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苗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特征及传承
内容摘要:蓝靛染布是台江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它来源于台江苗族先民独特的生活积累和历史文化,是苗族先民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思想的载体,涵盖了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台江苗族蓝靛染布手工艺也面临着市场化发展的困境,甚至有失传的危险。
关键词:蓝染 传统手工艺 民俗文化
台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在唐代隸属于应州的陁隆县,宋、元、明、清为“化外生苗地”,以苗族人口居多,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境内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台江苗族传统的蓝染手工艺是苗族服饰的集大成者。在古代台江的每一个苗族家庭里,都种蓝草、用蓝染、会蓝染。蓝染见证苗族人的生活历程,是苗族一部活的史书,然而时过境迁,台江传统的蓝染手工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既有新时代带来的挑战,也有其历史遗留的问题。
“贵州种植蓝草并用以染色已有一定的历史。《黎平府志》载有蓝靛的制作方法:‘蓝靛名蓝草,黎郡有两种,大叶者如芥,细叶者如槐。九月、十月间割叶入靛地,水浸三日,蓝草尽出,投入生石灰,则满地颜色皆收入灰内,以带紫色者为上,用蓝靛制作染料一直沿用至今”[1]。台江境内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生长繁茂,盛产用于染色的蓝草,可就地取材制作服装等生活用品,蓝染的布料色彩柔美、淡雅清香。
每年端午时节,台江苗民收割的新鲜蓝草浸泡于大水缸内,浸泡时长一周左右,待蓝草叶茎渐腐烂而稀释出青蓝色素水,再使自家制的抄网捞取腐烂的蓝草残物,并取适量石灰石与些许蓝靛水搅拌均匀,再倒入原大水缸内,反复搅拌捣制至色素融合。历时两至三天后,靛凝结沉淀缸底,只需倒掉废水,保留缸底靛原料,彻底过滤掉蓝靛表层的红晕色水,蓝染原料提取工序就算初步完成,每一滴成功制成的染液,都进浸润着工匠的心血。蓝色有种沉着稳重之感,符合苗族人追求平淡自由和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蓝染成色的布料最终以染成的黑红色调为最佳,代表着温柔、沉静、内敛的心性。
蓝染手工艺制作工序和工具方法极为繁杂,但台江苗族先民在繁杂的工序中创造属于民族独特的美,蓝染每一道工序皆艺术,处处展现苗族民族精神品质与追求。蓝染的制作过程分为“种蓝、采蓝、制靛、建缸、染色”等,每道繁琐工序皆有所讲究,种蓝和采蓝需在特定的时间完成,制靛、建缸调制染液到染布综合考虑外部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染色多次往返于调制浸染、清洗和晾干之间纯手工制作,机械工序无法代劳,以追求精美、健康、民族特色为目标,打上健康、天然的标志是蓝染手工艺显著的特性之一,从中显现出苗族人的坚韧品格和耐性。蓝染的取材源于自家种植的有机天然植物——蓝草,体现出苗族的生活印记。在台江县,蓝染普及于日常民族服饰和生产生活用品,兼具极强的语言表现力,传达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是苗族人淳朴的审美体验所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尤其是用蓝染布料制作的百褶裙,裙摆上的道道褶直观形象地记录了苗家迁徙的历史。台江传统蓝染沿袭苗族先民的纯手工制作技法,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民俗寓意,遵循苗族特有的民俗章法,蓝靛染色缸旁放一些干辣椒,寓意驱除不干净的东西,蓝染规定于卯天开始染布,象征顺利吉祥。蓝靛是台江苗族唯一的染布原料,蓝色为本民族服饰唯一的色彩选择,染制成的布料裁制成服饰,呈现清一色的篮彩,并绣上一些民族图腾样式,表达民族信仰,打上本民族的烙印,是其特性之二。此外,蓝染除了用于服饰外,还用于头帕、背篼、丧事用的葬单等日常用品,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蓝染的布料色泽柔美,且既有防晒消炎药理作用,又富有多功能审美价值。台江传统的蓝染布料虽好,但其制作工艺有诸多挑战。首先,蓝染染液的调制工艺非常复杂,在调制染料的过程中,原料配方所需量的比例依实际情况而定,对于苗族妇女来说,倘若她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是很难用精确的数据去把握这个“比例”的度,原料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染液的调制结果;其次,染液易受周边环境温度的影响,在气温低下的冬季,原料蓝靛和染液容易被冻坏,气温过高的盛夏,染液不易上色;再者,染液一旦沾有油性的污渍,就会损坏它的色泽,需重新调制染液水;此外,台江县常年多雨潮湿,蓝染的布料在储存过程中易受潮而褪去鲜美柔和的色泽。
正因如此,台江苗族传统的蓝染工艺已渐渐失去产业的竞争优势。尤其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元化的时尚元素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选择,传统蓝染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蓝染制品单一,缺乏创新,蓝染手工艺没有形成固定的产业,销售市场狭小。据调查,蓝染制作工序复杂,学习成本高,台江境内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向蓝染老师傅求艺学习了。目前,台江苗族地区的老百姓除了在婚嫁、丧礼和一些重大的民族节日外,平时很少穿戴蓝染服饰,导致蓝染饰品的市场逐渐萎缩,蓝染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新时代背景下,台江传统蓝染手工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时共进。首先,革新蓝染制品生产方式,推陈出新。蓝染作为传统的手工艺,既有其精华,亦不可避免其糟粕,面对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也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蓝染手工艺在保持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当代时尚元素,要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一步推陈出新。目前,在部分商业圈已有蓝染结合现代新元素,并有运用到时尚服饰行业的趋势,因此要增强蓝染手工艺生命力,必定要根植于本土民族文化,将本民族的新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调节蓝染自身的不适与局限性,创新蓝染制品,开拓销路。蓝染布料作为一种基础性材料,其最终成品具有无限可能,将生产有民族特色的蓝染成品融入时尚元素,例如时尚民族风男装以及女士的民族风衣裙、手提包、耳环、发饰,乃至家装布艺、民族画板背景等。皆为蓝染手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挖掘蓝染多代表的民族文化和价值,加大宣传力度。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加大对传统蓝染手工艺艺术价值的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和融媒体等现代多媒体进行宣传,通过与苗族娱乐明星合作,推广宣传苗族蓝染工艺,引导个人通过自媒体介绍蓝染,如优酷、新浪、抖音、Vlog等,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台江传统蓝染工艺是当地苗族先民的文化瑰宝,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非常有必要,提高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对蓝染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度,自主挑起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使命与责任。
第三,帮扶民族特色工艺,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和扶持政策,在经济和政策方面支持和鼓励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结合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民族产业,以民族文化和传统蓝染手工艺等各方面为产业内容的发展基础,致力于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第三产业的形象与品牌,带动当地民族旅游业繁荣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和传统蓝染手工艺的发展。另外,组织专业人员编撰传统蓝染工艺制作流程的相关教材,并建立健全蓝染手工教学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知识技术的支持,对本地苗族妇女进行专门培训,形成固定的蓝染工艺学习场所,实现真正意义上“帮扶”蓝染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
台江传统蓝染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传统蓝染手工艺是台江苗族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是台江苗族服饰的基础。只有扣好蓝染手工艺这枚大“纽扣”,台江苗族传统染布手工艺才得以长存发展,当地的民族服饰才能代代相传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蜡染概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03):5-16.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2018年度规划课题(学生课题)“浅析台江苗族传统染布手工艺”。
(作者介绍:王萱,凯里学院人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苗侗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