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测验的大一学生干部选拔工作优化研究

高敏 袁源
摘要: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班主任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助手。大一年级是大学生本科阶段的关键时期,第一批学生干部的选拔至关重要,对于在新生中形成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普遍采用的传统大一学生干部选拔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不同干部岗位的共性和差异化需求,将心理测验引入干部选拔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弥补传统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对于提升在新生中选拔学生干部的科学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测验;大一学生干部选拔;优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33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152-05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被称为“一所大学的底色”[1]。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纵观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大一年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转变适应的“过渡期”,也是辅导员和学生熟悉磨合、建立相互信任的“关键期”,同时也是订立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的“敏感期”。
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多实行辅导员年级负责制的工作模式,即由各二级院(系)为每个年级配备一名或多名辅导员,对口负责该年级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新生集中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大约持续20-30天,此后转入日常学习阶段。在第一学期中,辅导员要完成年级、班级和宿舍建设、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熟悉,整理检查学生档案,转接党团组织关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等工作,并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安排有序参与选课、上课等教学活动。面对全年级200名左右(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学生和繁重的工作任务,辅导员亟需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及时组建班委会、党团支部委员会、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小组、奖助学金评定和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等各种工作机构,协助开展好相关工作。
二、做好大一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辅导员等专职学工干部的得力助手,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践行者和受益者。特别是大一入学后选拔的第一批学生干部,其能力和素质能否能满足工作需要,直接关系到大一年级这一“过渡期”“关键期”和“敏感期”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对集体凝聚力和班风、舍风、学风等的优劣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全年级每名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产生深远影响[2]。
1.在新生中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完成班级和党、团组织建设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确保年级各项工作尽快走上正轨
军训结束后,新生还未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各方面都需要指导和帮助,客观上造成辅导员的重复性、事务性工作量大。作为辅导员,要尽快组建年级和班级工作班子,以保障年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及时订立各种规章制度,分解落实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确保全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因此,选拔得力学生干部并構建工作体系,是做好全年级的安全稳定、养成教育、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的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基础。
2.在新生中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有利于开展优良班风、舍风、学风建设
大一是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和培养良好学风、班风、舍风的关键时期,年级、班级和宿舍能否形成良好的氛围,往往取决于集体中的大部分成员是否具有共同期待和奋斗愿景,以及彼此适应和磨合的程度。而得力的学生干部,往往能在集体中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能够充分发动和引导同学交流思想、分享感受、形成共识,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凝聚人心、弘扬正气,为建设良好班风、舍风和学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3.在新生中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有利于建立和巩固辅导员的工作威信和群众基础
大一是学生与辅导员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干部自主开展工作较少,其主要工作方式是以执行和完成辅导员交办的任务为主,即代表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因此,是否具备民主化、科学化的干部选拔体系[3],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和业绩能否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在全年级学生中的威信和公信力,进而影响年级其他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干部工作得力,可以适当地将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精细化管理和谈心谈话等工作中,更多的接触每一名学生,这也有助于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
4.在新生中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有利于吸引和培养更多热心社会工作的学生,进而丰富学校的育人途径
