋求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与文化。外语教学必须基于现实社会情境和全球多元文化语境,将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文化、态度及价值观融为一体,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置于全球素养框架内,以文化素养为纽带,联通学科核心素养与全球素养,着力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外语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包天仁.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形势和前景[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0(21).

    [2][5][6][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27/10/1609415_725467696.shtml.

    [3]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

    [4]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 2016(5):79-86.

    [7]梅德明.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文汇报,2018-02-09.

    [8]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14-16.

    [9]刘艳红,Lawrence, Zhang,等.基于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J].外语界,2015(6):85-93.

    [10][11]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4):7-10.

    [12]韩振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N].中国教育报,2014-09-05.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中国教育报,2013-09-10.

    [13]张凤祥.生态视域下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J].教学与管理, 2011(33):59-62.

    [14]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试论“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1999(1):35-38.

    [15][16]孙广治.多元文化氛围下的语言文化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4):114-116.

    [17]郭宝仙.核心素养评价:国际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7(4):48-55.

    [18]孔凡哲.从结果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究竟难在何处?[J].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6(5):1-1.

    [19]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1):1-6.

    (責任编辑:赵淑梅)

    Abstract: To put subject core literacy in global literac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by the training of qualifie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citizens international goals change, must be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namely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to select i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content and ratio of the number on the rational design, focus on rehabilitation of students “spiritual world” to highlight th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aterials to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gen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of vis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communic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help students to form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hil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foreign cultur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lass must be based o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literacy chain”, that i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intercultural action motivation. The English test and evaluation should reform the current way of thinking of overtesting students'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appropriately increase some open questions in cultural situations.

    Key words: global diversity; PISA global competenc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reform measures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