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杨 军
【摘要】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审读教材,挖掘研究因素;对比参照,拓宽研究视野;开设专题,加大研究力度;走向生活,开发研究课程。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和特性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探索,研究性学习已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它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应与学生实际相连,与课堂教学共生。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必须回归课堂,回归到学生这一主体,从实际出发,拓展学生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对此,笔者作了以下思考与尝试:
一、审读教材,挖掘研究因素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者应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带着“研究”的目光去品读,将教材直接作为研究的对象,由被动获取知识到主动探究学习,从迷信教材到全方位地审视教材,甚至到背叛教材。如《项链》,传统的观念认为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地思考“玛蒂尔德身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些我们今天还在继承和弘扬的美德”,从而从新的角度全面审视玛蒂尔德的形象。再如《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指导学生查阅一下资料,与他们一道研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对比参照,拓宽研究视野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领会其特点,探讨普遍规律。
1.与原文比较。由于受篇幅限制,有些课文是节选或删节,在教学中,可将它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品读原文,从而获取更深的体悟。如让学生比较《荷塘月色》原文与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什么异同,体会编选者删节的意图是什么,根据是什么,效果如何等。
2.与同类比较。同样是写景散文,比较《荷塘月色》、《绿》两文不同的感情与风格;同样是写母亲的小说,高尔基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和叶圣陶《夜》三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因其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就可通过比较,感受不同艺术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3.与《读本》比较。《语文读本》是对语文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充分利用《读本》,将它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将课文与《读本》的内容比较阅读,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三、 开设专题,加大研究力度
为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使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笔者尝试开展专题式研讨的活动,主要有:
1.作家作品专题研讨。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进行赏读品析,探寻作家的心灵世界,感受文章的魅力,品味精彩句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之后,笔者印发了几篇朱自清的精美散文,如《匆匆》、《冬天》、《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然后让学生写赏析文章,不少同学还到网上下载一些评论朱自清的文章。在此基础上,举行“走近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畅谈体会,交流心得。这样,学生对朱自清其人其文有了更深的认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2.时文分类赏读研讨。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阅读观,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好作品、新作品,拓宽知识视野,塑造健全人格,陶冶美好情操,培养人文素养。如上学期,笔者就分四大类型向学生推荐了系列文章供他们品读评析,这四类是:“敬畏生命”、“拥抱自然”、“感悟亲情”、“放飞理想”。一个阶段侧重一个类别,读后或写评析文章,或开阅读交流会,或举行名段朗读比赛等等。
四、走向生活,开发研究课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人文性校本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拓展了一片广袤的空间,让学生发挥特长,提升人文素质。具体操作方式是:首先,笔者精选了几门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主要有现代诗歌阅读、名家散文品析、古典诗词揽胜、马塘人文风情、田园诗人及田园诗赏析、唐诗欣赏等。其次,按报名情况分组,成立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或让学生收集资料,交流感受,或指导方法,探寻规律。最后,举办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会,各组各显神通,或欣赏品评,或论文交流,有的小组还制作了课件进行展示。“唐诗欣赏”小组的同学们还将唐诗分门别类,精选出“离别类”、“写景类”、“边塞类”、“爱情类”予以比较赏析。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了众多学生,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感到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必须做到:
一、建立互动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中,可以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但不能限制其思维的方向,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方式与学生交流,但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树立新的教材观
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展研究性学习决不囿于课本,要拓展教学的新天地,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天地万物于语文教学中。
三、分层指导,适度评价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深入其中,进行辅导。在指导、参与整个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体会与提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为了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在评价中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究的快乐,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