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养殖之趣 彰显项目特色
摘 要:幼儿是探索知识的科学家,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对自己具有意义的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学中带玩”使幼儿在科学发现、探究中获得深层体验,想要提高幼儿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出问题、进行猜想、亲自动手、记载信息、讨论诠释、发出总结、沟通交流等过程不可或缺。本文以“饲养”科学微项目为契机,以资源建设为主线,基于幼儿“爱玩”的天性,实现“玩中学”这一教育理念,实现师幼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玩中学;科学微项目;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0-0056-02
引 言
“玩中学”是指教师为幼儿建造一座充满乐趣的城堡,城堡中摆设的家具是一个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点”,收集一个个“点”,最终了解“面”。寻找“点”与“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此方式对幼儿的自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兒对游戏充满兴趣,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建设游戏城堡的人是教师,教师不仅是创造者,还要深入游戏环境中,做好辅助和支持工作[1]。在这一背景下,幼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要以幼儿感情、好奇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主。在科学微项目活动中,幼儿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个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并经历一个连续的过程。幼儿每次体会到探索给他们带来的喜悦时,教育者也会深感这类科学教育理念取得的丰硕果实。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需求,开发资源并加以利用,丰富幼儿的经验,使幼儿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深化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一、自然资源激兴趣
教师应注意保证科学微项目做到学中有玩、玩中有思、思中又有学,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幼儿进行互动来检测、评价和理解自己的想法,让幼儿从容且自主地实现观察、确认、记录、沟通和总结的过程[2]。从实验中可知,幼儿能够发现自身感知能力,感受自己亲眼所见的、存在于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能用不同方式理解其中的道理。
幼儿对小动物有天生的喜爱。教师应从关注生活、关注幼儿开始,充分尊重幼儿好奇、好问的天性,满足幼儿亲近自然的天性,以此为契机,收集生活中的科学内容,开展探究式的科学学习项目,带领幼儿挖掘自己的探究本能,培养幼儿学习自主性。教师应让幼儿用开放的心去感受自然,在充满乐趣的情境中尽情享受探究、发现和创造的乐趣。蜗牛来了,幼儿兴奋不已,对蜗牛感到十分惊喜和好奇,小脑袋里冒出了各种问题。“真的是蜗牛啊?”“这蜗牛好大呀!”“蜗牛为什么躲起来了呢?”“那关于蜗牛你知道些什么知识呢?”“蜗牛是牙齿最多的动物,我上次在视频里看到过!”可可激动地说。“蜗牛喜欢潮湿,下雨它们就会爬出来。”“蜗牛长得好白呀,我看到触角了!”初见蜗牛,幼儿产生了许多话题。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教育契机,教师应做一位有心人,及时地发现这些教育契机,为幼儿创造探索的机会,引导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主动探究和发现。
二、家长资源促探究
教师要想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就离不开幼儿家庭的配合。教师可邀请家长参与科学教育理念项目,利用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种资源的连接性,为学中有玩、玩中有学项目搭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笔者展开了蜗牛大调查活动,邀请幼儿的爸爸、妈妈参与其中,一起设计调查表、查阅关于蜗牛的知识,幼儿一下子成了蜗牛“小专家”。“蜗牛的触角可以帮助它找路,知道可以往哪边走!”“蜗牛的壳可以保护着自己,遇到危险缩到里面。”“蜗牛喜欢吃叶子!”“蜗牛是软体动物!”“蜗牛可以当菜吃!”在家长的引导下,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照顾蜗牛。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展开调查。幼儿了解了蜗牛喜欢吃菜叶,但刚好喂养蜗牛的菜叶干瘪了,幼儿们十分着急,担心蜗牛会挨饿。“蜗牛没有东西吃了!”轩轩说。“蜗牛喜欢吃叶子!我们去找叶子吧!”小苒说。于是户外活动中,两名幼儿捡了很多黄黄的树叶,小心翼翼地放进蜗牛的家。“老师,蜗牛的家有树叶,蜗牛不喜欢,你看,它们根本就不吃。”辰辰不满地说。“蜗牛就是喜欢吃叶子的,我和爸爸、妈妈查过的!”小苒说。“那蜗牛怎么不吃?它们喜欢吃菜的叶子!”“它们现在不饿!”幼儿们争论着。“那我们花点时间验证一下,观察蜗牛到底吃不吃树叶,等到明天再来看看!”听了教师的建议,幼儿们决定暂时“停战”。
