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全域旅游的对策

    摘要:近年来,旅游业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但还存在着全域旅游定位不清晰、产业规划不明确、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品质有待提高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吉林省发展全域旅游,需全面统筹,构建全域旅游主体功能区;产品发力,创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龙头引领,带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服务,构建吉林省全域旅游新形象;产业融合,发挥全域旅游产业粘性;全面保障,助力全域旅游腾飞发展;加强宣传,提升吉林省全域旅游品牌。

    关键词: 吉林省;全域旅游;冰雪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34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9.02.011

    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国家“全域旅游战略”和吉林全面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发挥全域生态、地域文化与东北亚旅游中心优势,实现吉林省跨域式发展的新的务实抓手。

    一、吉林省发展全域旅游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业高速增长,旅游产业发展日趋良好,规模效益逐年增长,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这得益于吉林省委省政府目标定位精准,顶层设计务实。此外,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带动作用、一系列持续有效的政策扶持、冰雪旅游的强势崛起和稳健推进的对外开放等强劲有力的保障措施也是实现吉林省旅游业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吉林省共有19 个县(市)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集安、敦化已成为全国公认的学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吉林样板”,全域旅游已初见端倪。早在2017年2月16日召开的吉林省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就提出了“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迈向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新目标”“把旅游业率先建设成为吉林省第四大支柱产业”的目标。2018年10月19日,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研究全域旅游、冰雪旅游等工作,促进寒地冰雪经济发展,扎实推动旅游强省建设,政策支持持续有力。近年来吉林省还明确将冰雪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突破口,促使“冷”资源 “热”起来,“凉”资源“火”起来。201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明确提出了强冰雪核心产业、壮大冰雪关联产业、做实冰雪产业支撑,吉林省冰雪产业新动能、新活力正在显现,冰雪旅游强势崛起。此外,吉林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重大机遇,推进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促进招商引资,营造优良投资营商环境。边境旅游、跨国旅游日益成为吉林旅游的一大特色。中俄跨境自驾游开启破冰之旅;长春至海参崴巴士直通车开通,为中俄跨境游搭建了便捷的陆上通道;经珲春口岸赴俄旅游人数同比翻一番,全省边境旅游出入境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二、吉林省發展全域旅游面临的问题

    吉林省旅游业虽然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着“全域旅游”定位不清晰、产业规划不明确等问题。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品质有待提高。

    吉林省旅游产品目前仍处于过度依赖资源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景区景点都是依据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处于低层次、初级化的阶段。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新和系统性,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相对较短,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要素品质较低,旅游业缺乏长久竞争力,缺乏适应新时代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节庆活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尚未成熟,每年11月份至来年6月份,缺乏满足游客休闲度假体验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受限。

    ●景区开发为主,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吉林省旅游旺季景区会出现限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但在旅游淡季客源不足,又对旅游公共服务资源造成浪费,导致淡季旺季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出现巨大差异。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投入少,从业人员短缺,专业化管理不强,整体运营效能低下,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与游客期望和旅游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分布不均、不可持续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交通住宿滞后情况严重,大部分景区虽然设置有酒店、餐馆等服务设施,但是存在档次不高、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低、总体数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旅游环境欠佳,旅游发展观念落后,观念意识有待转变

    吉林省旅游投资软环境欠佳,融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制约了外资和社会资金进入旅游产业,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旅游投资开发过多依赖政府,市场化发展存在机制障碍,由于旅游发展观念的相对落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理念迟迟未能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树立,在社会综合治理和风尚形象塑造方面还不足以满足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地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的基本要求。

    ●旅游业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旅游产业均衡发展面临挑战

    吉林省范围内的许多跨行政区划的旅游景区都被人为地分割为多个旅游景点,隶属于不同的省、县( 区) 管理经营,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彼此缺乏统一协调,既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又对整体旅游品牌的塑造形成巨大障碍。旅游管理中的多头管理、区域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问题严重。旅游景区的管理权分散在建设、林业、土地、宗教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造成行政管理效能低下,使得景区建设停滞不前。

    三、吉林省发展全域旅游的对策

    当前,发展吉林省高质量全域旅游,应遵循“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以主客融合的美好生活为总目标,形成“全景式规划、全时段体验、全业态融合、全要素集聚、全领域覆盖”的具有吉林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在特色化创建中推动吉林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全面统筹,构建全域旅游主体功能区

    要综合考虑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等条件,打造吉林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旅游主体功能区。明确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构建吉林省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一是东部大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功能区,包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以及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等城市,以长白山为核心,重点发展冰雪旅游度假产品。二是中部城乡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区,以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辽源市为核心,以松花江流域为资源本底,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三是西部草原湿地民俗生态旅游功能区,包含白城市和松原市,以向海和查干湖为核心,以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湿地和民俗度假旅游产品。

