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探析

    

    

    

    【摘要】? ? ?? 实施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是实现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的系统工程。我国部分高校推进完全学分制的实践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可示范推广的成熟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在开放大学办学中实施完全学分制对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开放教育理念、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以课程为中心”是完全学分制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教学教务管理围绕课程和课程体系管理、学分管理和学籍管理三条主线开展,要重视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课程库、学生库、学分库、专业库、师资库五个关键数据库的建设。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的九个核心业务模块是学籍档案管理、课程团队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管理、课程体系管理、选课管理、课程考核与评价管理、学分认证与转换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以及信息支持服务管理。

    【关键词】? 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以课程为中心;课程体系;自主选课;教学教务管理;学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24.8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9-0026-07

    一、完全学分制发展综述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教学的创新性、开放性和选择性,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学分和绩点作为学习计量单位,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畢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当前实施的学分制形式主要是学年学分制,有的高校为了体现学生成绩质量,在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又叠加了绩点学分制。学年制教学有非常强的规划性,课程体系专业性强,但在跨学年和跨专业选课及择教选课方面存在形同虚设、名不副实等问题(李可意, 等, 201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一些高校或院系开始逐步尝试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支持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弹性的修业年限,打破了学年学分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的特性,在选课、学习计划安排、修业时间、专业选择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因此,有研究者(陈友情, 2018)提出,实施完全学分制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或院系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选修课程量少质低等问题(李洋洋, 2015)。此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培养计划的理解不同,往往难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完全学分制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未形成一套可以示范推广的成熟体系(殷明, 等, 2016),包括与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相契合的信息管理平台目前也找不到一套理想模型。

    开放教育是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学习制度,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笔者认为,在开放教育中实施完全学分制,对促进学习自由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完全学分制有助于开放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是完全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学生依据个人需求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教与学都更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通过在完全学分制中建立自主选课制,将学生选课、教学评价、教学标准、教学行为和绩效考核关联起来,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四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学分认证标准,打通高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学习成果认证渠道,促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拟从开放教育视角探讨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教务管理的核心要素。

    二、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的关键要素

    我国当前的开放教育实行的仍然是学年学分制。推行完全学分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更新学分制的管理标准、制度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的关键要素如下:

    (一)一个管理中心

    “以课程为中心”是完全学分制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学分制的最本质区别。学年学分制管理是以专业为核心的,每个专业制定体系严谨的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统一按照教学执行计划规定的进程学习;教师通常以教研室为最小组织机构进行管理,讲授同一类学科的课程;教务管理也围绕专业开展课程建设、学业考核和毕业管理等工作。而完全学分制则以课程为管理核心,教学与管理围绕课程进行,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务管理更加重视制定课程编码规则和管理课程库,以课程体系的灵活组合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可选择性和可调整性。

    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课程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是开放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关键环节。北京开放大学褚宏启校长指出,课程应该成为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原点”和“圆点”。图1给出了在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从学生、教师、管理者这三个重要维度出发所涉及的各类主要的学习、教学和管理活动。可以看到,从课程建设、学生选课、缴费、教学组织、学业考核、学分获取至毕业审核等各管理环节中,都凸显“以课程为中心”这一新的开放教育管理理念。

    (二)三条管理主线

    从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运行过程来看,由一定数量的课程按不同特性组合成一个课题体系,形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给学生选择和修读;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和考核取得合格成绩就可以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并通过成绩、学分、绩点三项指标来定量定质地评价其学习效果;学生历次获得的学分都存储在其个人学籍档案中,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依据个人实际需求选择或者调整专业;当学分积累到一定量级,达到了某一专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要求时,学生就可以申请这一专业的毕业证书,若同时符合该专业的学位授予条件还可以申请学位。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课程与课程体系管理、学分管理、学籍管理这三条主线贯穿学生整个学习周期(图2)。

    1. 课程与课程体系管理

    课程是完全学分制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在完全学分制中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个性化培养方案管理、建立自主选课制和实现灵活的修业年限管理的基础。当前,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导致选课制运行不完善,是制约学分制发展的重要因素(闫云凤, 2016)。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适用于完全学分制的课程编码规则。为实现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课程编码要尽可能涵盖课程的关键和主要信息,包括学科归属、课程深度、学分、能力架构层次等。课程体系管理要紧密契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完成学分在素养、知识和能力等不同领域的按比例分配,解决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广博性”相平衡的问题。

    2. 学分管理

    学分是完全学分制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课程学习成果的量化表现形式。它并不是简单地为每一门课程赋予一个数值,学分要综合量化学习内容、学习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知识和技能应用效果以及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将诸多因素与课程捆绑在一起,才能形成课程的有效学分,体现学分的含金量。同时,课程学分还要体现出不同学习领域的按比例分配,使得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互支撑。依据“学分计量、绩点论质”的原则,北京开放大学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采用“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制”,通过学分、绩点和成绩三项数据呈现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和质量,是对开放教育学分管理的有益探索。