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在新生中选拔的第一批学生干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年级学生对“大学里的学生干部”这一群体的印象和认识。这种“先入为主”的效果,尽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对今后的影响却是最鲜明和最牢固的。因此,第一批干部的工作表现和群众评价,对全年级学生是否乐于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工作的意愿,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职业倾向和择业。
三、传统大一学生干部选拔方式的不足
选拔学生干部,“想干”是基本要求,“能干”是重要保证,“会干”是核心标准。学生干部不仅要成为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更需要成为“得人心”“善谋事”的公仆式领袖。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年级,由于入学时间较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不够熟悉和了解,在学生干部选拔中容易出现以分取人、以貌取人、以地域取人、以背景和亲疏取人、以历史表现取人等偏差。根据调研分析,常见的大一学生干部选拔方式和主要做法见表1。
1.选拔工作的关注要素存在偏差
无论是竞争选举,还是面试答辩,组织者主要是对候选人的外形容貌、谈吐表达、应变能力等外显因素进行考察,而缺少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气质类型、意志品质和人格等内在因素的考量。相比而言,外显因素多为不稳定和短期内可改变的,而内在因素则是较为稳定、不易掩饰和改变的。换言之,传统的选拔方式对候选人的关注要素是不全面的。
2.忽视不同岗位对学生干部的差异化需求
常见的学生干部选拔方式着重关注候选人的工作经历、组织能力、奉献精神、大局意识等共性指标,但对不同岗位的差异化需求关注不多,如班长、团支部书记、生活委员三个岗位,分别对候选人的能力素质有哪些差异化的需求,又如,何种气质类型和人格类型的学生,最能胜任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心理委员等不同岗位等,都是传统选拔方法忽视的方面。
3.选拔决策的科学依据不足
直接委任式、民主推荐式和考试选拔式,虽然过程各不相同,但最终确定干部人选的环节,都主要依靠选拔工作组织者的主观感受和经验判断,决策缺少客观、系统的数据支撑,既难以确保科学性,又难以让落选者信服,还容易诱发和激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4.忽略了民主选举的基本前提
表面上看,竞争选举式规避了由选拔工作组织者做出最终决策的弊端,实现了全员参与选举投票。但在新生刚入学不久就采取这种方式选拔干部,却忽略了“民主选举结果的科学性必须建立在投票人对候选人足够熟悉和了解”这一基本前提。同时,竞争选拔过程中进行竞选演讲、答辩等方式看似公平,但却明显有利于性格外向、表达能力强、形象气质好的候选人,无法真正确保公平。
四、常见心理测验在大一学生干部选拔中的运用
1.大一年级应重点关注的学生干部岗位
学生干部大致可以分为党团干部、班级干部、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宿舍干部等类型,每种类型的学生干部和每个具体岗位都有其不同的职责,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对新生来说,由于年龄和党员发展程序的限制,大一年级几乎不会产生党务干部,学生会和社团的核心岗位又多由高年级学生担任,而不同学生宿舍工作的差异性太大,因此,党务干部、宿舍干部和学生会、社团干部不是大一学生干部选拔的重点。而班级干部和团支部干部(主要包括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委员、文体委员和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因为其覆盖所有班级和支部,需求量大,与年级和班级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应作为大一年级重点关注的学生干部岗位进行研究和讨论。其中,班级干部的主要工作是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开展事务性服务工作,包括引导同学们增强组织纪律性,遵守学校、学院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组织学风建设有关活动,交流学习经验,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反映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困难和建议、意见等,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关注同学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报告异常情况等。而团干部主要面向本支部内的共青团员开展工作,包括传达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和指示;组织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做好团员思想政治工作;配合党组织做好优秀团员的培养和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工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娱活动,丰富团员的校园文化生活等。
不难看出,两者的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工作内容和对象存在交集,区别是班干部的工作侧重事务性内容,更为具体;团干部的工作侧重团员的思想引领和政治素养培养。同时,不同岗位对干部的要求也有区别,对班长和团支书来说,除了基本工作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和一定的前瞻意识,对综合协调能力要求较高,而班委和支委则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执行力和责任心。
2.常见心理测验分类及其特点
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测量的工具,种类较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如表2所示。
3.运用心理测验优化大一学生干部选拔的具体建议
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测量的工具,可以用来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情绪、动机、信念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已广泛应用于升学、就业、招聘、干部考察晋升等工作。根据大一学生干部的工作特点和岗位要求,借助部分常见的心理测验,精准化对标学生的认知特点、情绪管理、意志品质、气质类型、人格类型、思维特点(积极/消极)等,能够帮助辅导员、班主任等老师做出科学决策,准确、高效地从大一学生中选拔出胜任各种岗位的学生干部。同时,对干部群体进行团体测验和心理辅导,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干部的团队凝聚力[5]。
(1)通过心理普测进行初步筛选淘汰目前,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通常都会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为全体新生建立心理档案,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心理异常、心理不健康、适应不良等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有效干预。心理测评选一般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等方式来进行。该量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
