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大师”挑战赛

    宿春梅

    

    

    

    教师是幼儿的导师,是幼儿探索道路上的重要伙伴。教师如何扮好导师角色,提升指导能力,真正看见幼儿的学习,给予真帮助、真鼓励、真加油?

    大班下学期,科学探索区投放了“平衡台”操作游戏,游戏材料很简单,包括一些高低不等的圆柱形积木和一个平衡台。刚开始,来这里玩的孩子还挺多,但是,大多数孩子简单重复操作了2-3次后就被“打退”了。一拨又一拨的孩子,没有一个在该游戏上有更多的停留。直到有一天,这个局面被小Z打破了。

    第一次游戏:三连败

    在区域学习活动第一天,小Z就选择了科学探索游戏“平衡台”,这是他第一次操作。他拿着绿色和橙色的积木,选择放在了平衡板的同一侧,平衡板倾斜了下去,积木滚落下来。小Z“呀”地叫了一声。

    接着,他开始第二次摆放。他小心地将橙色的积木放在了圆形平衡板上比较靠近悬挂线(中心点)的地方,没有立刻放手,而是略微松开,观察了一会儿,确认没事后,他方彻底放手。他又拿起绿色的积木,小心地放在了橙色的积木对侧,平衡板又倾斜了,积木翻掉在地。他回头看了看我,露出了一丝失望的表情。我鼓励他:“再来试一试吧!”

    小Z重新开始尝试,他从托盘里找出两个绿色的积木,双手各拿一个,同时放在中心点的附近,积木站稳后,他拿起两个黄色的积木放在了绿色的积木的十字对角线位置,积木没倒。他又拿起一个橙色的积木试图放在平衡板靠外的地方,结果平衡板发生倾斜,所有的积木都落了下去。小Z“哎呀”地叫了一声,再次转过头看了看我……

    思考分析:小Z第一次玩平衡游戏,尝试三次后,才渐渐找到了保持平衡的感觉。在第三次操作时,他选择双手各拿一个相同重量的积木,并同时放在了靠中心的对角线的位置上,显然他对通过位置、重量保持平衡感的经验已经初步建立,通过两边放相同的积木保持平衡的状态……

    至此,小Z积累起两点平衡经验:

    第一,靠近平衡板中心位置放置积木较易保持平衡;

    第二,通过在对角线上放一组相同的积木(重量相同)可以建立平衡。

    第二次游戏:14块积木的胜利

    第二天区域化活动,小Z依然选择玩平衡游戏,有了第一天的操作经验,他很快就在平衡板中心点摆放了三组比较低矮的积木,且保持了平衡。有对称摆放的,还有重叠式的对称,比如一边是一个黄色的积木,另一边则放了叠加在一起的白色的积木,两个白色的积木高度正好和黄色的一样。在两个黄色的积木的上方,都放了一个绿色的积木。但是,要再往上放更多积木时,平衡板就会发生倾斜,积木滚落一地。他的最高纪录保持在14个。

    思考分析:小Z很好地复制、运用了前一次的成功经验,直接选择不同的三组积木,并一对一对地放了上去,这说明他对平衡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尝试中,他还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拓展,运用了“等量代换”的关系,找到了新的平衡法则。

    至此,小Z积累的平衡经验是:第一,保持平衡的法则是对称平衡,包括位置和重量的对称;第二,可以在两侧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积木组合方式仍然可以保持平衡。

    第三次游戏:挑战15块积木

    第三天是周五,我邀请小Z过来,并对他说:“昨天你最多一次放了14个积木,那你愿不愿意挑战一下15个?”小Z同意了,只见他熟练地放上了两组不同高矮的积木。就在他单手拿着一个蓝色的高积木准备放上去时,他突然停下了,先观察了一下,然后把积木放在了平衡板靠外的地方,在犹豫中松开了手,平衡板立即失去平衡,所有积木都翻到了地上。

    师:小Z.我看到你前面这么多积木都能稳稳地站上去,怎么会在放这个积木时就一下子倒了呢?

    小Z:因为这个积木比较大(高),一放上去那边就重了,就会倒。

    师:那么,下一次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放才不容易倒?你再想想你前面成功的做法。

    小Z:我前面用的是比较小(矮)的积木.是靠中间放的。

    师:那你一次放几个?是怎么放上去的?

    小Z:我选了两个一样的,两个同时放的。

    师:等你再一次尝试的时候,你想想该怎么做好吗?

