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政德”及其意义
史庆春
摘 要:从严治党,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政德”建设,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坚持标本兼治,方能构建风清正气的政治生态,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德”建设思想资源,对加强“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政德”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之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立政德的要求,是“政之本也”,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儒家;政德;德治;从严治党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23
中圖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11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官员,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1]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政德”建设,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德”建设思想资源,对加强“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政德”资源
1.“政治”乃道德之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伦理道德色彩浓厚的国家,在思想史上,政治的道德意蕴亦是如此,在儒家看来,“政治”就是道德之治。孔孟的德治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直至今日仍然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儒家“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官德思想在治国理政中仍具有其价值合理性,执政者的“仁”更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元素,是构建合理社会组织机构和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先秦儒家强调,担负重要社会责任的执政者应该做到“为政在人,取人发身,修身以德,修道以仁”(《中庸》),以身为度,以己量人,方可达到政通人和。“关键少数”的德性品质无疑将影响执政党的形象和执政效率,也将影响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的执行和实现程度。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少数”的德性品质是提升组织能力,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组织机构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基石,是兴国安邦之要。
2.“尚贤者,政之本也”
作为道德伦理色彩浓厚的国家,自夏商周始,官员的道德建设问题就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譬如在周代,“敬德保民”思想一直是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始终不渝,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开源。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观点的提出直至近代,儒家道德伦理观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伴而生,被统治阶级尊崇并应用于治国理政,突出了“仁者爱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选贤任能是儒家德治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显现,是儒家一以贯之坚持的思想,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2]可见,“尚贤”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是执政之基,关系到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成败。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从历史经验来看,历代统治者多标榜“德治”,它的基本精神要求“为政以德”,要求官员做到“以德服人”,即执政者只有在道德上为民表率才能有效推行德治。荀子曰“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荀子·强国》)即只有依贤者推行德治,国才能“安强”,否则就只能“危弱”甚至“灭亡”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即对于执政者来说,正己是正人的前提,“正人先正己”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失为治国理政应该坚守的道德准则。从民风角度来看,儒家圣贤认为百姓的道德水准及价值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者。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可见,执政者的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对百姓起到示范作用。荀子对此也有论述,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认为执政者德性的高低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产生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我们这个自古以来就尊崇伦理道德的国度,特别是自西汉以后逐渐成熟的儒家德治思想,自始至终非常重视执政者的道德引领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政治实践。
针对“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习近平同志认为“‘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这也说明,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3]可见,“关键少数”的德性修养不仅影响到政治的生态,还影响到社会的风气,是党之大事,国之大事。
二、“政德”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把从严治党作为新时期党建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这既是新时期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之匙。
1.加强“政德”建设是防腐、反腐、拒腐的必然要求
2014年中共中央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干部任用条件、考察、任职、公开选拔、免职辞职降职等内容,对于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选好人,用好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从源头降低腐败发生的系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4]可见,从严治吏是个系统工程,贯穿选人用人、教育、管理及奖惩工作全过程,唯有将每一个环节搞好,才能确保干部体系健康、向好发展。客观、公正、公平地选人用人是从严治吏系统工程的开端,如同植物的种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品质。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素养对于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做好预防腐败工作的源头。唯有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好防腐、反腐、拒腐。
2.加强“政德”建设是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基础
构建风清正气的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需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5]“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6]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涵养、政治品质对其他党员干部都会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影响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发展方向。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科学、有效,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能否有效约束党员干部的不合法、不合规行为,对构建风清正气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加强“政德”建设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
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所确立的党建方向,也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政德”建设就是要使广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意识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勿忘初心;在具体的工作中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为构建高效、合理、务实的组织制度贡献力量。只有加强“政德”建设,才能锻造出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求真务实的领导干部队伍,使其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内涵
1.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中国共产党奋斗和不断走向成功的历史证明,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之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均彰显了洪荒之力的特质。民主人士马叙伦先生曾预言“我们估计共产党的武力当然不够和国民党拼的,但是有主义的革命党如果武力可以打倒,那国民党早已没有今日了,何况立在世界潮流顶上的共产主义革命党,尤其是已有历史已有民众的中国共产党”。[7]可见,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弱胜强,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它是有“主义”的党,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支撑的党。历史证明,“理想和信念的存废,常常事关个人乃至阶级的历史命运”。[8]广大党员尤其是“关键少数”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将直接影响我党在新时代事业的格局和成败。因此,勿忘初心,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仍然是我党在新时代再创辉煌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2.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来源于人民,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新时代,勿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宗旨意识,恪守执政为民理念理应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坚守的“政德”。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问政于民,要心系百姓,更要服务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条件。
3.严私德:约束个人行为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每一位党员都是党这个“肌体”的一个“细胞”,“关键少数”则是党这个“肌体”的“关键细胞”,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肌体是否健康,是否有活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目标是将党建设成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健康强大的党,为此,提高“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涵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水准,影响到人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进而影响到乡土文化的走向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与冲突并存,软实力的优劣势必影响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要求领导干部要注重家风建设,要注重交友,要慎独,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严格操守,常修“政德”,常于律己,保持公仆本色,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百姓打成一片。约束“关键少数”的个人行为,加强“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政德”观,是党情、国情所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科学有效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1).
[2]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J].党建研究,2007(5):7.
[3] 习近平.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J].求是,2004(19):36.
[4] 习近平.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1).
[5] 习近平.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1).
[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1).