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干部报名和初筛过程中,可以参考心理普测的数据,把具有明显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等情况的学生以及暂时不适合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从报名的候选人中筛除,以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2)通过“树木—人格”投射测验进行动机甄别研究表明,96%的新生都希望在大学里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但他们的动机却各有不同。因此,以全体主动报名参加学生干部选拔的学生群体为样本,对其进行检测以了解其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和目的就显得至关重要。
考虑到学生干部的选拔是一个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若用问卷测试,被测者往往会倾向选择看上去较好的选项,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造成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因此在动机筛查中建议选用“树木—人格”測验,可将一些潜在深层动机和人格特性投射出来。该方法简单易行,进行时间较短,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却能获得丰富的信息。该理论认为,画能表现出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态度、对环境的感情、自己意识到的倾向、无意识的冲突等。比如通过画可以看出被试者是否幼稚、好表现、草率、自卑等。因此,通过树木人格测验能够帮助辅导员发现学生性格中较为隐蔽的特点,进而判断该候选人是否符合学生干部选拔的动机要求。
(3)通过16PF人格测验掌握候选人的人格特质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16种相互独立的人格特质。经过多年研究,他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即16PF),该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能预测人的行为反应。
王挺、陶金花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干部在16PF的A(乐群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等4个因子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Q2(独立性)得分显著低于非学生干部[6]。这一结论符合学生干部普通应具有更加外向、容易兴奋、好胜心强、敢作敢为、勇担责任、合群性等素质。因此,可以通过16PF测验,将符合上述特征的学生从候选人中遴选出来,作为学生干部候选人的重要参考指标。
(4)通过气质类型测验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不同的学生干部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不仅体现在能力素质方面,也体现在气质类型方面。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应该考虑气质类型对岗位的适宜性。比如,多血质适合从事环境多变、要求做出迅速反应、交往繁多的工作;胆汁质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内容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并且热闹的工作;粘液质适合从事耐心、稳定、按部就班的工作;抑郁质适合从事安静细致的工作。通过对候选人进行气质类型的测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干部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从而起到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保护干部工作热情的效果。比如,有研究认为,班干部各型气质比例为1:3.5:2:0的时候,班风将得到改善。
(5)通过九型人格测验选培核心骨干每一个班级、团支部都设有8名左右的主要学生干部,并且一般会在工作磨合中逐渐形成2~3人的核心骨干。核心骨干成员的性格、价值观、工作风格等将通过其日常工作,对所在集体的建设和发展、对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核心骨干成员的脱颖而出不应完全依靠在工作中自发磨合和自然选择,辅导员、班主任可借助心理测试方法提前发现干部中具备核心骨干心理特质的干部进行重点选育和培养。九型人格测试所体现的恰恰是被试的最深层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因此,可以通过九型人格测验对入围的学生干部进行再测试,如将领袖型或助人型等指标比较突出的干部作为核心骨干的重要培养对象,比如班长、团支书;将思考型、活跃型等指标突出的干部作为对某方面能力或素质要求突出的“专才型”干部岗位的培养对象,比如宣传委员、文体委员等,从而达到优化队伍配置、提升工作成效的目标。具体类型的选择则需要根据班级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
以上5个方面仅是从心理测验的视角,围绕学生干部选拔的资格审查、初步筛选、精准选拔、岗位确定和骨干选育等常规环节,选取最常见、最易于操作的心理测验技术提出的建议。当然,学生干部选拔的方法和环节是灵活多样的,各个环节中可采用的心理测验也不仅限于上文所述的5种,可在具体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并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五、结语
学生干部的选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选好学生干部,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大一新生尤为重要。因此,在继承传统工作方法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部分简单易行、可信度较高的心理测验方法,有助于优化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特别是对于师生、生生之间均不够熟悉的大一年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干部选拔的准确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推广借鉴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很复杂的,每一种心理测试技术都具有其局限性,心理测验的开展要受到测验环境条件、实施过程和施测者、被试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并非总是准确的,可能会出错,也可能出现信度、效度欠佳的情况。因此,心理测试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各施所长,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流程、步骤等的改良和优化,才有可能实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6):1-4.
[2]李奕颖,等.高校学生干部人格特质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48-49.
[3]张艳霞,范军.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97-100.
[4]童輝杰.审视与瞻望: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81-88.
[5]许静,杨秀君.团体辅导在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130-133.
[6]王挺等.高校学生干部的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03-105.
[责任编辑:张学玲]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