    再次尝试,小Z挑战成功了,在平衡板上最多放了15个积木。在接下去的一周科学区学习中,我们还看到了小Z停留在“平衡游戏”中的身影……

    思考分析: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小Z虽然有失败,但并没有消极面对失败,而是积极寻找前一次失败的原委,试探操作,建立新的平衡经验,丰富自己对平衡板游戏的认知。探索中他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平衡板游戏的感知和理解,同時,他也学会了迁移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功体验。

    教师引领策略:第一,及时进行经验分享,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同伴与小Z的思维进行碰撞,共同探索对平衡的理解;第二,开展“平衡大师”挑战赛,通过挑战来激发孩子的持续兴趣,使孩子的平衡感知更深入,向纵深发展;第三,提供多样化的平衡游戏,在教室区域学习中,可以通过小丑倒立、天平游戏、立体建构等,多种途径获得不同维度的平衡经验。

    第四次游戏:挑战赛

    小Z小小的成功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和挑战欲,于是我们顺应了孩子的需要,将此活动以挑战的形式重新做了调整,并设计了一份挑战记录单,记录单上有“挑战者姓名”“挑战时间”“挑战成功的数量”(积木分类统计记录个数)。

    又到了区域化游戏时间,小C首先选择了白色的积木,双手各拿一个用对称(对角线的形式)的方式放在了靠近平衡板最中心的位置,然后他连续两次选择白色的积木,依旧采用对称的方式放在了吊绳的两侧。接着,他选择了三组黄色的积木,和白色的积木呈“十”字交叉摆放。随后,他叉放上了橙色的积木,其间,平衡板发生倾斜时,小C慌忙用手扶住,并移动积木的位置,直到其保持平衡。

    24个、26个、28个,小C和孩子们兴奋异常,围观的孩子激动地欢呼起来。但在放第29块积木时,平衡板倒了。但是小C并没有任何懊恼的情绪,而是愉快地点数所用的积木数量……操作结束后,我和小c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师:你的积木摆放很漂亮,有什么规律吗?

    小C:我先选白色(最矮的)的积木放,然后是再大一点(高一点)的黄色,然后是越来越高的积木,小(矮)的积木放里面,高的积木放外面。

    师:为什么你会先选白色的积木放?

    小C:因为它比较小。(他做了一个小的手势)

    师:你说的是小吗?

    小C:是矮,我先选最矮的积木。

    师:为什么靠里面要放这样的积木?

    小C:我也不知道,但我感觉它放上去很稳,不会倒。

    师:我看到你还用到了叠加的方法,你怎么会想到用叠加的方法的?

    小C:我看见小Z也这样搭的,但我和他的方法不一样,我还在两个积木的中间搭(叠加)了一个。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摆呢?

    小C:放在两个积木中间的话,面积会比一个大,这样放会更稳。

    思考分析:小C是个探索欲很强的孩子,对自己坚持的事情很执着,善于观察和思考,会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生發出自己的平衡经验。在第一次进区挑战时,他也有放了几个积木就翻掉的经历,但结合上一周小Z介绍平衡经验的基础以及自己对积木的观察和尝试探索,他不断地建立自己的成功的平衡经验:

    第一,矮的积木靠里面放比较稳、一起同时对称摆放比较稳。他结合这些认识,在操作中选择了把最矮的积木对称地放在靠里的位置,然后越往外积木越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掉的风险,把失败的可能降到最小。

    第二,小C创造了自己的平衡造型:两个积木中间往上叠加一个积木,呈最稳固的三角形。已经建立起一种比较稳定的成功模式化摆放造型,和小Z相比,小C的平衡造型更丰富、其总结出的规律也更易被同伴学习和借鉴。

    第三,小c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及时用手扶住平衡板,然后再去调整平衡,能有效降低平衡板翻的几率。虽然以成人的角度来看似乎有点违反规则,但这也是在尝试中自己探索出的方法。

    教师引领策略:第一,在班级环境中展示“挑战海报”,激发起孩子的挑战欲,掀起参与活动的高潮。

    第二,可以推进其他方式的平衡挑战游戏,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孩子的需求。比如,用指定积木玩平衡游戏(根据骰子掷出的颜色取指定的积木),这样就比由自己挑选积木难度更大了。另外,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建构材料来玩平衡游戏,如纸棒、麻将牌、杯子、易拉罐等。

    这个活动材料非常简单,但其中蕴含了可被幼儿挖掘的丰富的平衡经验,并在宽松的区域氛围中自主建构经验,推进孩子的经验向深度递进。简单的活动形式赋予了挑战的色彩,很符合大班孩子的身心特点,对大班孩子有着持续的吸引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