    ●产品发力,创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冰雪旅游产品,将冰雪旅游产品打造成为全域旅游核心旅游产品,增强冰雪旅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安全性,制定完善的滑雪场标准,凸显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特色。二是避暑旅游产品,即依托吉林省原有避暑旅游基础,构建森林避暑、滨水体验、避暑康养、避暑名城、避暑地产等避暑旅游产品。健全“绿色”产品体系,加大生态休闲、健康养老等产品开发力度,促使避暑休闲资源转变为特色产业。三是乡村旅游产品,即依托乡村原生态的原乡景观、大地景区等多种类型的乡村资源,打造美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四是红色旅游产品,即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弘扬东北抗联、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精神,培育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红色精品线路,将抗联精神推向全国。五是自驾旅游产品,即依托重点景区开发打造自驾车营地,同时启动长春—绥芬河—海参崴—珲春环线跨境自驾游线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六是工业旅游产品,即依托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策划一汽、轨道客车、小卫星等工业旅游小镇项目,打造工业遗址游、农产品加工游、工业研学游、工业体验观光游,形成工业旅游产品体系。

    ●龙头引领,带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打造冰雪旅游核心旅游产品,以冰雪旅游作为核心吸引力,以体验冰雪旅游产品为核心内容,通过打造高品质冰雪旅游产品、构建完善的冰雪旅游项目体系为核心,形成吉林省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产品带动。完善冰雪旅游项目体系,以长白山、松花江、查干湖、省内滑雪场(净月潭、莲花山、北大湖、望天鹅等)、雾凇景观区、温泉资源、林海雪原等景区为依托,打造净月潭度假小镇、冰雪影视创意基地、雾凇乌拉国龙湾温泉运动基地、查干湖渔猎部落等项目支撑体系,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体验内容。强化长白山龍头地位,以5A级景区长白山景区作为吉林省冰雪旅游发展的引爆点,突出放大长白山作为区域性旅游经济增长极的地位,打造吉林省旅游龙头、第一品牌,发挥好长白山景区在吉林省全域旅游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提升服务,构建吉林省全域旅游新形象

    要高标准规划建设分级旅游集散中心,增设公交车、观光巴士、旅游专线和停车场,构建大、小交通无缝对接的旅游集散体系。构建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分中心、交通枢纽站旅游咨询点,分布合理的信息咨询网络体系。大力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手段挖掘客户需求,升级服务质量。不断完善视频监控、门禁票务、无线网络等设施覆盖,开通网上支付、门禁验证、登记入住,进一步方便游客。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景区进行可视化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和智能化运营,实现景区自身对旅游安全、旅游营销、日常办公、交通疏导等事务的全面高效管理,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产业融合,发挥全域旅游产业粘性

    优化提升产业要素,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传统产业要素提升。深度挖掘吉林特色餐饮文化,打造吉林省特色餐饮品牌,展现餐饮业与旅游业互动新亮点。优化提升住宿结构和质量,丰富多种类型住宿形式发展,鼓励多样化发展,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度假饭店、精品客栈、乡村民宿、度假村。加快房车露营地、帐篷等新型住宿业态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娱乐产业,推进旅游综合体建设,拓展休闲空间,丰富休闲娱乐业态。此外,构建“旅游+”泛旅游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拓展覆盖面,延伸新业态,打造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农业新模式和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特色农产品与旅游商品开发,打造有旅游吸引的农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展会展农业新模式。旅游+文化,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整合吉林省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创新旅游体验方式,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林业,结合吉林省通化石湖、鸡冠山、长白山北坡、红叶岭、白石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持续开展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绿色低碳休闲旅游发展,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完善“绿色旅游全域化”。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做活森林公园旅游,做强森林休闲旅游项目。积极推广“森林+村落+土特产”模式,打造旅游型森林小镇。旅游+体育,以冰雪运动为核心,打造寄情于山水环境的时尚健康运动休闲方式,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场馆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旅游+工业,通过工业旅游将品牌企业、知名产品塑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利用工业遗址、工厂矿山、工业园区、工业产品等资源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工业科普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活化利用,实现观光工厂与传统景区之间有效串联,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新路径。

    ●全面保障,助力全域旅游腾飞发展

    推动旅游景区“两权分离”,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包括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旅游从业者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从业者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旅游投融资制度,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打造全国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旅游发展,支持推进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推进保障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推动实施重大旅游项目的企业合作承担制度。完善旅游财税政策,明确财政投入重点,放宽民间资本准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旅游业补助政策。完善土地供给政策,把旅游用地纳入总体规划,优先保障旅游用地,鼓励开展旅游经营,旅游用地政策改革创新。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吉林省旅游人才培训机制、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旅游专家、水文水利专家、乡村旅游专家、文化专家作为吉林旅游业的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吉林省旅游发展进行诊断和出谋划策,实现旅游持续发展。

    ●加强宣传,提升吉林省全域旅游品牌

    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强化旅游品牌推广,包括“吉林之夏”、避暑文化旅游节和“吉林之冬”冰雪旅游文化节,携手推进冰雪旅游国际旅游论坛、中国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吉林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论坛,共同举办向海湿地旅游节、长白山旅游养生体验季、消夏避暑全民休闲旅游节和港澳青少年红色研学游,扩大吉林省旅游品牌在域内外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黄禹铭,中共长春市委党校资政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 王宝珍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