    3. 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命周期,包括学籍档案管理、课程和专业选择管理、毕业和学位管理等环节,是完全学分制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学籍档案不仅要记录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更要全面如实记载学生所修读的课程,选择的专业,获取的成绩、学分、绩点,缴纳的学费,等等。在课程和专业选择方面,学生可以在一入学即选定专业,也可以先选择课程学习,在获取了一定学分后,依据已获取的课程学分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契合情况或个人职业需求来选定专业,并有目的地安排后续学习计划。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和最终载体,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考核,经过学分积累,可以对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组成规则和学校学位授予条例的相关规定申请毕业和学位,这就实现了用学分进行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

    (三)一个信息化平台

    在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开放教育要探索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管理手段和管理平台的支撑。因此,建立一个灵活、便捷、优质、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完全学分制管理的迫切需要。调研显示,我国几所开放大学当前的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平台都是基于学年学分制模式建立起来的,平台以专业管理为核心,学生入学即选择专业,按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进行选课(目前基本上都由导学教师为学生进行集中配课),学生按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修满毕业总学分并且符合修业年限要求后可申请毕业。而基于完全学分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体现“以课程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课程管理是整个信息化平台管理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要围绕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大类用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教学和管理周期出发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空间,为教学和管理者提供功能完备、流程可控、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图3给出了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架构以供参考。

    (四)五个关键数据库

    在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的核心业务中,要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重点建设几个关键数据库:

    1. 学生库

    学生库存储并管理与学生相关的各项信息。其信息来源是招生报名信息,并迭加学生在整个学习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各项重要数据,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入学信息、学籍注册信息、修读专业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与学分信息、学历学位信息等。

    2. 课程库

    课程库存储并管理开放教育所有课程的必要信息,课程库是选课、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组建课程团队的数据源,其存储的信息主要包括课程编码、名称、性质、类别、层次、学分、负责人、归属机构、学分能力矩阵分布比例、考核要求、课程大纲等。

    3. 专业库

    专业库中的信息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信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执行计划等数据集,其中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最能体现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学分制的不同之处,它通过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个性化培养方案管理。

    4. 学分库

    学分库是与课程和学生关键信息相关联的以成绩、学分、绩点为主要元素的数据库。可以将学分库看作校内学分银行,存储了学生的校内课程学习成果和校外学习经历认证成果,是学生申请毕业和学位(学分转换)的数据凭证。

    5. 师资库

    师资库存储和管理教师各类信息,包括教师个人基本信息、类别、职称、所属机构、授课经历、行业企业经验、专兼职情况、评教情况等,是组建课程团队和专业团队的依据。

    这五个关键数据库存储着完全学分制管理的核心数据,图4给出了这几个关键数据库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互相独立又互相共享关键信息,形成以课程库和课程管理为中心的数据流和业务流。

    

    图4 完全学分制管理的几个关键数据库关系图

    三、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的

    核心业务模块

    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开放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應该完成学生从招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其业务涉及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收费管理、课程管理、专业及培养方案管理、教学任务落实管理、选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分认证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管理、师资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办学机构管理、信息化平台管理等。这些业务模块环环相扣形成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的完整教学管理体系,在这里仅就对于推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具有关键作用的几个核心业务模块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学籍档案管理

    学籍档案管理是学籍管理的首要任务,从国家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说,为学生建立终身学习档案也是学籍管理的重点工作。在完全学分制管理中其特色主要体现在:①学生通过入学资格审核,即为其建立完整、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档案;②建立学生修读专业灵活选择与审核制度,使学生可以依据修读课程和个人需求自主调整专业;③建立弹性修业年限,在满足教育部规定的最短修业年限并且未超过开放大学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的情况下,学生只要获取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即可申请学历证书。

    (二)课程团队管理

    在完全学分制管理中,教师以课程为中心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的负责人通常应由校内专职教师担任,负责聘请校内外师资组成课程团队,共同研究、完成编写课程大纲、制作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建设题库等工作,并承担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任务。在完全学分制管理中,打破开放教育传统的班主任和导学教师制,赋予课程团队教学之外的管理与支持服务职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一站式学习支持,若能鼓励同一门课程组建不同的课程团队,配合学生自主选课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将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专业培养方案管理

    完全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与学年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最大的差异是,可以依据学生个人学习目标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基于完全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管理主要涉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课程体系管理、学分权重分配、各模块课程池的组成以及专业方向管理等。开放教育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能有效支撑学生知识、素养、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能支持学生依据个人能力提升和职业规划需求制订学习计划,促进学生的自我驱动学习。

