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社会适应与教育诉求
赵小段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 510405)
【摘要】梳理我国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现状调研、类型与层次、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策与措施。基于研究现状,论述我国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民工是指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传统户籍制度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他们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不能取得与拥有城镇户口身份的劳动者平等地位并享受相应权益,它披露了传统户籍制度及附加在这种制度之上的其他相关政策所具有的非公平性乃至歧视性,尽管这种非公平性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延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1】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农民不断实现职业、地域和身份上的转移,使现有农民向市民转化。近年来,农民工市民化的进展如何?农民工市民化有哪些特征?目前达到什么程度或水平?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怎样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我国学者对这些问题都有初步探讨与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领域包括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本文就我国学者近年来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我国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概览
(一)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
我国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界定并不少见,但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界定相对较少。有的学者认为,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是指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培训等,使农民获得职业能力转变、居住空间转移、社会文化规范与角色内涵的转型,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重建与城市社会生活的再适应所应具备的再教育过程。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教育培育农民的个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教育,培育他们的再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外延主要包括: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2】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市民教育,就是针对新市民在社会变迁、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角色转换、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新市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开展的,旨在帮助新市民成功转换社会角色,让其迅速适应城市、融入城市,顺利完成继续社会化,实现农民市民化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新市民教育是提高新市民素质,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系列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发展、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3】由此可见,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如何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镇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素质。
(二)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现状调研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调研,主要有于伟等人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上海、北京、深圳、江苏、辽宁、山东、吉林、河南、四川、安徽、贵州进行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学历较低与语文素养差、技能起点不同与整体素质较低、教育培训没有经济障碍和时间缺乏。【4】朱芹对无锡惠山区玉祁镇玉东村、滨湖区胡埭镇花汇苑社区、滨湖区太湖镇糜巷桥村等地区做了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无锡对农民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相对比较缺乏,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政府重视的力度还比较欠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滞后性;农民在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方面所接受的教育培训也较少,政府部门和各个社区对这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足,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教育体系,相关的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农民对城市新的社会环境还不能适应,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与城市市民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政府和社区等相关部门对社会公共道德、行为规范标准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活动不够丰富,社区的一些资源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比如,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社区虽然设有图书馆、阅览室,但光顾的人很少),社区负责人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深入到农民之中并积极关心农民的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行动还不够,等等。【5】
(三)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类型与层次
我国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研究类型与层次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主要从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内容、教育培训方法、教育培训效果等角度描述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概述了目前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现实境况:教育实践漂移;政策缺失与体制乏力;学界失语;社会流动机制陈旧;农民工自身教育上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残缺”;农民工群体弱势化导致使话语权缺失。【6】有学者认为,农民工培训内容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安全和自我保护的培训教育,如维权、安全知识等;第二层是“谋生手段”的教育培训,即技能教育培训;第三层是“改变命运”的教育培训,如学历教育;有学者认为,农民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文化修养、道德人格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农民工作为一名工人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学校职业教育不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训的目的是满足产业、企业用人的要求,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上都要符合这个导向;也有学者认为,农民工的素质教育除了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教育外,还应该包括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家属教育等多个层次,政府应该针对各个层次不同的需求组织编制各种不同的教材和培训班,给予分类指导。除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还提出了对农民工开展“责任教育”和“感情教育”的新概念。他认为,应该从政府和企业的层面开展培训,让农民工从心理上融入城市,融入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让他们热爱这座为之付出辛勤和汗水的城市,产生自豪和依恋的感情,这样更加容易提高他们接受教育培训的兴趣和自觉性。【7】
(四)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学者认为,新市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新市民教育缺乏统一认识、新市民教育机制还没有建立、新市民教育资源覆盖面不够广泛、缺乏专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8】有的学者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教育培训机制: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及配套机制;教育培训内容、方法:未能切合农民工特点及需求;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9】有的学者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五个困境,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开展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政府对教育培训的管理与指导不到位;培训基地建设与培训内容有较大改善空间;新型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新的挑战。【10】有学者认为进城农民工教育问题主要有:农民工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问题、教育高收费和农民工的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责任问题。【11】
(五)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有学者提出了三条实施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设:提高对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优化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改善进城农民物质生活待遇,为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提供社会保障;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工程。【12】有学者认为以社区教育为载体,通过整合新市民教育资源、拓展新市民教育途径、完善新市民教育内容、营造新市民教育氛围等措施,加强农民工市民化教育。【13】有学者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主要有: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符合农民工需要的教育和培训、通过法律保护和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范和质量。【14】有学者建议从六个方面走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实现教育培训队伍的专业化、实现教育培训内容的综合化、实现教育培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教育培训管理的法制化、实现教育培训运作的系统化、实现教育培训体系的合力化。【15】有学者认为解决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包括,视野转换:从弱势关怀到强国关注;长线教育:学力提升与素质培养;短线培训:技能获得与市场定向;经费保证:多元承担与制度支持。【16】有学者认为农民工教育的策略主要有:在培训内容上,职业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要齐头并进;在培训方式上,要结合农民工实际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建构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多元化农民工培训机制。农民工培训机制包括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工、用工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参加或组织培训积极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为辅、农民工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组织机制以及其运行形式的教育培训机制。【17】还有学者提出农民工素质教育的对策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城市适应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质;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农民工应立足自身,重视家庭教育,努力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素质。【18】
