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州慢》对比手法

    朱嘉鼎

    【摘要】《扬州慢》是“清空”词中的代表作。全词运用了对比手法,感慨今昔,伤时悯乱,使闻者愁肠百转,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扬州慢》;对比手法;化用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是一首感慨今昔、伤时悯乱的慢词。词作者姜夔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音乐家,这首词是他的自度曲,故而即以“扬州”为题;同时为了抒情,他就度为慢词,使节奏舒缓,凄婉如诉,多采用双音节词。这些外在的形式与词作的实际内容相为表里,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本词音乐上的艺术特色。现在抛开音乐一层不说,此词之所以能使闻者愁肠百转,产生感人肺腑的效果,还在于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词中内容上的对比在两个方面饶有特色:

    一是在字句斟酌上点出的两个层面。上阕首句“名都”紧扣了末句“空城”,又在词中以“春风”与“清角”相对,这样扬州城由盛而转衰的情形就被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其情。这种写法在古人感慨兴亡、抚今追昔的词作中时常见到。辛弃疾的词作,就多用这种手法,与姜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清平乐》:“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辛弃疾在词中尽以今昔并提,加重全词的感情色彩,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不过,相比之下,辛词却是直抒胸臆,如壮怀豪士疾声呼喊,而姜词则在平缓中娓娓流露,其浓烈虽不及辛词,而隽永则实过之,更耐人寻味。

    二是巧妙地化用前人——杜牧的成句,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比,突现了今昔变化,抒发了兴亡盛衰之感。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姜夔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他既不想把前人诗句硬套进自己的作品里,又精心剪裁,使之不露痕迹;为避掠美之嫌,还特地在词中直截了当地点出“杜郎”其人。词中多次化用杜牧的诗句,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同为名士风流的杜牧其人其诗的崇拜,另一方面又以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残破,可谓用心良苦。此词援引杜牧成句的有《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同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此之多的佳句,被一曲《扬州慢》网罗殆尽。剔除杜牧的旧句,真正出自姜夔之手的词句,不过参半而已。这种“化”法在其他作家的笔下是很少见到的。恰恰是这种大胆的“化”,才更使此词与众不同。其魅力不仅没有因多用杜诗被减损,反而越发显得深沉凝重。因为杜牧的旧句皆在一言扬州的风流繁盛,而姜夔“填补”的,则全是“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一类令人断肠的恻语。

    总之,《扬州慢》是“清空”词中的代表作,而它的胜人之处在于用语自然,“化”语自然,非常之处用非常之笔,对比手法更是锦上添花。是的,“废池乔木”且厌言兵,人何以堪?“清角吹寒”,寒在空城,城何以堪?“杜郎俊赏”,重到须惊,我何以堪?“冷月无声”,国何以堪?如此,则黍离之悲、亡国之痛便跃出了字里行间。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