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构思个性表达

    林传

    这是本校市级课题《小学“分阶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黄德宝老师上的一节六年级的汇报课。一、前后对比,引出话题

    (师展示一块“小怪才”橡皮。)

    师:曾经有一块橡皮,我们的一位同学是这样描写的:

    我是一块“小怪才”橡皮。瞧,我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上半部分是天蓝色的,下半部分是深蓝色的。中间有一只憨憨的卡通熊,他摊着手,睁着芝麻一般大小的眼睛,吐着舌头,一脸的调皮。他的旁边是三个水果精灵,他们晃着胖乎乎的身子,摆着不同的姿势。最上边的那个桃子精灵眯着眼睛,在卡通熊的手上睡得正香,那可爱劲儿让人真不想把它叫醒;中间的那个草莓精灵的眼睛大大的,像葡萄似的水灵,正把手放在脸上卖萌呢;最下面的青柠精灵最有意思,他眺望远方,似乎在思考人生。没有被衣服遮住的部分,是我那粉嫩粉嫩的皮肤。问我是怎样保养的?嘻嘻,我可不告诉你!现在的天气一天天凉了,我也要保护好身体,还围上了一条闪闪发亮的围脖呢!如果你凑近一点儿,就会闻到从我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那味道直扑你的鼻子,让你心情大好。哎哟!别捏我,别捏我,很疼的!如果你喜欢我,就好好地保护我吧,我会让你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哦!

    师:谢谢这位同学。在她的笔下,这块橡皮是那么的可爱而美丽,喜爱与爱护之情跃然纸上。也是这样的一块橡皮,在别的同学手里却有着不一样的命运。

    师(出示实物投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这块橡皮一面被钉上了十几根的订书钉,另一面被挖了一个洞,塞了黑黑的东西。

    师:哦,那是一块磁铁。为什么它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大家猜猜。

    生1:这位同学肯定不爱读书,闲得无聊瞎闹的。

    生2:可能是为了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吧。

    生3: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种恶趣味。

    ……二、根据采访,推想事实

    师: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事实上,老师采访了当事人,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师:我想请教一个同学,这里弹橡皮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就是两个人在桌面上弹橡皮互相撞击,谁被打下去,谁就输了。

    师:从橡皮身上“这么多的订书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同学正拿起订书机狠狠地往橡皮上钉钉子。

    师:从“这么大的一个窟窿”,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同学手里拿着一把小刀使劲地要挖出一个窟窿,我还仿佛听见了橡皮在喊:“疼!疼!”

    師:真是一个善于想象的好孩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他刚才关注到了橡皮的感受。橡皮会喊疼吗?不会。那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却可以有那样的感受,你们却不觉得不行呢?

    生:写文章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

    师:对啊!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我们写文章从构思到下笔,都要让自己的大脑充满想象的细胞。

    师:那么,把好好的一块橡皮弄得面目全非,你们觉得,好吗?

    生1:我觉得这是不爱惜文具的表现,不好。

    生2:真是吃饱了撑的。

    生3:虽然他是为玩游戏动了一些心思,但是这样糟蹋橡皮的做法,我不赞同。

    师:你想对这个同学说什么?

    生1: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助手,你要爱惜它们。

    生2:我鄙视你!

    生3:你不觉得橡皮也会疼吗?三、对话交流,明确构思

    师:你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孩子!这件事、这些道理,光我们知道还不够,最好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来捋一捋可以写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1:橡皮原先的美丽、后来可怜的遭遇、现在的样子。

    生2:还要写出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师:大家将按怎样的结构来写呢?大家列个提纲——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你的文章以哪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又分为几个部分。

    (生先互相交流)

    生1:先写橡皮原来的样子,再写它的遭遇,最后写现在的样子。

    师:你把哪块内容作为这次作文的重点内容?

    生1:我觉得它的遭遇应该是重点。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刚才,这位同学采用了我们最常用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其他的叙述方式吗?

    生2:可以先写现在的样子,用倒叙的形式回忆过去。

    (师相机板书:顺叙,倒叙)

    师:除了叙述顺序上的变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不一样的表达,让同样的事情写出不一样的精彩。谁有这方面的想法,来交流一下。

    生1:我要以橡皮的身份给它的小主人写一封信。

    生2:我也准备用写信的形式,但我是写一封控诉信。

    生3:我准备以橡皮的身份写几则日记,把事情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更容易打动读者。

    师:你很有读者意识,不错。还有其他的点子吗?