二、我国学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评析
(一)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有一定进展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农村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成为这个特殊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众,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农民工”,显示最早的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时间是1980年,到2013年11月,相关的研究搜索已达到96579条;而以“农民工市民化”为关键词的搜索仅190条,研究的领域包括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农民工市民化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早已存在,但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当然,这并不排除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涵盖在其他相关研究中。从上述研究概览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学者在近几年来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新市民教育、农民工教育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等,虽然称呼有所不同,但所研究的对象基本一致。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类型与层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几个层面的内容。
(二)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似乎不用再去论证,但如何提升农民工市民素质教育的水平,满足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多元经费保障机制,组建更专业的师资队伍,拓展新的教育形式等还需要高水平的研究,从更高更深刻的理论视角俯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尤为重要和必要,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与相关人员从更科学和更高的视角去研究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问题,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成效,从而助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三)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需要新的平台与载体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由30%提高到70%的阶段,即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按照我国初步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2020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55%左右(大约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城市总人口 8.28 亿;205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76%以上(大约每年提高 0.7个百分点),城市总人口将达到 10.9 亿。也就是说,到 2020 年,大约需要转移 2.52 亿农民。从 2020 年到 2050 年,需要再转移 1.63 以农民进城。在大规模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需要更加完善与庞大的教育培训体系支撑我国城镇化的进展,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与背景下,借助正规教育的平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似乎不太现实,但借助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工程有着较大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可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形式与途径,借助当前社会管理创新之际,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以社区教育为载体,搭建新的素质教育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工尽快融入所在的城市,成为高素质的新市民。
(四)中外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对比研究有待拓展
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但在西方很多国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都经历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作用,都很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如美国1962年的《人力发展与训练法》和 1964 年的《就业机会法》等;1905 年,英国政府为了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对容易,出台了《失业工人法》,标志英国政府济贫政策向福利国家政策转变,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提供就业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从而创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社会环境等。世界各国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为我国开展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经验与做法,因而,进一步拓展中外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比较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新市民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五)体现区域特色的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有较大空间
我国学者关于体现区域特色的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相对薄弱。关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无疑是一个重要命题,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如何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特点,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推进力度,无论是对于推进城镇化发展,还是提升城市文化素养,以及对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农民工现状开展市民化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依据区域特色,选择合适的对象,采用合适的形式,开展农民工市民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可以得到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3.
【2】 朱芹.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以无锡实践为例[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4.
【3】【8】 蒋新红.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8):9.
【4】于伟等. 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7(5):5-7.
【5】朱芹.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以无锡实践为例[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5-29.
【6】李亚芹等.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现实境况分析[J].职教通讯,2007(1):33.
【7】朱芹.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以无锡实践为例[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9】 崔铭香.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4-95.
【10】 唐踔. 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2010(2):35-36.
【11】【17】谢建社.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7下) :5-6.
【12】朱芹.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以无锡实践为例[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0-37.
【13】蒋新红. 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教育探讨[J].成人教育,2012(3):21.
【14】崔铭香.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5-96.
【15】唐踔. 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2010(2):36-38.
【16】于伟等. 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7(5):7-9.
【18】 张联英等. 关于加强农民工素质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职工教育,2013(8):55-56.
Social Adjustment and Educational Appeal of Peasant's Citizenship
——A Review of Chinese Scholars' Studies on Quality Education of Peasant's Citizenship
Zhao Xiaoduan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dong, Guangzhou, 510405)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Scholars' Studies on quality education of peasant's citizenship,includes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types and levels ,the main problems,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peasant's citizenship.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Scholars' Studies on quality education of peasant's citizenship Bases on research status.
Key words: Peasant's citizenshipQuality Education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