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识元气,变愁为高歌

    编者按:唐代是诗歌的朝代,是诗歌艺术的顶峰。唐代是开放的王朝,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唐人的视野、胸襟比前代更加开阔。广泛的社会生活、复杂的人生体验在诗歌中得以体现,唐诗也因此变得内容更加丰富。李白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酣畅淋漓的强大气势,杜甫沉郁顿挫、千回百转的情感表达方式,分别形成了各自诗中不同风格的美。诗人在诗中述说着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幸福与痛苦、觉悟与迷惘等,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需求、动机、兴趣、理想等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这些在客观上为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唐诗提供了依据。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诗足以怡情。古典诗歌形式短小精悍,适合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丰富多彩的内容又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悠远深邃的意境能平复人们浮躁的心。

    阎立钦教授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学者,有着深厚的跨文化背景,长期从事文学和教育科学研究。他在研究中尝试将心理健康知识的介绍与唐诗所表达的相关概念巧妙融合,从一个全“心”的角度来解读唐诗,并从中使读者感悟心理健康的要义。本刊将从2009年7月开始在“专栏”中推出阎教授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心境,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心情。从心理学来讲,指的是平静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虽然强度并不高,但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但带有弥散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心境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分。积极的心境会使人振奋乐观、朝气蓬勃;消极的心境会使人悲观失望,痛苦不堪,甚至引发内脏器官、内分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心境作为情绪的一种状态,和情绪一样,其产生的最主要的基础是需要。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精神需求。追求并实现这些需要是人的本能。它们既是人生存的前提,也是人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人都会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去满足这些需要。但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获得全部的满足,这也就成了人们心境好与坏、苦与乐的根源。

    对于个人而言,有一个如何应对社会现实调整心境的问题。从心理学来讲,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有赖于认知评估的作用。同一事物,由于认知上的差异,对它的评估就可能不同,而评估的结果往往影响着心境的好坏。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从而产生不同的言行,出现不同的结局。以积极的心境去应对环境是健康人生的标志,也是人生存发展的智慧。

    中唐诗人孟郊有一首《达士》诗:

    四时如逝水,百川皆东波。

    青春去不还,白发摄更多。

    达人识元气,变愁为高歌。

    君看土中宅,富贵无偏颇。

    孟郊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早年屡试不第,45岁时才成进士,50岁以后才做了小官,一生不得志,最后贫病而死。他的诗歌在当时有一定地位。他的《游子吟》表达了深厚的母子情,后人广为传诵。尽管他仕途不济,生活清苦,但他从历尽沧桑的生活体验中感悟到人的一生如流水,转瞬即逝,死后葬于土中没有什么富贵、贫穷之分,作为一个“达人”(通达事理的人),应该认识“元气”(宇宙万物滋生的规律),努力做到消除忧愁,引吭高歌,乐观向上。

    古往今来,人们对处事待物有数不尽的感慨,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种感慨就更多。面对社会现实的种种变化和矛盾,为了自己的健康,应该学会面对现实,保持一种处事待物的豁达心境。

    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逆境有时会多于顺境,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事往往使人产生消极的心境。但如果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消极心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在于对事件的看法、评价和解释。一旦纠正了不合理的认识,你就会转变心境,不再为这些不愉快或痛苦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唐初有一位口语诗人王梵志写了这样一首白话诗: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诗中说自己骑的是驴子,看见别人骑大马心中很是不平,但回头看到走路担柴的汉子,又心安理得起来。“较些子”是唐人的俗语,“较好一些”的意思。这首诗浅显明白,很有些幽默自嘲的味道。但仔细想之,此诗以小见大,很有些哲理意味:对于同一件事,如果转换角度去认识,心境就会不一样了。

    要想具有和保持豁达的心境,从根本上讲,要坚信历史和人类社会是会向美好的未来发展的。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存的环境。人对环境的适应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消极适应,顺应环境的消极因素,结果是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违背了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另一种是积极适应,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境,增强主动性,使自身得到发展。另外,就是要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有一首《江上吟》,最后四句是: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这首诗大约写于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时。诗歌描绘了理想化的江上之游的情景,酣畅恣纵,物我合一,俯仰宇宙,综观古今,在这四句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生在世想长久保持功名富贵,那么本来自西北向东西流入长江的汉水就应该倒流向西北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在其《对酒五首(其二)》就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陈 虹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