[7] 马叙伦政论文选[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16,
[8] 韦东.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
摘 要:从严治党,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政德”建设,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坚持标本兼治,方能构建风清正气的政治生态,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实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德”建设思想资源,对加强“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政德”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之匙。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立政德的要求,是“政之本也”,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儒家;政德;德治;从严治党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23
中圖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11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官员,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1]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政德”建设,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政德”建设思想资源,对加强“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政德”资源
1.“政治”乃道德之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伦理道德色彩浓厚的国家,在思想史上,政治的道德意蕴亦是如此,在儒家看来,“政治”就是道德之治。孔孟的德治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直至今日仍然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儒家“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官德思想在治国理政中仍具有其价值合理性,执政者的“仁”更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元素,是构建合理社会组织机构和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先秦儒家强调,担负重要社会责任的执政者应该做到“为政在人,取人发身,修身以德,修道以仁”(《中庸》),以身为度,以己量人,方可达到政通人和。“关键少数”的德性品质无疑将影响执政党的形象和执政效率,也将影响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的执行和实现程度。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少数”的德性品质是提升组织能力,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组织机构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基石,是兴国安邦之要。
2.“尚贤者,政之本也”
作为道德伦理色彩浓厚的国家,自夏商周始,官员的道德建设问题就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譬如在周代,“敬德保民”思想一直是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始终不渝,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开源。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观点的提出直至近代,儒家道德伦理观与国家意识形态相伴而生,被统治阶级尊崇并应用于治国理政,突出了“仁者爱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选贤任能是儒家德治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显现,是儒家一以贯之坚持的思想,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2]可见,“尚贤”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是执政之基,关系到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成败。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从历史经验来看,历代统治者多标榜“德治”,它的基本精神要求“为政以德”,要求官员做到“以德服人”,即执政者只有在道德上为民表率才能有效推行德治。荀子曰“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荀子·强国》)即只有依贤者推行德治,国才能“安强”,否则就只能“危弱”甚至“灭亡”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即对于执政者来说,正己是正人的前提,“正人先正己”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失为治国理政应该坚守的道德准则。从民风角度来看,儒家圣贤认为百姓的道德水准及价值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者。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可见,执政者的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对百姓起到示范作用。荀子对此也有论述,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认为执政者德性的高低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产生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我们这个自古以来就尊崇伦理道德的国度,特别是自西汉以后逐渐成熟的儒家德治思想,自始至终非常重视执政者的道德引领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政治实践。
针对“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习近平同志认为“‘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这也说明,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3]可见,“关键少数”的德性修养不仅影响到政治的生态,还影响到社会的风气,是党之大事,国之大事。
二、“政德”建设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把从严治党作为新时期党建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这既是新时期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之匙。
1.加强“政德”建设是防腐、反腐、拒腐的必然要求
2014年中共中央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干部任用条件、考察、任职、公开选拔、免职辞职降职等内容,对于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选好人,用好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从源头降低腐败发生的系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4]可见,从严治吏是个系统工程,贯穿选人用人、教育、管理及奖惩工作全过程,唯有将每一个环节搞好,才能确保干部体系健康、向好发展。客观、公正、公平地选人用人是从严治吏系统工程的开端,如同植物的种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品质。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素养对于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做好预防腐败工作的源头。唯有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好防腐、反腐、拒腐。
2.加强“政德”建设是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基础
构建风清正气的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需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5]“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6]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涵养、政治品质对其他党员干部都会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影响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发展方向。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科学、有效,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能否有效约束党员干部的不合法、不合规行为,对构建风清正气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加强“政德”建设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
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所确立的党建方向,也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政德”建设就是要使广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意识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勿忘初心;在具体的工作中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为构建高效、合理、务实的组织制度贡献力量。只有加强“政德”建设,才能锻造出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求真务实的领导干部队伍,使其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内涵
1.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中国共产党奋斗和不断走向成功的历史证明,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之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均彰显了洪荒之力的特质。民主人士马叙伦先生曾预言“我们估计共产党的武力当然不够和国民党拼的,但是有主义的革命党如果武力可以打倒,那国民党早已没有今日了,何况立在世界潮流顶上的共产主义革命党,尤其是已有历史已有民众的中国共产党”。[7]可见,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弱胜强,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它是有“主义”的党,有科学的理想信念支撑的党。历史证明,“理想和信念的存废,常常事关个人乃至阶级的历史命运”。[8]广大党员尤其是“关键少数”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将直接影响我党在新时代事业的格局和成败。因此,勿忘初心,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仍然是我党在新时代再创辉煌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2.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来源于人民,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新时代,勿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宗旨意识,恪守执政为民理念理应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坚守的“政德”。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要问政于民,要心系百姓,更要服务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条件。
3.严私德:约束个人行为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每一位党员都是党这个“肌体”的一个“细胞”,“关键少数”则是党这个“肌体”的“关键细胞”,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肌体是否健康,是否有活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目标是将党建设成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健康强大的党,为此,提高“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涵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水准,影响到人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进而影响到乡土文化的走向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与冲突并存,软实力的优劣势必影响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要求领导干部要注重家风建设,要注重交友,要慎独,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严格操守,常修“政德”,常于律己,保持公仆本色,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百姓打成一片。约束“关键少数”的个人行为,加强“关键少数”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政德”观,是党情、国情所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科学有效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1).
[2]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J].党建研究,2007(5):7.
[3] 习近平.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J].求是,2004(19):36.
[4] 习近平.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1).
[5] 习近平.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1).
[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1).
[7] 马叙伦政论文选[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16,
[8] 韦东.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3.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