    (四)课程体系管理

    课程体系管理是专业培养方案管理的核心,所以在这里单独展开分析。当前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侧重学科和专业知识架构,基本是围绕课程性质进行课程模块设置的,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通识课、学科大类课、任选课等分类,在每个模块下又依据选课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基于完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要更加注重对能力素养和知识领域的综合考量。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规划了五个独立且相融的基本学习领域:专门知识、广泛且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应用与协作学习、公民与全球学习(殷明, 2016)。我国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提出了精进教学品质、致力国际接轨、厚植就业能力、体现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褚宏启教授(2018)提出针对中国的教育目标有六种核心素养特别重要: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以及信息素养。上述信息对完全学分制课程体系架构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可以结合能力素质培养和课程知识学习来对学分进行分配,建立如表1所示的知识、技能、学分与课程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设置框架(表中数值仅作示例)。

    (五)选课管理

    选课包括统一配课和自主选课两大类,开放教育的完全学分制要在自主选课方面体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当前,高校在完全学分制实践中并未完全放开自主选课,大多是在对必修课进行统一配课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自主选课应该支持多种模式的选课设置,包括限时选课、不限时选课、同课选教师、跨专业选课等(蔡礼渊, 2017)。开放教育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生自主选课受学习需求和目标导向驱动,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很好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所以在选课管理中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优化的选课算法,为学生提供选课推荐策略和专业的选课指导。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管理

    开放教育由于网络学习所占比重较大,其课程考核尤其要重视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考核标准要实现知识内容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课程考核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多元化,依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特色设置考试形式,打破惯有的卷面笔试、论文、大作业等常规模式,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考核方式、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美国学历资格框架提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论”,围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对其的融合应用,即围绕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进行考核评价,对我们改革课程考核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此外,课程考核一定要与教学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对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进行诊断与改善。

    (七)学分认证与转换管理

    开放教育学分认证包括学生校内课程学习成果认证和课外学习成果认证两大部分,前者是对学生选课并通过课程考核获取的学分予以认定并记载,后者是对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类课外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与转换,这些课外学习成果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各类学科比赛获奖证书、科技创新成果、研究成果、专业实践经历和既有经验等。通过设置学分认证规则和标准制定审核流程和规范,对这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并转换成一定的学分,充分体现出完全学分制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八)毕业与学位管理

    在完全学分制模式下,毕业审核和学位审核是一个包含时间、学分、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多维度审核过程。开放教育学习时间的自主性实現了弹性学制(刘亚超, 等, 2015),自主选课的灵活机制使得每一位学生在符合课程体系规则的条件下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学分认证积累的总学分要满足所修读专业课程体系在各学习领域的学分矩阵结构分布要求。同时,在完全学分制中课程学习周期将打破固定的学期模式,呈现多样化。上述种种都将对开放教育毕业和学位审核的频率、时效性以及严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九)信息支持服务管理

    完全学分制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但由于刚性要求和统一的计划性配置大幅度减少,将使得学生在自主选课、选择专业、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等方面产生迷茫和不确定性。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干预为学生提供导学支持服务,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我们更应该借鉴数据挖掘思维、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个性化需求,通过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快速、精准的特征画像、课程和资源推荐以及学习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更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建立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孙宏辉, 2016)。

    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中,整个教育组织体系、教学服务体系乃至教学活动的方法、教学资源的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其中也蕴含了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陈丽, 2018)。在这种大背景下,探索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的系统工程。我们相信,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在开放大学完全能够实现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完全学分制(黄先开, 2016)。本文仅试从教学教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一些核心要素,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以课程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加强学习研究,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蔡礼渊. 2017. 基于完全学分制选课的算法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1):118-119.

    陈丽. 2018. 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J]. 中国远程教育(9):6-8.

    陈友情. 2018.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新模式探究[J]. 科教文汇(8):23-24.

    褚宏啟. 2018. 为信息技术找到灵魂[J]. 中国远程教育(9):13-14.

    黄先开. 2016. 北京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思考和规划[J]. 中国教育信息化(13):37-39.

    李可意,刘红梅,韩永萍,等. 2016. 完全学分制下教学改革思路和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40):98-99.

    李洋洋. 2015. 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突破[D]. 锦州: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刘亚超,段玉玺. 2015. “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33-36.

    孙宏辉. 2016. 在线学习过程管理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J]. 中国远程教育(11):17-21.

    闫云凤. 2016.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18):6-8.

    殷明,何静,郑继昌. 2016.学分矩阵结构在完全学分制改革中的探索与应用:基于美国学历资格框架DQP的高职学分制教学实践[J]. 当代职业教育(6):91-94.

    收稿日期:2018-10-07

    定稿日期:2019-03-06

    作者简介:孙宏辉,硕士,工程师,北京开放大学教务处(100081)。

    责任编辑 单 玲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