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视 科学构建

    姜惠民 董淑芳

    【摘要】对话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偏差,导致对话真实意义的缺失,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审视对话教学,科学构建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

    【关键词】新课程;对话教学;理性审视;科学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倡导全方位的对话,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现象,缺失了对话教学的真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对话教学进行理性审视,科学构建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

    一、对对话真实意义缺失的反思

    (一)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的怪现象

    1.教师主宰的“假对话”。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是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架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成为掩人耳目的“对话圈套”。

    2.脱离文本的“乱对话”。文本是学生的第一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有些教师,置文本于不顾,不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及思考、交流的时间,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脱离文本视野、缺失文体价值观的对话,是一种没有潜质的“乱对话”。

    3.浅层问答式“浅对话”。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徒具对话的形式,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对话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理解上的“浅表层”,是近乎无效的“浅对话”。

    4.漠视差异的“偏对话”。对话教学的第一要义应该是民主和平等。我们发现很多的语文课上,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是对话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当前对话教学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学生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地发言,屡屡地表演,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至于少数“差生”更是与对话无缘:对话主体严重失偏,对话机会严重失衡。

    (二)上述种种怪现象的共同特征

    1.脱离教学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缺少充分的理解过程。理解文本是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现在不少教师只让学生花几分钟的时间匆匆读完课文,就立即进入师生、生生对话。试想,学生几分钟内仅仅是把文章粗粗读了一遍而已,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怎能谈得上理解课文?没有深入阅读,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就缺乏丰富的感悟,硬要“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说得肤浅、生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异化为“逼供”。对文本不理解,又拿什么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

    2.漠视教师的作用。阅读教学的对话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主要方向和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否则,学生的对话就只能是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徘徊,不能实现全面的学习活动。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就从“平等的首席”中让出来,成了教学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让学生自由言谈,课堂的对话演变成了讨论与言说,使语文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说。需要注意的是,从阅读教学的任务、特点看,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内容依旧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对话过程,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不能脱离了课程的性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阅读教学变成无聊而空洞的讨论与言说。

    3.缺少心灵沟通与思维碰撞。以上提到的各种对话把“思维的碰撞”简单化为“嘴皮子的碰撞”,缺少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没有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理解上的“浅表层”。语文教育中的“对话”,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是心灵和心灵的对话。

    对话教学并不是从形式上撕掉灌输式教学的面纱就能发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掌握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对话教学才能从无效走向有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茫然走向本真,从僵化走向灵性。

    二、“有效对话”实践策略的构建

    1.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而良好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必须包括信任、自由、理解、谦逊与爱心。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

    2.在与文本对话中建构知识。“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

    (1)动静结合,在沉默与思考中充分理解文本。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关注的更多是表面形式。热闹的场景,往往会造成学生过于浮躁的心态,不能从内心体会语文美,更不可能对语文产生真正的兴趣。学习语文需要激情,更需要安静的心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的美,在流程安排上就要注意适时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2)有机引导,静静顿悟语文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愤”与“悱”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欲知未知、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加以引领,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即“启而得发,引而顿悟”。如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会冷静的思维,才是语文教育成功的真谛。

    (3)熟读文本,在对话中生成独特的感悟。学生对文本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堂对话,就应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并要让学生在读后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和对话时间。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进行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超越,才能在对话中成长。

    3.在生生对话中共享精彩。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相撞与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有效教学形式。通过生生对话,学生在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使自己的语言智能、创新潜能在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生生对话的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组建稳定的学习小组,小组内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语文课上要留有时间让他们开展讨论,讨论不能流于形式,结束后要有总结、交流、评比的过程,并开展小组间的竞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团队精神,学会与人交流。

    4.在师生对话中和谐共振。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淡出,而要巧妙地介入,热情地参与,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倦怠时给予激励,在困惑时给予点拨,在偏差处给予纠正,在精彩处给予赞赏,使学生感到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是一件让自己的内心多么舒展的事。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引导“游客”不断发现精彩;教师又是一个睿智的“首席”,把对话一步步地引入佳境,推向高潮。教师视学生为真诚的朋友、亲密的学习伙伴,学生则把教师看做心中的亲人,心扉敞开,言如泉涌,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这时候,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

    5.在自我对话中完善自我。语文学习是不断地思考、反省、探索、寻觅的过程,而这一切的进行,都离不开自我对话。自我对话的实质是自我反思。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前预测:我想怎样学?我应该怎样学?我能怎样学?课中反思:我学得怎么样?我需要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后总结:我收获了多少?有哪些好的学习经验值得借鉴?还有哪些失误和教训值得总结?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文品格。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