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中非虚构文本应用及其启示
马纳克
[摘 要] 美国幼儿园及小学虽然至今没有统一教材,但其教学活动材料极为丰富,且在形式上注重非虚构文本的应用,其缘由固然与欧美社会发展的文化和历史相关,但尊重儿童自身发展规律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普遍认同社会文化与生态系统理论,以及非虚构文本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也是重要原因,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语言与文学素养、激发兴趣、发展其认知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早期儿童教育课程实践应逐步加强非虚构文本的应用,并在多领域中全面渗透,以促进我国儿童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非虚构文本;早期儿童教育;教学材料
文本是人类社会逐渐生成的书面语言符号(包括计算机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类劳动与学习活动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习者阅读的重要介质。人们的学习活动通常由阅读开始。当前全世界的幼儿和中小学生课内外读本显然是以故事文本为主,但非虚构文本也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文本类型。虽然不少文本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虚构”与“非虚构”之分,但众多的研究者依然倾向于将文本划分为多种类型。
较早提出文本类型的是德国学者赖斯,她沿用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文本分为内容为主、形式为主、感染为主的三类文本,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文本。[1]其中內容为主的文本注重文本的内容,这种文本主要传递信息,反映客观事实,所以被称为“信息文本”。纽马克同样是运用布勒的理论对文本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表达类、信息类和召唤类文本。[2]他认为,信息类文本包括教材、专业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与著作、会议纪要等,是对客观事件的写实性描述,其语言往往不带个人特色。
被称为非虚构文本的是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文本,大体上等同于信息文本,它通常是指就一个非虚构主题传递信息的文本。此类文本结构具有说明特质,通常包含主题呈现、特征描述以及与主题相关的事件或活动在同一层级的对照与比较,有时还有总结的文本。[3]非虚构文本与信息文本虽然均注重于承载并传递信息的功能,但相对于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的信息文本,非虚构文本更加突出其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更加强调制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立的制作行为,更加支持阅读者的个人思考与体验,更加追求其内在的逻辑与秩序。
一、非虚构文本在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概况
美国早期儿童教育注重非虚构文本应用经历了随社会文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而渐生渐变的过程。自1989年在美国“科学脱盲”教育改革运动中发表的“2061方案”面世以来,美国幼儿园、小学以及其他早期教育机构,在教育内容上呈现出更灵活而丰富的趋势。“2061方案”建议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每门课都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并训练必要技能。[4]在此影响下,近几十年美国幼儿园课程呈现出显著的特征。首先是倡导幼儿园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发展要求。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意味着尊重儿童,把儿童视为独立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适宜的方式对待各具个性特点的儿童,即因材施教。其次是推动多领域综合课程的开设。全美幼教协会认为,课程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结构,它包含了儿童需要掌握的多项内容,教学活动即是为达到规定课程目标的系统过程。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常围绕一个主题而采用多种方法,把各种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即创设综合性课程。教师选择并确定这些主题,需要了解儿童的兴趣与发展状况,并将主题和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儿童亲身体验。由此,美国早期儿童教育材料的创造与应用,自然而然地建构在儿童已知和欲知的背景上,与“实际”和“实用”结合起来,非虚构文本也因此得以应用,并逐渐被增加了权重,提高了地位。
美国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在行业内以及地域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下,也呈现出“趋同”之势,但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机构至今仍保留着很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美国虽然于2010年颁布了统一课程标准,即CCSS(Common Core States Standard),[5]并得到广泛响应与支持,但在课程开设与教材使用上仍无严格的统一要求。目前美国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研究、生活与家政、美术、音乐、健康与体育、信息媒介等方面,所有课程均十分注重阅读与理解、沟通与表达、动手与操作,强调独立思考与个体表现。
二、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强调非虚构文本应用的原因
首先,尊重儿童自身发展规律以适应时代发展是其主要原因。儿童早期是其语言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6]语言能促进儿童与他人及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既促进其认知技能发展,又增强其社会交往与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语言学习对儿童持续发展十分重要。[7]不少美国研究者认为较低语言教育水平不仅对儿童个人而且对国家在教育、健康和经济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多项指导性文件或教育规划中,美国均重视语文素养教育,视之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非虚构文本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正是提高儿童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建议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有一半教材为信息文本。
其次,普遍认同社会文化与生态系统理论也是其重要原因。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了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了儿童在有、无中介条件下学习的差异,揭示了在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外在条件的干预与支持下发展的可能性。[8]非虚构文本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在支持,能够为儿童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提供充足的词汇及概念,能更好地反馈儿童学习的兴趣及实际水平。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支架式学习经验对其理解能力以及个体自我发展十分重要。在教师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下,儿童的语言与认知能力依托非虚构文本,则能更准确、真实地获得已有知识与经验。另外,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受到与他人及环境之间互动的影响。这也从侧面支持了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与环境、与他人互动而获得的观点。[9]
再次,非虚构文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基于儿童直接的、正面的反馈而发挥积极作用,也是促进非虚构文本应用的重要原因。非虚构文本更加突出其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的特点,[10]决定了其在传递真实认知经验、增强儿童的亲身体验与操作能力、建立起有序的逻辑思维秩序、培养儿童的求真信念与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美国研究人员相关定量、定性研究表明,非虚构文本非常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以及认知能力,[11]通常能通过对儿童所具有的吸引力来提高儿童的参与度,从而增强其对照、比较、推理等较高阶段的认知能力以及相应的语言行为能力,而这些必然成为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强调非虚构文本应用的理由。