    生4:我觉得也可以以橡皮主人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情。

    生5:还可以从笔盒里别的文具的角度来写。

    师:刚才,大家交流了很多,现在如果再来列一个写作提纲,大家构思起来肯定更有感觉了。趁热打铁,把自己刚才的提纲再丰富一下,或者干脆推翻重来——

    (生修改)四、拓展延伸,动态生成

    师:不但这块橡皮有着令人同情的遭遇,其他的橡皮、文具,以及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类似遭遇。(师通过视频展示一些被破坏的文具、课桌椅等)

    大家接下来,可以写这块橡皮的故事,也可以写其他物件的遭遇。我们表达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写出各自的精彩。

    (生动手写作)

    【教学评析】

    这是工作室的黄老师上的一节六年级的县级汇报课的教学过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是一节相当常态的习作指导课,同时也是一节颇有探讨价值的课题研究课。整节课,教者的作文教学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敏锐的素材意识

    一块损坏的橡皮,这在校园生活中并不是罕見的事例,很多老师发现了无非是批评两句了事,而黄老师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教学元素,精心设计,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习作指导课。

    我们都知道,作文要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活水”;还要激发“儿童情感”的积累,借助生活本身的魅力,为激发学生表达的内需提供动力。现实是,往往知易行难,一叶障目。像黄老师这样关注学生的生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经验、知识和情感积累,促进学生丰富习作素材。

    本课例从学生常用的文具——橡皮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孩子的认同感。老师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探索激情,通过想象,丰富表象认识,进行整个事件的“再创造”。如此,达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的目的。

    二、强烈的个性意识

    本课题的五、六年级以“个性”作文为主,解决“创新”问题,树立“独我”意识。讲究“从选材、构思、立意、表达加工等环节,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体验,反映不同的生活情感,鼓励学生习作求异、求新,与众不同”。

    文章最忌“千人一面”,本课以“同写一件事,表达各精彩”为立足点,积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择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方向之一。

    1.在写作顺序上追求个性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文知识,通过这个课例写作顺序的变化,糅合了曾经学过的知识点。顺叙、倒叙,不同的结构写出不同的精彩。

    2.在表达文体上实现个性

    日记、书信、戏剧等学生熟悉的表达形式,在这里纷纷登场,展示自己各自的风采。教师针对每一种文体写作特点,各有侧重地予以点拨,使学生明白每一种文体的优点,为后续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3.在动态推进中实现个性

    曾经的美丽变成如今的丑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由这块橡皮延伸到别的橡皮,由橡皮延伸到别的文具,由文具延伸到世间的万物,一条动态推进的写作链已然生成。“生活是作文的金矿”正是此理。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教者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这样,教者就以自己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明智的取舍意识

    1.在写与思上做了大胆的取舍

    一直以来,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习作指导课必须要有具体的“写”的练习。甚至,有的地方还在时间上做了硬性规定。但,这节课却打破了这个“共识”,整节课从“前后对比,引出话题;根据采访,推想事实;对话交流,明确构思;拓展延伸,动态生成”,我们惊讶地看到,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写过哪怕一个片段。那么,这么做是一节合格的习作指导课吗?是一节有效的习作指导课吗?而且还是面对全县的一节展示课。

    本课虽然没有安排学生写作文,哪怕一个片段。但这样的课就不是一节习作指导课吗?笔者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大作文”的认识,写作课可以写,有时也可以不写。只要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即可。本课例主要从学生构思力的打磨上“费力耗时”,是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叙述能力上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在文章的个性表达上略有不足的学情。因此,着眼于文章构思的训练,与众不同的表达,是符合年段特点的。至于,这一节课后,学生有什么实质的收获,也许一时真的很难评定。但,只要我们有这份心、这个意识,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收获还是可以预期的。

    2.价值取向上做了合理的取舍

    本课针对学生对橡皮的“破坏”,采取的是予以批判的倾向。主要是引导孩子要珍惜文具,珍惜周围的各种用具。

    但在教后的评课环节,有老师提出异议:孩子对橡皮的“改造”是否只有批判这一种处理?这个“改造”中体现了孩子灵光一闪的创造力,一味地从爱惜文具的角度去批评孩子,对孩子的创造力是一种打压。

    这种异议,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更何况现如今我们一直提倡孩子要有创新精神,发现还来不及,怎能打压呢?但笔者觉得,从孩子目前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爱护文具这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不予批评,反而欣赏,那就会混淆孩子对是非的认知,也会给后面的作文指导造成困扰。

    所谓“一课一得”,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做出这样的取舍,笔者觉得是比较合理的。

    (本文为福州市市级课题《小学“分阶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论文。课题编号:FZ2017GH12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