面对幼儿的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幼儿耐心等待,认真观察。由于幼儿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充满了好奇,观察得十分认真,充满积极性。他们在观察、实验、交流中思考着,在和谐的氛围中用爱饲养蜗牛。幼儿收获的不只是蜗牛的成长,更是自己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究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与发现。于是,蜗牛的饲养活动持续开展,幼儿们已然踏上关于蜗牛的科学探索之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明:“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探索并非教育者和家庭强迫性的活动,而是幼儿可自主选择的,教师与家长只需提供可探索的活动项目、合适的方式,幼儿就可以获取充分的养分。因此,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天性,以“玩中学”为核心,以“饲养”项目为契机,让幼儿成为快乐的探究者。在饲养、种植等不同活动中,幼儿在大自然中主动观察、探究、提问、表达自己,充分体验了探究项目的乐趣。教师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不但解开幼儿心中之谜,帮助幼儿了解更多动植物知识,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探究,而且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玩中学”充满了游戏精神,幼儿在玩中习得知识,在玩中体验情感,在玩中积累经验,在玩中获得智慧。
三、网络资源揭缘由
幼儿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知识。因此,教师应把教育任务和教学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以“玩”的方式,让幼儿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以愉悦的心情掌握学习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各项能力同步发展,有利于幼儿茁壮成长。
“这是什么呀?”小怡指着一条条绿色的东西问。“哈哈,这是蜗牛的便便,肯定是蜗牛的便便!”洺洺开心地说。“蜗牛拉便便啦!”很多幼儿都感到好奇,纷纷凑过来看。“蜗牛的便便好长啊!”“好像虫子啊!”“蜗牛的便便为什么是黑黑的、绿绿的?”小怡问。“它们喜欢吃绿色的叶子,便便就变绿色喽!”洺洺一本正经地说。“蜗牛的屁股在哪里呢?”幼儿用镊子夹着蜗牛仔细“研究”着,但始终找不到。“老师,蜗牛的屁股在哪里?我們发现大便了!”洺洺端着蜗牛跑来了。于是,笔者带领幼儿查阅资料发现,原来蜗牛的肛门和鼻子在一起,蜗牛“房子”的入口处有两个小孔,一个是呼吸用的鼻子,另一个是排泄孔。该如何分辨呢?幼儿们夹着蜗牛继续研究,嘴里嘟囔着:“在哪呢?真的好难找啊!”
从一开始,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充满自主性的、能够动手参与的环境。幼儿在自己动手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积极探究。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幼儿主动请教教师。这样,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问题,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查证。教师将学习目的巧妙地隐藏在活动中,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发现,使幼儿在游戏状态中主动理解知识,让幼儿在活动探究中进行表述、在玩乐中大胆想象。这样,幼儿在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其心理、创造力、审美等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在“玩中学”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幼儿只有提出问题,项目才能顺利展开,也只有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产生想找到答案的求知欲,才能真正实现幼儿的成长。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机会,调动幼儿的探究意识,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如触觉、嗅觉等。幼儿只有发现问题,并自己动手操作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探索和验证自己观点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互动来检测、评价和理解自己的想法,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和调查,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环境进行日常互动,让幼儿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结 语
幼儿天性爱玩,教师应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带领幼儿参与充满乐趣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是幼儿独有的学习方式,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学习机会。教师只有尊重幼儿的天性,制订适合的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并将其融入游戏中,引导幼儿带着好奇和兴趣参与学习,才能使幼儿轻松了解知识,提高幼儿的整体素养。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摒弃狭隘的教育观,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不断创造、整合家庭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实用性,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丁月玲.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2):64-66.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1(08):145.
作者简介:倪芳英(1985.1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幼儿教学研究。