三、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应用非虚构文本的目的
美国早期儿童教育注重非虚构文本应用其直接目的就是通过阅读与表达等来培养儿童的语言与文学素养。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们普遍认可的早期儿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12]因此语言教育一直是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显然,语言文字符号不仅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并不断积累的认知经验与社会文明,而且是通过长期交流使用而不断形成并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共识与规则。在语言教育启蒙阶段,教学文本呈现给儿童的不是简单的认读、听写和記忆。它不仅要简洁、明确、真实,而且要便于探究、观察和思考,要有利于阅读与表达。[13]相形之下,非虚构文本的应用更能直接而有效地为儿童语言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因此美国早期儿童教育广泛使用非虚构文本。事实上,美国早期儿童语言教育通常包括阅读、拼写和写作等重要内容,大多数教学材料主题连贯,图表使用多,内容贴近儿童生活,[14]因此有利于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进行详尽阅读训练与指导;有利于引导儿童思考,进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主动表达并积极互动与合作,以培养其调查及动手能力。
另一主要目的便是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儿童认知能力涉及多方面,但就非虚构文本而言,主要是指在处理信息文本过程中所培养的认知能力,比如阅读过程中所涉及和运用的识记、评价、整合和应用等技能,这些能为儿童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除了重视语言教育之外,美国早期儿童教育还十分重视数学、社会和科学的通识认知与意识启蒙,这是发展人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15]启蒙阶段的数学大多是规则意义上的认知,应用非虚构文本自然更为相适相称。相比于丰富的、生活化的、艺术化的、信息化的数学教材,美国早期儿童科学教育取材则更为灵活而丰富,主题更加有趣而明确,大到天文、地理、气候和生物,细到水滴、雪花、草叶甚至是毛毛虫等,从传统纸质印刷物到网站、音像、视频资源等,可谓包罗万象。美国早期儿童社会科学教育内容也涵盖了历史、文化、地理、社区与家庭等,注重鼓励儿童调查、采访和作研究。对于幼儿和小学生来说,这些课程实际上是不易操作的,因此能够为其降低难度、提供更多机会的非虚构文本便受到青睐。
再次,激发儿童兴趣,增强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也是重要目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众多领域,领域之间是没有严格边界的。人类社会越发展,就越纷繁而复杂,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机会也会随之增加。人们普遍认同好奇心是儿童天性。对新事物的关注,意味着儿童发现了蕴含着某种“可能”的发展机会,因此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兴趣十分必要。自然状态下广泛的兴趣激发,实质上就是在增加儿童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美国早期儿童教育正是试图借助非虚构文本在此方面的优越性而达到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非虚构文本在美国儿童早期教育中应用对我国早期儿童教育的启示
首先,我国早期儿童教育课程及其教材设计要逐步加强非虚构文本的应用。非虚构文本的实际利用观测不在于图书馆书架上的展示,而是要通过具体教学活动而落到实处。早期儿童教育课程在教学环节中适当选择一定量的非虚构文本,既可以丰富阅读内容,又能增加体验与感受的机会,有利于避免教材的虚化与僵化。[16]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游戏”参与比较重视,但多倾向于选择故事性较强的绘本或其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形式上显得单一。
其次,倡导非虚构文本在多学科全域渗透,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早期儿童教育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17]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提倡关注五大领域,我国小学教育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等科目。应用非虚构文本有利于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有助于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进而为早期儿童教育的课程建构与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美芳.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13(4):5-10.
[2]赵昌彦,武俊.文本类型与策略选择:纽马克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及其应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191-193.
[3]LISA H P, BARBARA A B, SMITH J M. A comparis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talk during storybook and information book read-aloud[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2(27):427.
[4]严仲连,陈时见.美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6):66-68.
[5]杨光富.美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实施新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5(1):98-108.
[6]KAREN E. K, CASEY M R, TIFFANY G M. Utilizing nonfiction texts to enhanc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vocabulary in primary grad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7(45):285-296.
[7]LAUREN H Z, TAYLOR A T, ASHLEY E D M, et al. Influence of language nutrition on children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 integrated review[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6,36
(3):318-333.
[8]于友成.基于最近发展区视域的立德树人实现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2-154.
[9]汤红娟,王柯芦.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享式儿童外语习得模式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1):75-80.
[10]刘弢.媒介融合下影像假定真实的哲学立场[J].学术界,2015(8):168-175.
[11]NATALIE C B, TRACY A M. The literacy skills and motivation to read of children enrolled in title I: a comparison of electronic and print nonfiction books[J].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al Journal,2016
(44):527-536.
[12]王娟.论幼儿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20.
[13]庄琴.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刍议.[J].学周刊,2017(36):174-175.
[14]史大胜,熊梅.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理念的论争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10(6):75-79.
[15]高敬,张凌.幼儿教师课程开发的研究:以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幼儿园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5):51-56.
[16]YOKOTA J, TEALE W H. Picture books and the digital world: educators making informed choices[J]. Reading Teacher,2014,67(8):577-585.
[17]張文芳.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